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研究

2020-02-25 02:13沈定军
惠州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教育

沈定军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发展规划处, 河南 新郑 451191)

高质量发展的水平对应于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1]。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就业,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高低对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从目前来看,高校致力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是积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表现。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为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提高提供现实路径。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下相继采取的一种利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教育理念和模式。自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以来,不仅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创新示范和创业实践提供了强大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也为高校大学生的高质量就业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这种教育理念和模式被越来越多的高校引入到本科教育之中,发挥其在教育引导学生就业、创新、创业中的突出作用和优势。在国家倡导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际性进行重新审视和判断,分析研究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有助于帮助高校形成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性认识,解决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问题,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精神境界,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功能,做足做实创新创业教育环节,有助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开阔大学生就业视野、强化就业意识、整合就业资源、提升就业素质的重要作用,服务于大学生的高质量就业和创业,最终服务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在实际创新创业过程中,高校要着力对现有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安排、教师队伍进行合理优化和调整,从层次、质量、结构、价值、数量等方面全方位实现对教育过程的升级、改造和提升,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质量实施,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为经济发展的高质量目标实现贡献必要力量。

一、高质量发展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大学生传授创新创业知识、理论和方法,实现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和引导。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强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势所趋,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作用是根本选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进行就业形势判断、强化大学生就业意识、推动校内校外联动、凸显实践导向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就业形势判断:开阔大学生就业视野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模式,其源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和号召。创新创业教育在很多时候容易被学生或社会所曲解为教会学生创新或创业的教育,其实不然,创新创业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输出、一种发展意识的唤醒、一种实践路径的指导,其并不是单纯地以最终结果为评判标准,即学生最终走上了创新或创业之路就是成功。这样一种教育理念和模式不是针对部分精英群体或特殊个体的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或大部分学生的普及教育。这种普及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便是通过向学生传递一定信号,让学生对未来将要从事的行业、职业和岗位有初步认识和判断,具备一定能力对未来的就业形势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判断。基于这种教育目标的存在,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价值内涵便在于其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就业形势判断,实现学生开阔就业视野的目的。毕竟在未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之前,大部分学生在毕业找工作之前更多的关注点都在课堂学习、专业教育之上,很少关注到校园之外的就业前景和形势。

(二)个体特征分析:强化大学生就业意识

现有高校本科教育是一种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为根本目标的教育。在教育理念层面上,高校本科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但当下高校人才培养实践中,本科教育过分注重知识教育和传授的偏好并未随着经济社会的变化而有所突破和改变。这种本科教育理念和模式所引致的便是注重自我知识学习和积累的人才供给,导致经济社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的脱钩与错位,导致学生到就业市场检验自身学习成果时面临尴尬境遇。这种人才培养局面的出现,其根本原因在于本科教育并未将学生的就业意识唤醒,并将其作为一项内容和目标体现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而这正是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通过系统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和创业基础课程,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全面的个体特征分析,进而有助于学生提前形成就业意识,对未来的就业创新和创业实践产生前置性准备,采取前瞻性措施。

(三)校内校外联动:整合大学生就业资源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不同于专业教育的教育形式,但又是一种与专业教育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教育存在。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高校借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可实现课程资源、信息资源、校友资源、政策资源、平台资源、渠道资源和资金资源的有效整合,尤其是在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过程中,可充分有效地实现与专业教育发展相向而行的目标。对大学生个体而言,通过参加创新创业教育,能够研习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获取创新创业实践的最新信息和数据,结识最优秀的创新创业典型和榜样,享受最便捷的校内外创新创业政策和支持,拓展最广泛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打造最畅通的自我实现渠道,在某种程度上还可获取创新创业所必需的资金和投入。这样一种良性的校内外就业资源的深度融合和紧密联动,便是创新创业教育在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和发展的内在机制。而与普通的本科教育形式有所区别,这种机制的贯彻落实有助于为大学生的就业赢得更多资源,推动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2],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助力作用。

(四)实践导向强化:提升大学生就业素质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以较强实践导向为本质内涵的教育。与以往的本科教育理念和模式不同,虽然它也注重对创新创业知识和理论的传授,但有所侧重和选择,它更注重实践性和实战性,即注重以经济市场为面向,以创新创业实践为导向,强调对学生进行就业能力、技术和素质的培养、锻炼和提升。通过对学生的实际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就业技能进行精心引导、培养和完善,实现增强学生核心创新创业竞争力的基本目标。因而,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在强化实践导向、提升大学实际就业素质的定位和功能十分明确。学生通过接受创新创业教育,最终落脚点也在于实现自身就业素质的根本性提升,在创新创业实践中锻炼自我、锻造自我,提前感知未来就业市场的压力,适应未来创新氛围,感受未来创业风险,逐渐成为创新创业领域的佼佼者和排头兵。

二、高质量发展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缺失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定位十分准确,其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也有目共睹。但通过对现有大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际过程来看,从对高校本科人才的实际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来看,从现有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成果来看,从社会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综合评价来看,相当部分高校由于教育定位偏差、教育内容滞后、教学模式固化、教学安排随性和教师队伍缺乏,导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偏离了其应有的发展定位和轨道,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内涵,导致教育流于形式和表面,导致其育人实效性的缺失,而这种缺失对于当下推进高质量就业和发展而言极其不利。

(一)境遇尴尬:教育定位内含于专业教育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校“一流本科教育”的实施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与专业教育一道,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高素质和高质量人才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基本的教育存在,其在实际运行中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尴尬境遇,即在高校教师和学生的视角里,将这种教育的定位内含于专业教育之中,进而言之,大部分师生容易将创新创业教育简单理解为专业教育的补充,因而在教育理念上容易以专业教育的价值理念进行引导和判断,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以一种单纯的教育存在于本科教育人才培养中,导致这种教育缺乏应有的特色和特点,导致学生主体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学习形成误解。教育定位上与专业教育的趋同或内含,从根本上掩盖了创新创业教育应有的教育本质,不利于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与功能。而事实上,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专业教育,教育定位与专业教育定位存在明显差异,发展境遇的尴尬也就造成了创新创业教育在发展道路上的曲折。

(二)节奏脱钩:教育内容游离于实践发展

高校创新创业的教育内容,是其区别于包括专业教育在内等教育形式的本质不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基本涵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创新理论、创业实践等,这些与学生创新创业息息相关的教育内容是创新创业教育作用发挥的重要载体。从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来看,更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严重受到了传统知识教育的影响,尤其注重创新创业的理论教学,注重向大学生传授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因而将大量创新创业理论、原理和理念充实到教育内容中。无可厚非,这样的教育行为有其合理性。但过分强调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的知识内容输出,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内涵有出入。有效且成功的创新创业教育不是教会学生创新创业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教育内容知识化、理论化是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鲜有高校在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紧贴创新创业实践发展、紧跟创新创业实践的趋势有突出作为,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内容输出与实践发展存在节奏脱钩的情况,不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消化和运用创新创业教育成果。

(三)思维惯习:教学模式固化于课堂讲授

教学思维是高校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维度,其所反映的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呈现的教学行为习惯和惯习。教师的思维惯习在很大程度上对高校实际教学效果有重要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之所以存在实效性不足的问题,其重要原因便是教师已形成的教学思维惯习在发挥作用。即大部分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教师,其教学思维仍定势或固定在课堂讲授中,所采用的也是简单的直观教学法,通过面对面对的现场教学,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基本内容的传递,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这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是一种固定教学思维模式下的产物,虽然说在授课效率上有一定优势,但在真正落实教育效果上却有着明显短板。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教育形式,其所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也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多的是实现学生就业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的有效提升。它是一种实践导向的教育,因而现有的固化教学模式难以达到有效促成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落实落地。单一固化的教学模式,最终结果可能导致学生对于学习这种教育的被动、消极甚至应付的心态。

(四)效率导向:教学安排立足于工具理性

如前文所述,大部分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补充,这样一种尴尬境遇也体现在实际教学安排上。因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受重视程度不够,关于这类教育教学往往被安排在就业中心或创新创业学院等组织机构,而这些机构的平常事务性工作非常之多,故而在实际教学安排之中容易落入到效率导向的窠臼之中。即这些机构的工作人员大多不是科班教育教学出身,因而很少会花心思去理解和体悟教育教学规律,可能仅仅只会从工作便捷或操作简单的角度出发,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安排,追求短、平、快。从根本上来说,这种教学安排是一种效率导向的教学策略选择,是一种工具理性的教学行为。疏离于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安排,准确而言是从方便工作的角度出发而设置的教学安排,会失去创新创业教育应有的严肃性、科学性和课程性,会在学生面前形成负面形象,最终导致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轻视,在实际学习态度上体现出思想不重视、行为不积极,使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

(五)主体单一:教师队伍仅限于个别群体

师资队伍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创新创业教育实际效果的关键要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门的师资队伍短缺是目前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实际而共性的问题。众所周知,创新创业教需更多具有丰富创新创业经历和经验的师资进行教学,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大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主体以高校负责就业的辅导员或思想政治工作者为主,偶尔也会邀请校外部分具有创新创业实际经历或经验的有关人员到校内授课。教师队伍的单一化是影响和制约创新创业教育实际效果产出的重要原因。对高校辅导员或思政工作者而言,其可能在学生的思想引领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真正在创新创业教育知识掌握上、方法运用上、实战演练上,还是显得能力不足、视野不宽、站位不高,难以真正将最前沿的创新创业教育知识、理论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所需要的是具备丰富创新创业知识积累、技能积累和资源积累的高素质师资队伍,而这正是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欠缺的。师资队伍的主体单一,会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和效果。

三、高质量发展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出路

以高质量发展应对未来挑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培养更多符合国家现代化建设新要求的各类人才,是高校回应高质量发展的应然选择[3]。对标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标准,着力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不高的问题,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当务之急和发展之要。高校需不断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地位,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现实结合,推进创新创业教学模式转变,立足遵循教育规律,不断建强师资队伍力量,充分保障和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外部需求。

(一)强化基础地位:营造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发展过中面临的尴尬境遇是其在本科教育中地位较低的内在使然。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应成为高校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基本选择。对标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高校要着力在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地位上下功夫,给予创新创业教育应有的发展地位和空间,摆脱以往单纯把创新创业教育内含于专业教育中的做法,充分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特殊性,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积极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安排专门的资金和政策投入,确保创新创业教育能够真正落实落地,自上而下地营造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正向氛围,引导广大学生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学习,让创新创业在高校中的育人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同时,高校也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4],借助于专业教育的发展,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营造更好的内外部环境。

(二)理论现实结合:发挥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育人功能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实践导向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与现有专业教育所不同,其更强调知识的实际运用性和理论的实践性,对实现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因而,在高质量发展导向下,高校更要将其全面融入课堂教学体系[5],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育人功能,身体力行,从根本上扭转以往知识教育至上的教育内容呈现,在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基础知识内容的设计基础上走出校园,始终与最前沿的创新创业实践为伍,将最新的创新创业实践生动整合到教育内容中,进而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实践,彻底改变以往知识教育的教育内容呈现,并将实践经历和经验向学生传授,让学生在与教育内容的深度互动中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三)转换教学模式: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多样的育人方法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生存性和发展性相统一、广谱化和个性化相统一、知识传授与实践体会相统一的教育。因而,以课堂讲授为固化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的生存性与发展性需求、广谱化和个性化需求及知识和实践需要。高校需努力从创新创业教育的特殊性出发,适时转换教学模式。在原有课堂讲授模式的基础上,高校在推动实际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要引入多样的育人方法。例如分组教学,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兴趣和目标定位,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互动教学,引导学生上台进行自我创新创业教育经历、经验的分享和展示,强化学生的教育意识;情景教学,针对专业特点设置专门的创新创业情景,使学生在情景带入中形成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实践教学,将课堂搬到实际的创新创业场所中,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感受自身的就业能力,开阔就业视野,了解最前沿的就业需求,如可在课堂教育之外多多组织创新创业比赛等,吸引学生兴趣,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更好地传递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内容,实现对学生的教育,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要求。

(四)遵循教育规律: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实施环节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教育,而不是一种简单的活动,推进这种教育的落实落地的前提和基础便是遵循教育规律。高校要改变以往以效率为导向的工具理性教学安排,不能简单地从工作便捷的角度出发,追求短、平、快的教育效果,要真正做到遵循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合理进行教学安排,从真正有利于学生学习创新创业知识、习得创新创业技能、开阔创新创业视野的角度进行兼顾性和平衡性地安排,做实教学过程,做好教学安排,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存在,进而能够在具体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施环节中投入应有的重视和必要的时间,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增强学习创新创业教育的获得感,为未来高质量就业奠定基础。

(五)建强师资力量:筑牢创新创业教育落实落地的基石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在师资,成效与否也在师资。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确保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与功能的基础。创新创业教育中凸显的师资队伍数量不足、主体单一等问题,正是创新创业教育难以取得预期效果的直接原因。从未来学生高质量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出发,高校要破除环境的封闭弊端[6],进一步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上发力。推动专职和兼职相结合,吸引优秀的专职教师充实到现有师资队伍中;推动校内和校外相结合,深度挖掘校友资源,邀请具有丰富创新创业经历、经验的校友回校担任创新创业课程或讲座的讲师,结合实践对学生进行授课,启发学生思考和行动;推动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发挥企业在创新创业方面的优势,聘请优秀企业家到高校担任创新创业导师,协助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现高校师资力量素质的整体提升,筑牢创新创业教育落实落地的基石。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题解教育『三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