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高国莉 吴立民 周浩月 曾 奕 孙会良 张 庆(石家庄 050051)
提要 目的:研究分析针刀治疗小儿肌性斜颈(CMT)的应用效果及预后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我院门诊确诊的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9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法将9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手法,每次15 min,1次/d,1疗程/周,共治疗4周;观察组给予针刀松解胸锁乳突肌治疗,1次/周,共治疗4周。观察比较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胸锁乳突肌肿块厚度及患儿接受治疗时间早晚对治疗程度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治愈44人,有效2人,总有效率95.83%;对照组治愈30人,有效4人,总有效率70.83%,2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差异有显著性(P<0.05)。彩色超声显示观察组及对照组经治疗后胸锁乳突肌肿块直径均较治疗前缩短,观察组肿块缩小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且治疗时间越长差异越大,2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针刀治疗CMT在临床上疗效确定,有更为明显的临床效果。
小儿肌性斜颈(CMT),是婴幼儿常见疾病,为一侧胸锁乳突肌出现挛缩,导致婴幼儿颜面向健侧旋转,头部前倾,并向患侧歪斜的疾病。[1-3]病因多为出生时遭受产伤,或为宫内胎位不正所致。患儿出生时或出生后2周发现一侧胸锁乳突肌出现血肿或者挛缩,家长可在患侧胸锁乳突肌触及肿块。中医诊断CMT为“筋挛”或“筋结”,考虑病因为孕妇原因导致胎儿宫内先天不足或胎儿宫内颈部受伤,颈部血瘀运行不畅,脉络受阻而致筋挛或筋结。[4]CMT对婴幼儿面部发育影响较大,治疗不及时可造成严重影响,如面部畸形等。我院在传统治疗手段下给予针刀治疗,疗效显著,现将该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肌性斜颈患儿96例,按随机数字法将9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各组均无脱落)。对照组患儿平均月龄(4.0±1.7)月,观察组平均月龄(5.0±1.1)月;对照组男24人、女24人,观察组男22人、女26人;面部不对称对照组4人,观察组6人。2组患儿的年龄、性别、面部不对称等一般资料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诊断标准[5]⑴参照《上海市中医病症诊疗常规》《小儿肌性斜颈疾病诊疗常规标准》的患儿[6]; ⑵未合并其他组织及脏器的功能障碍;⑶12个月内患儿。
1.3 排除标准 ⑴脊柱弯曲导致的骨性斜颈;⑵斜视造成的斜颈;⑶神经性斜颈;⑷寰枢椎关节半脱位斜颈。
该研究所有患儿入组前均向其父母详细讲述治疗过程及可能出现的风险,均得到患儿父母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
1.4 方法
1.4.1 对照组:患儿给予传统推拿按摩手法进行治疗。按摩部位为患儿患侧的胸锁乳突肌肿块部位,加取人迎、肩贞、肩井、水突、扶突、地仓、颊车穴按摩,之后牵伸患儿头部渐向肩侧,重复10数次,逐渐加大力度及幅度,每次按摩约15 min,1次/d,1疗程为7 d。共计4疗程。
1.4.2 观察组:患儿给予小针刀治疗法治疗,患儿安静状态下,取仰卧位,头部稍微向后仰,并转向健侧,由医护人员固定患儿头部。常规消毒术野皮肤,铺无菌手术孔巾,给予局麻。选择胸锁乳突肌起止点,肌腹部的阳性反应点为针刀进针定点。具体方法如下:松解胸锁乳突肌起止点,均使用I型4号针刀,在起止点、压痛明显处、硬结处、条索处分别进针2~3次行松解术,先纵行剥离再横行剥离,止血;松解胸锁乳突肌肌腹部,于胸锁乳突肌下段处条索处、硬结处选取数个进针点,15°~20°角斜行刺入、刀口线与肌纤维平行,完全切断胸锁乳突肌胸骨头及锁骨头肌腱,达到完全松解的目的。1周1次,共计4疗程。
1.5 观察指标及临床疗效判定 观察2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彩色多普勒超声评定颈部胸锁乳突肌治疗前后肿块厚度。治疗效果分为治愈、有效及无效3个等级。治愈:患儿头部中正,无歪斜,面部对称,患侧肌肉柔软,胸锁乳突肌肿块已完全消散,患儿颈部活动灵活自如,颈部可长时间保持中立位;有效:患儿头部颈项可灵活向两侧转动,但不能长时间保持中立位,仍习惯于轻度斜颈位(倾斜角度<10°),颈部胸锁乳突肌肿块缩小或变软;无效:患儿头颈不能直立,较前无改善。
肿块大小及厚度由超声科经验丰富2名医师在同一超声仪器下给予测量,取平均值。2组患儿治疗前、治疗1疗程和4疗程后给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治疗前、后患儿胸锁乳突肌肿块是否有变化。
2.1 2组临床疗效情况 观察组48例患儿中总有效人数为46人, 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48例患儿中总有效人数为34人,总有效率为70.83%;2组患儿总有效率经统计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5)。详见表1。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治疗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2组患儿治疗不同疗程后肿块厚度比较分析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治疗1、4个疗程后,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儿颈部肿块均不同程度缩小(P<0.05),4个疗程后肿块缩小程度较1疗程后肿块缩小程度更为明显(P<0.05);2组患儿1、4个疗程后比较,颈部肿块缩小程度观察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时间越长,差异越明显。详见表2。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1个疗程后 治疗4个疗程后 观察组 48 13.06±2.78 9.24±1.03 3.59±0.85 对照组 48 12.49±2.91 11.62±1.25 8.97±1.18 P <0.05 <0.05 <0.05
历代中医资料对小儿肌性斜颈(CMT)未做明确记载。《杂病源流犀烛·筋骨皮柔毛发病源流》记载:“筋缩为热,缩者短促……”缩就是拘挛的意思。造成小CMT的病因通常见于产伤、胸锁乳突肌先天性发育不良和婴儿睡姿不当。[7]产伤多见于分娩过程中,导致婴儿被过度牵拉,胸锁乳突肌损伤导致纤维化出现肌挛缩;胎儿在宫内胎位不正、或脐带绕颈伴有胸锁乳突肌发育不良,颈部肌肉持续出现缺血引起出生后该部位生长异常;[8-9]《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骨正筋柔,气血以流”。故该病治在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纠正畸形。
针刀是中医传统医学治疗CMT的方法,是一种介于手术和非手术之间的闭合性松解术,通过对黏连部位的松解,刮除瘢痕,促进颈部的动态平衡得到恢复。[10]12个月内婴儿可用针刀治疗,尤其是1~3个月的婴儿,发现早、病程短,小针刀治疗能有效的治愈先天性肌性斜颈。本研究通过传统按摩法和小针刀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5.83%,治愈率为91.67%;对照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70.83%,治愈率为62.50%。2组患儿总有效率及治愈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肌群长时间痉挛导致局部肌肉供血障碍,会增加患儿头颈不能灵活活动,面部不对程,影响外观。[11-12]2组患儿经过1疗程、4疗程治疗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部肿块厚度比较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颈部肿块均不同程度缩小,4个疗程后肿块缩小程度较1疗程后肿块缩小程度更为明显(P<0.05);2组比较,观察组颈部肿块缩小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时间越长,差异越明显。针刀治疗先天性CMT能深入病变处进行松解切断和剥离。[13]经过治疗观察组患儿颈部肿块明显缩小且不留瘢痕,效果优于传统按摩手法。
综上所述,先天性CMT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小针刀治疗CMT有诸多优势,治疗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但要求施行者操作技术娴熟、操作精准,减轻患儿手术并发症,减少患儿及家庭的心理负担,对患儿的恢复有明显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