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霞
摘要:艺术是相通的,无论是建筑、雕塑还是绘画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文物也是这样,不同的器物可以折射出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不同民族的发展历史、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经济状态、生产生活方式和审美取向等。本文从一件北周时期的绿釉扁壶上的乐舞图案出发,探寻丝绸之路上的乐舞文化之美。
关键词:北周绿釉扁壶;胡腾舞;胡旋舞;乐舞文化
在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上的重镇——宁夏固原的西北农耕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件北周时期的绿釉扁壶,壶体为扁圆状,通体施绿釉,上窄下宽,两肩各有一系,口部和一系略有残缺。绿釉扁壶通体残高11厘米,扁腹部宽9.3厘米,圈足底,足底长5.4厘米、宽4.7厘米。扁腹两侧收起成脊,在脊外边缘饰有一圈连珠纹,且在连珠纹的内侧还有莲花瓣样的纹饰环绕。壶体扁腹部分两面都有浮雕纹饰,且图案都对称相同。浮雕中是一组深目高鼻、身穿胡服的人在乐舞的图案。图中人物共有七人,外围四人分别坐在莲花台上演奏乐器,中间三人载歌载舞①。仔细观察,外围四人都手持乐器作演奏状。其中,左上方一人,两手持长笛,好似在吹奏;左下方一人,倒抱琵琶伴奏;右上方一人,雙手握排箫;右下方一人,两手抱弹箜篌。这四人的服饰相似,头部都戴着蕃帽,身上穿的是宽领窄袖衣服(应该为胡服),四人都跪踞在莲花台上演奏,中间三人为翩翩起舞的舞者。中间的人物形象最为清楚,是全图的主角,他头戴宽条帽子,身穿衣服为大翻领胡服,脚穿紧靴。下颌微抬目视前方,右臂拂动弯曲舞过头顶,左臂舞动甩向身后,同时右脚提起后勾,好似跳起的动作,左脚似在随着节奏屈蹲,作跃起舞蹈状,似乎在莲花样圆形台上,欢快地跳跃起舞。中间舞者的左右两侧分别有一个舞者,头戴宽条蕃帽,身上穿着翻领窄袖胡服。右侧舞者面侧向中间舞者,二人双手举过头顶,似乎在做腾跳、跃起的动作,又似在击掌打拍,二人应为伴舞者。在今天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舞蹈中还能看见这样舞动的影子,其工艺堪称精湛,造型精美且别具一格。
一、北周绿釉扁壶中的乐舞
为什么在1986年出土于宁夏固原县(今固原市原州区)粮食局②的这件绿釉扁壶上的舞者皆深目高鼻且身着胡服?壶上描绘的舞蹈究竟是什么舞种?
《固原文物精品图集》中由冯国富、马立群撰写的《丝绸之路在固原暨原州北朝文物考古》记载,陈列在西北农耕博物馆里的这件北周绿釉扁壶上的乐舞为“胡旋舞”。在《文物》期刊1988年06期,由固原市原州区文物管理所的副研究馆员马东海(已退休)发表的《固原出土绿釉乐舞扁壶》写道:“乐舞形式似为胡腾舞。”那么这件北周绿釉扁壶中的舞蹈到底是胡腾舞还是胡旋舞呢?
(一)胡腾舞和胡旋舞的舞蹈特点
1.胡腾舞
胡腾舞起源于中亚的石国,属于“昭武九姓”中的一支,在今天的塔什干一带。胡腾舞的表演者为粟特男子,舞步以跳跃、腾踏为主,节奏急促多变。起舞时,舞者通常在一块圆形毯子或圆形台上纵情欢快起舞,绕圆毯急行,动作潇洒多变,舞步或腾踏有力,或刚毅奔放,或幽默诙谐,最能表现西域男子豪放的性格特点。粟特男子喜欢在喝酒后跳胡腾舞,更能体现其潇洒神韵。在中原土地上的粟特人墓葬中,就有很多表现跳胡腾舞和宴饮场面的陪葬品,如盐池苏步乡唐代墓葬的时刻墓门以及安伽墓出土的石榻。胡腾舞的伴奏乐器以横笛、排箫、琵琶、箜篌等丝竹乐器为主。
2.胡旋舞
胡旋舞起源于中亚的康国(古西域国名)锡尔河与阿姆河中游地带撒马尔罕一带,舞者多为女子。其风格轻盈、快速,急转如风、节奏明快,动作轻盈矫健、节奏感强,快速连续的旋转为其精华,故名胡旋。胡旋舞因为旋转速度快而得名。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龟兹)壁画中,有大量全身彩带飘逸、左手叉在腰间、右手高举、两脚交叉脚尖踮起、旋转起来裙摆旋为弧形的胡旋舞女子形象。伴奏乐器是以鼓为主的打击乐器。
(二)唐诗中悦动的胡舞(胡腾舞、胡旋舞)
唐朝是胡舞盛行的时代,其中最为有名的是“胡腾舞”和“胡旋舞”。很多唐代的诗人都对这两种舞蹈进行过形象细致的描写,胡腾舞和胡璇舞的来源、舞蹈特点及风靡程度在唐诗中也得到了佐证。
刘言史的《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说道:“石国胡儿人少见,蹲舞尊前急如鸟……横笛琵琶遍头促……”李端的《胡腾儿》说:“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扬眉动目踏花毡……”“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以上两首诗让胡腾舞者高超的舞技和飒爽英姿跃然纸上,也佐证了胡腾舞来自石国。
与此同时,也出现许多著名的诗篇描写胡旋舞。其中,著名诗人白居易所写的《胡旋舞》最为形象,诗中详细描写了胡旋舞女的轻盈舞姿、华美服饰、伴奏乐器。“……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馀………”在诗中仿佛看到弦鼓声响起的同时,一个头戴晶莹闪光饰品,穿着宽摆长裙、摆动长袖、身如飘雪飞舞,双袖举起、迅速旋转起舞、优美之至的跳胡旋舞的女子,唯美的舞蹈境界让人惊叹。在唐诗中,不但可以欣赏到胡璇舞的轻盈灵动的舞姿,胡旋舞的伴奏乐器也清晰可见,是以弦鼓为主。胡旋舞为女子舞蹈,后来也有男子加入。
综上可见,胡腾舞和胡旋舞是唐代齐名且有极大影响力的舞蹈,都源自中亚的粟特地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节奏急促、动作变化丰富。胡腾舞以急速的腾踏跳跃、高难度的腾跃甚至大幅度的下腰动作为主要表演内容。胡旋舞以连续、轻捷、快速的旋转为表演内容,可以看出两种舞蹈虽然都是由中亚的粟特人传入,但也有不同之处。不同点是:(1)舞者不同。胡腾舞者为粟特男性,胡旋舞者早期多为粟特女子,后也有汉族女子和男子舞蹈(如安禄山)。(2)服饰不同。胡腾舞者头戴蕃帽,身着翻领窄袖胡服,脚穿软靴;胡旋舞者头戴闪亮饰品,身着宽摆长裙、装饰飘带,脚穿软靴。(3)伴奏乐器有所不同。胡腾舞以长笛、箜篌等丝竹乐器为主;胡旋舞以琵琶、羯鼓等打击乐器为主。由此可以推断,北周绿釉乐舞扁壶中描绘的舞种应为北朝至隋唐盛极一时的胡腾舞。
二、丝绸之路上的乐舞文化
西域的胡腾舞和胡旋舞是怎样传入中原的,又为什么能在唐代风靡一时,成为中华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开元初,(康国)贡锁于铠、水精杯、玛瑙瓶、鸵鸟卵及越诸、侏儒、胡旋女子。”由此可见,胡旋女在唐开元年间多次以被进贡的方式来到中原,可推断胡旋舞应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传入中原了。固原自汉以来一直是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上的重镇,随着丝绸之路日益繁荣,大量粟特人沿丝绸之路来到固原,在这里经商,南来北往,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经济贸易的中间商,因此,有大批的粟特人定居在固原,同时带来了西域乐舞。胡腾舞大概就是这时传入的,并成了丝绸之路上独特的乐舞文化。
北朝至隋唐之际,胡腾舞和胡旋舞风靡中原大地,尤其是在极度开放的唐代,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各种外来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加上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都是极具艺术天赋、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且十分喜爱音乐。唐玄宗曾在宫廷里设立梨园,兴之所至还会亲自排练,亲自为跳胡旋舞的杨贵妃击鼓伴奏,尽情到把羯鼓击破。当然,唐玄宗李隆基对胡旋舞更是十分喜爱。白居易的《胡璇女》说道:“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旧唐书·安禄山传》云:“……作胡旋舞疾如风焉。”安禄山晚年肥胖,体重有三百三十斤,连走路都需要两人托着肚子,可在唐玄宗面前跳起胡璇舞来是“疾如风焉”,被称为会跳舞的大胖子。由于唐朝的统治阶级都特别推崇与欣赏胡旋舞,上行下效,胡旋舞在普通百姓当中也十分盛行。上到皇宫贵族的厅堂,下到普通百姓的聚集的酒肆、广场,处处都有胡舞表演的身影,穿胡服、学胡舞已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风尚。中原大地一时胡舞成风,长安城更甚,大约五十年盛行不衰,想来应同如今的广场舞一般火热。
唐朝西域乐舞兴盛绝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千百年来经过长期的积累,不断地融合而成。北周武帝宇文邕在公元568年,派使臣西出玉门关,携带重礼向突厥可汗求婚,求娶精通音乐舞蹈的阿史那公主为皇后。由于阿史那公主自幼酷爱音乐、精通乐理,在她出嫁时,她的陪嫁队伍里就有一支由三百人组成的庞大的西域乐舞队,由龟兹、疏勒、安国、康国等地的音乐家、乐手、舞女等组成,同时还将五弦琵琶、竖箜篌、羯鼓等乐器作为陪嫁送至长安③。安国乐舞最典型的舞蹈就是胡腾舞,这就很可能把胡腾舞也带入了中原,使西域舞蹈在中原更广泛地传播、流行,出土于固原的北周绿釉乐舞扁壶上的乐舞者就是有力的佐证。同时也说明,北周时期,固原已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
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兴盛,粟特人带着西域文化,包括宗教、服饰、饮食、绘画、歌舞、音乐及乐器等,随着经贸往来一起进入中原。其中,音乐方面主要有龟兹音乐、疏勒音乐、安国音乐等,乐器舞蹈也随之流行。到了隋代,朝廷搜集整理流传在民间的所有乐舞,隋文帝杨广很重视音乐,581~585年整理了国伎、高丽伎、清商伎、安国伎、天竺伎、龟兹伎、文康伎形成《七部乐》。在隋大业(605~608年)年间,增设康国伎和疏勒伎完成《九部樂》④,并将清商列为首部,改国伎为西凉伎。
到了唐代,在继承隋朝《九部乐》的基础上最终完成了《十部乐》,舞制乐制和隋朝一致。在贞观十一年(637年)时废《礼毕》,并在贞观十四年(640年)将歌颂唐朝兴盛的《燕乐》列为第一部。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宴清百官,加奏《高昌伎》,最终完成《十部乐》。其中,除《燕乐》和《清商》两部乐舞外,其余八部都是由中原以外传入的少数民族乐舞和西域乐舞,大多在南北朝时代已经传入中原。所以,《十部乐》的命名以国名和地名为乐部名称,绝大部分曲名是音译。这些外来乐舞,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与民族风格,和中原乐舞相融合,将中华乐舞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时代。
唐代乐舞文化空前兴盛,舞蹈种类繁多。人们按照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将乐舞形式分为“健舞”和“软舞”两大类。“健舞”受西域舞蹈的影响,舞蹈动作以健朗、豪爽、矫健、明快的风格为主,著名的“健舞”就包括“胡腾舞”“胡旋舞”“柘枝舞”和“剑器舞”等。“软舞”多以汉秦流传下来的汉乐舞为主,是指舞姿优美柔婉、节奏舒缓的乐舞,著名的“软舞”有“春莺啭”和“绿腰”等⑤。它们从侧面反映了隋和唐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乐舞汇集中原,相互吸收、融合发展的过程。西域乐舞随着丝绸之路的兴盛传入中原,在中原大地开花结果,形成了绚烂多彩的乐舞文化,历久末衰,且已经融于中华乐舞文化大动脉之中,为中华民族的乐舞文化奉献了养料,成为中华乐舞文化的瑰宝,促进了中华乐舞文化的发展。
历史是厚重的,历史是鲜活的。让陈列在西北农耕博物馆里的北周绿釉乐舞扁壶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听声声丝竹,赏唯美胡舞,叹丝路辉煌……
注释
①马东海《原州区文物志》有相关记载。
②冯国富、马立群《丝绸之路在固原暨原州北朝文物考古》有相关记载。
③《旧唐书·音乐志》有相关记载。
④《隋书·音乐志》有相关记载。
⑤《新唐书·礼乐志》有相关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