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沙里的骆驼

2020-02-24 07:12胡文捷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谢晋阿三余秋雨

胡文捷

中国当代文化学者、理论学家、文化史学家、作家、散文家余秋雨擅写历史文化散文,有著作《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等,而记忆文学《门孔》是其人物传记作品集,收录旧作数篇,其中以描写著名导演谢晋一生的文章《门孔》最为出名,令多少人读来潸然泪下。

《门孔》这本书是朋友推荐给我看的,她说看第一篇谢晋的故事时热泪盈眶,几千字便写完一个人的一生,五味杂陈,感慨万分。这篇有关谢晋的《门孔》也的确是本书中最为人称道的文章,开头寥寥一笔便可见其重量:直到今天,谢晋的小儿子阿四,还不知道“死亡”是什么。

“门孔”其名,是因为已经逝去的阿三而起,阿三和阿四生来智力低下,沒有办法像正常人那样沟通和生活,他们总是被关在家中。谢晋曾经说阿三的眉毛是稀稀落落的,因为他整天扒在门孔上,只要谢晋出门,他就离不开门了,一直看着门孔,直到谢晋回来。阿三的世界里没有那么多复杂的东西,他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如此简单——扒住门孔的等待。余秋雨用这样的标题来描写谢晋的一生,即写出了他的简单、纯粹与深刻。

阿三窥探门孔之外,等待谢晋回来,而谢晋窥探门孔之外,等待的则是其他的东西。也许比起谢晋和其他人,阿三是幸福的,因为阿三不必为了“等待”这件事以外的事情痛苦,而谢晋则要面对那个时代对他的责问和打击,经历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风雨之后,谢晋发生了改变,他“不再在时代话语的缝隙中捕捉人性,而是反过来,以人性的标准来拷问时代了”。

但他却依旧是他,还是那个有思想有血性的谢晋,到了六十岁还有“成熟”的勇气。余秋雨说谢晋像云南丽江雪山上的桃子,在低温环境里,要比其他地方的桃子成熟更晚,但结出的果实也特别大。这么一看,的确是谢晋的风格。

以笔为武器进行恶意攻击是那个时代对文人最大的恶意,无论是对谢晋,还是在其余几篇文章中描述过的巴金、章培恒甚至是余秋雨本人,都会在某个时候受到文字上的贬斥和唾骂。对于精神世界崇高和敏感的文人,比起肉体上的凌辱,精神上的鞭笞才是最让人痛苦的,对此,余秋雨无可奈何地调侃过:中国现在的文艺评论,都是随风一吐的口水。

反观当今,这种行为也从来没停止过,甚至已经从文艺评论拓展到方方面面,无论针对什么事情,总会有许多键盘侠对其进行“小论文式”的口诛笔伐。例如余秋雨当年深陷石一歌事件中,在十余年没有证据支持的批判之中,余秋雨仅用一句“马行千里,不洗尘沙”轻描淡写地带过,直到尘埃落定之后才撰文《“石一歌”事件》予以说明。

这样的事情并不鲜见,被群起而攻之的余秋雨并不是独一例,余秋雨称之为风沙里的世界,在描述章培恒的《欠君三拜》中,余秋雨说他们像骆驼,在沙漠中行走。“世上何为高贵?那就是,连最后的艰难呼吸,也在向风沙抗争。”

在《幽幽长者》中,余秋雨曾和张可在烂泥小屋一起吃了五个月的盐豆,后来,她说,余秋雨像是骆驼,“可以吃很多,也可以饿很久。”这也许就是混乱世间的生存之道,在风沙为王的世界里,唯有活得像一头骆驼,在养分充足的地方汲取能量,才能在环境恶劣的时候挺下去。

与时代相依太久,每个擅表达和书写的作家身上都已带上了时代印记,“一个重要作家的离去,是一种已经泛化了的社会目光的关闭,也是一种已经被习惯了的情感方式的中断,这种失落不可挽回。”而这个时代也会相应地在文人墨客身上留下独特的痕迹,就像巴金总是忧郁的。从前,冰心并不明白巴金为何忧郁,直到很久之后,她才知道,原来忧郁是巴金的生命主调。“他让人明白,以一种色调贯穿始终,比色彩斑斓的人生高尚得多。”这些文人身上总会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纯粹”,就像谢晋,就像巴金,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动,他们也心如磐石,岿然不动,通过某种持之以恒的韧性去面对风云流变的世界。

他们年逾古稀,依旧能够保持自己的那份初心,就像巴金七十多岁时还能一字不差地背出《金缕曲》,一想起这位老人念出那句“记不起,从前杯酒”,便能感觉出岁月深情。

文人们出走半百,一生漂泊,写尽事态,临到终时,最想的也许还是魂归故土。还记得在《门孔》的最后几章,写到谢晋回到故乡,“这天晚上他在旅馆吃了点冷餐,没有喝酒,倒头便睡。这是真正的老家,他出走已久,今天只剩下他一个人回来。他是朝左侧睡的,再也没有醒来。”

真正的离开都是没有声音的,就像开头所说的那样,没有人能够向阿四说明白,死亡到底是什么。于是并不知道谢晋已经去世的阿四穿行在那些白花间,看到谢晋的拖鞋便拿出来放在门边。他不懂这些白花是为了悼念谢晋,也不懂他今生今世再也见不到谢晋,只是还像往日那样,“这个白花的世界,今天就是他一个人,还有一双鞋。”

合上书,属于那个年代的故事一个个浮现在眼前,这些往事里,有些人已成一阵风飘走,有些人的故事还在继续,可他们的身上都背负着时代的力量,他们都已负重行走多年。

《门孔》中收录的多为旧文,却让人常读常新,这些带有特定记忆的故事并不会过时,因为那些文人们的精神内核从不会逝去,那是一种在每个时代都会发出熠熠光辉的力量,它让人保持着纯真和初心,保持着内心那份向往自由和独立的渴望。人会老去,可精神却会一代代地传承下去,看着过去的他们,就好像看到了现在的我们,以及未来的你们。

猜你喜欢
谢晋阿三余秋雨
谢晋寻子
谢晋的《寻人启事》
谢晋的“寻人启事”
余秋雨投其所好
火眼金睛
余秋雨投其所好
师徒杂技场
火眼金睛
缅怀谢晋导演
余秋雨究竟捐了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