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态视域下西部民族地区外语教学研究

2020-02-24 23:22:25李晓旭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外语民族生态

李晓旭

(云南大学 旅游文化学院,云南 丽江 674100)

与中东部发达地区相比,由于经济发展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外语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偏远山区。西部民族地区普遍面临教学设备陈旧、师资力量薄弱、英语学习动力不足等难题,严重阻碍外语教学的发展。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来看,西部民族地区外语教学不仅仅关系着教育本身的问题,还与系统里的生态结构、生态环境及教育子系统里的因子等各要素息息相关,这些元素彼此依托、作用,推进教育生态系统的动态发展。

一、理论依据

教育生态学是指运用生态学方法与原理探索教育规律、教育问题与教育现象,解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的科学。早期,西方学者对教育资源和发展、人类行为与周围生态环境展开了深入研究,如 Eggleston(1977)、[1]Bronfenbrenner(1979)、[2]Goodlad(1987)。[3]21世纪,西方学者们,如 Atkiss(2010)、[4]Burns(2011)[5]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对人的成长与社会环境、校内外资源的利用、学校的发展等相关性问题进行了探索,极大的扩宽了教育生态学在应用上的研究范围。

教育生态学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后,教育生态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学者们依据生态学原理来分析各类教育征象的原因,教育因子与周围环境的联系、作用,进而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与趋势。总体来看,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1)外语教学的生态化研究,如,基于生态语言学理论,朱云翠探究了导致当前外语生态系统不平衡的成因,并提出通过构建生态模型解决教育生态失衡的问题;[6]徐启豪等从大学英语教改的现状出发,利用教育生态学理论,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构建大学英语课程空间。[7](2)从宏观视角探讨我国外语教育,如王守仁从宏观神态视角呼吁构建和谐生态语言,提高我国外语教学质量;[8]王瑾和金娜娜阐述了生态语言学与英语传播的相互影响的方式,并提出通过两种途径发挥英语在全球传播的作用。[9](3)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化研究,如,依据生态学原理,刘亚燕针对教师本身和学校的发展提出了两条建议。[10]整体来看,探讨生态学对外语教学的研究较多,但是以西部民族地区为对象的研究较少。因此,如何利用教育生态学分析影响西部地区外语教学的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对于提高西部民族地区外语教育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育生态视域下西部民族地区外语教学现状及分析

西部民族地区外语教育的发展受教育生态因子、教育生态环境和教育生态结构的影响。这些生态中的教育因子、教育环境和生态结构(如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教育资源、教学环境、民族思维方式等)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促使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外语教育生态发展呈现不和谐的失衡特征。

(一)外语教育文化生态失衡

1.教材、教学方法的失衡

民族地区教育文化生态失衡表现在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的不平衡性。各个民族自古以来有着自身的宗教信仰、习俗和民族语言文字,如纳西族信仰东巴教;布朗族、傣族信仰小乘佛教;蒙古族、藏族信仰藏传佛教。少数民族长期受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形成了他们独特的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而这种独特的民族思维方式无论是在隐性方面,还是在显性方面都影响着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和心理结构。由此可见,外语教材内容和课程结构需适应民族地区的心理结构和价值观。但是当前民族地区大多数学校采用的教材为全国外语统编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是使用和汉族学生相同的方法。全国外语统编教材主要是为汉文化背景中的学生设计而成,教材的内容和反映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概念理论也更易被汉族学生所接受。因此,民族地区外语教材的选用一定要充分考虑本民族的特点和文化背景,便于民族地区学生利用已有的感性和知识经验以同化的方式习得另一种语言。此外,还需灵活使用紧密结合民族学生文化差异和双语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方能产生最佳的语言输入效果。

2.多重文化样式的失衡

少数民族文化既与汉族文化存有不同,又与英美国家的文化有很大差异,这种文化冲突势必会影响学生的语言输入。西部民族地区的学生很多来自贫困的边远山区,他们与汉族学生在行为规范、信仰和习俗文化等方面存有较大差异。多数民族区域的学生有自己特有的语言,从理论上看,民族地区的学生在发散思维、关系认知、类比推理和分析的能力上都要比单语背景的外语学习者在处理两种语言的转换时更具优势,但是由于教育生态基础薄弱,使得三种语言产生较强的负面迁移。如学习时间分配不均,有些学生对英语教师用汉语讲解的单词用途、语法知识等还没有理解、消化。另一方面,由于民族地区大多处于交通、信息不便的山区,双语教师匮乏,导致很多西部民族地区学生接触或学习英语的年龄较晚,且少有获得外语培训的机会,更别提参加英语夏令营等外语类活动了。Lenneberg提出语言习得临界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在这个关键时间内,最易于语言的习得,被称为语言学习的最佳期,如果过了这段时间,语言的学习便能受到某种外界的阻碍或干扰,如发音器官、大脑神经。[11]基础差、口语带有明显的地方民族口音,造成很多民族地区学生进入大学后,最惧怕英语学科,不敢开口讲英语。与汉族学生相比,西部民族地区学生的民族文化壁垒对异文化的理解会产生更多的冲突和碰撞。这就要求外语教师要重视这种差异性,关注学习主体的焦虑感,不能认为学生是由于懒惰或智力等原因学不好外语,而是要以更大的耐心和包容性去鼓励他们,提高他们外语学习的信心。

3.低重心教育文化失衡

低重心教育文化失衡是导致西部民族区域对外语学科认识不足的重要原因。长久以来,落后的社会文化和经济潜移默化的影响西部民族地区人民的思维,尤其是偏远山区或农村地区,人们对外语学科的认识程度普遍不高,认为学好外语没有用,消极的观念禁锢着民族地区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不利用语言习得的教育环境,使学习者英语学习的动力不足(内驱力),严重制约外国语教育的普及。从宏观来看,西部民族地区外语学习环境氛围差,存有英语教学起步晚、英语课 程开设情况不佳等问题,使得英语学科介乎学校生态中边沿化的难堪位置。

(二)基础外语教育生态失衡

1.教育资源失衡

由于经济、地理位置的限制,长期以来,西部民族区域外语教育存在资源匮乏,环境脆弱,教育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尤其是基础教育在一些偏远山区、农村地区投入十分紧张,使得西部地区外语教育生态系统低位的生长。教育投入不仅包括教育管理者、实践者等劳动主体,还包括教育设施、教育经费等实物。2006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我国东部最高生均预算内拨款与西部最低生均预算内拨款相差8到10倍。很多学校由于经费有限,投入到教育技术和实践的资金远远不够,导致教学模式落后,教学设备和技术陈旧老套,跟不上现代教育新技术,无法推陈出新,严重制约教学的发展。

2.人才资源失衡

作为人才资源的主体,教师是西部民族地区教育生态系统关键性的因素,直接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与低。教师的发展对稳定西部区域教育生态系统平衡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从理论上讲,专业和学历结构失衡是制约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系统内生力的重要因子。从教育生态系统来分析,受教育者的数量应该与师资数量呈正比。换句话说,基础外语教师的数量应该最大,但是民族地区外语生态结构正好成反比,基础外语教师数量最少,外语教师极其匮乏。以2019年北京市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招聘教师的条件为例,小学英语教师要求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通过英语专业八级。与发达城市名牌毕业大学生大量涌入的现象大不相同,民族地区由于优秀毕业生不愿进或留不住的情况屡屡皆是,导致民族地区的外语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由于专业文化程度的限制,部分民族地区的教师对现代化网络多媒体技术不太熟悉,甚至有些教师还不会使用PPT课件,更别说慕课、雨课堂等各类集多模态的外语教学新模式。此外,一些西部民族地区外语教师不是外语类专业毕业,不仅缺乏英语语言学科的专业知识,还缺乏教学法相关知识,教学方法单一,不能调动学习者语言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大部分民族地区编制内的教师是通过自考或函授获得本科学位,虽然达到国家要求的学历结构,即形式达标,但是在实际意义上却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学历标准。

三、运用教育生态理论,对西部民族地区的指导与建议

(一)政策补偿

吴鼎福和诸文蔚提出,外部生态环境与教育进行等量的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使得教育生态系统向均衡的方向运行发展。也就是说,外部生态环境先向教育输入政策、方针、设备、资金和人员,反过来教育再向外界生态环境输出科技成果和各种人才作为交换,达到保持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的目的。[12]因此,当局应增大对西部民族区域教育的扶植力度,尤其是基础教育,包括财政支持和区域人才培养两个方面。财政支持方面,需建立监督部门,保障教育经费专款专用,杜绝浪费。同时,推进教育设施的建立和完善,使西部民族地区的配套教育设施尽快跟上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要求。区域人才培养方面,政府需加大西部高校的支持力度,通过一系列政策鼓励人才内流,创立并稳定西部区域教师队伍。针对边远民族地区,可以采用城乡合作,开展流动制度,给予高额补贴,使城市外语教师愿意到乡村地区教学,同时组成“以城带乡”的教学团队,帮助乡村地区外语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二)学术补偿

1.教材

传统的英语统编教材主要以英美国家文化为导向,选材多采用与英美文化、重要历史人物、作家等相关的语料。很多学生对于书本中但丁、荷马、简奥斯丁、莎士比亚等文学泰斗,林肯、丘吉尔等重要历史人物、或是常见的外国节日、习俗,如万圣节、愚人节、母亲节等外国文化知识比较熟悉,可以向外国友人流利的介绍,但是在实际的交流中,涉及到地方少数民族的宗教节日、风土人情却无法用英语进行流利的表述。由此可见,西部民族地区的教材除了以外国文化知识为语料外,还应增加民族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内容,有两种解决方案供参考。第一种,改编教材,增加民族特色和中国文化内容的文章,如西部少数民族英雄、民族节日,民族风俗、著名的普洱茶文化、中医、武术、孔子、重阳节、元宵节,这些内容对于民族地区的学生来说不仅易于理解,又很实用,利于跨文化交际。第二种,专门编写民族文化和中国文化的阅读书籍,增开相应英语阅读课程,切实提高民族地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教师

在经济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西部族地区外语教师需结合自身的特点,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首先,作为西部民族地区教学队伍的主体,最紧要的是要提高外语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因为意识是促进专业发展的内驱力。[13]很多外语教师由于经济条件和教学环境的限制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停滞不前。但是,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自主发展的意识,不竭地汲取新的知识、研究新的问题,方能跟上学科发展的前沿。其次,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展开对教师的培训,规定每个教师每学期至少应该听一门专业英语网络课程,如二语习得、跨文化交际、语言测试、英美文学、英语语音。

(三)文化补偿

低重心的文化是阻碍西部民族区域外语教育生态发展的隐性因子。落后的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外语无用论”会打击学习英语的信心。可见,改变文化意识是一项重要且持久的任务。从一个角度来讲,西部民族地区需加强对外语正面的宣传,消除对外语的不良认识,积极探索外语教育健康发展的模式和路线,在相对经济落后的情况下,把教育资源配置最大化。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西部地区教育管理部门在争取国家的财政支持的同时,应积极引进优秀外语教师,聘请专家到各个学校做示范教学,化解外语学科边缘化的尴尬局面,鼓励地方教师积极学习多媒体新技术,对于积极创新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由于,语言输入和教学环境是可操作的变化因子,在课堂内,教师应调整教学活动,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自然的外语学习环境;在课堂外,鼓励学生多用外语进行交际,多观看英语电视节目,阅读英语文章,增加语言的输入与输出。

结 语

“一带一路”建设不仅需要外语教学做出变革和转型,也给西部外语专业人才带来了时机。[14]生态系统中教育因子的无序排列、能量和物质的负向流动都会引起教育生态系统的失衡。教育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不仅与教育环境有关,如经济、管理、科技,社会还与能量流、人才流和物质流的有效传递密切联系。研究通过对政策、学术、文化机制三方面的补偿,使教育因子逐步转化为有序排列,能量和物质正向流动,进而优化教育生态系统,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外语教育生态系统的良性协同发展。

猜你喜欢
外语民族生态
我们的民族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3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