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利平
(川北医学院 学工部,四川 南充 637100)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卫生人才培养。2010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卫生部等5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主要委托举办医学教育的地方高等学校开展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以下简称“定向医学生”)培养工作,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定向医学生在取得录取通知书前,必须签署定向就业协议,承诺毕业后到有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6年。定向医学生在校期间,免缴学费和住宿费,并享受生活补助。2010年起,四川省开始招收定向医学生,2018年,第一届定向医学生经过5年学校教育和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正式上岗。但是据笔者了解,四川省定向医学生履约情况不容乐观。为此,四川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四川省教育厅等4部门于2018年专门下发《关于建立四川省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诚信档案加强履约管理的通知》(川卫规〔2018〕4号),敦促定向医学生按照入学前签署的定向就业协议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切实提高定向医学生人才使用效益。因此,及时了解和掌握定向医学生在校期间就业思想动态显得尤为必要。
笔者选取了四川省的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医科大学、川北医学院、成都医学院4所高校2016—2018级临床医学本科生(定向医学生、非定向医学生各700人)作为调查对象。抽样方法为:对四川省4所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本科学生(定向医学生、非定向医学生)进行随机分层抽样。发放问卷1400份,收回有效问卷1290份,占92.14%;定向医学生问卷613份,非定向医学生问卷677份。
笔者在收集和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自编问卷进行调查。问卷主要包括被调查者性别、家庭经济状况、生源地等基本信息,定向政策认知状况、定向医学生与非定向医学生学习发展情况等方面。问卷委托辅导员利用开班会时集中发放,当场收回,对回收问卷进行整理,剔除无效问卷后进行统计分析。
1.生源地
非定向医学生来自农村的生源占抽样学生数的73.6%,来自县城及以上城市生源占15.1%,来自乡镇的生源占11.3%。四川省规定定向医学院招生对象为本人及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户籍地须在农村,因此生源地均为农村。
2.家庭经济状况(月收入)(见表1)
表1 家庭经济状况
由表1可见,定向医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比非定向医学生差。
3.报考医学专业主要原因(见表2)
表2 报考医学专业主要原因
由表2可见,定向医学生报考医学专业主要原因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其次为就业前景好、有保障;非定向医学生报考医学专业主要原因为医学专业就业前景好、有保障,其次为热爱医学事业。
1.对基层医疗机构满意度(见表3)
表3 对基层医疗机构满意度
由表3可见,抽样的定向医学生和非定向医学生没有人对基层医疗机构非常满意:在非常不满意方面,非定向医学生明显高于定向医学生。说明当前医学生多数不愿意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
2.定向医学生定向政策认知情况
被抽样的定向医学生对定向政策非常了解者人数为零,了解部分者占绝大多数(78.6%),基本了解者仅占占21.4%。由此可见,许多学生对定向政策并不了解。
3.定向医学生毕业后履约意愿
毕业后打算履约者占绝大多数(82.4%),不打算履约者较少(6.7%),不确定者占10.85%。
4.定向医学生不履约原因(见表4)
表4 定向医学生不履约原因
由此可见,定向医学生不履约的主要原因在于发展通道不畅,工作地点偏僻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5.定向医学生履约期满后留下意愿
被抽样的定向医学生多数(74.7%)表示在履约期满后要重新择业,期望到更好的医疗机构工作,少数(25.3%)定向医学生表示愿意继续留在基层医疗机构。
6.定向医学生关于毁约的看法
被抽样的定向医学生多数(67.9%)认为毁约属于不诚实守信行为,认为可以理解的占32.1%。
1.课余时间安排情况(见表5)
表5 课余时间安排情况
由表5可见,定向医学生和非定向医学生在学习投入度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近一半的非定向医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提前预习和及时复习课堂所学知识,而定向医学生在此方面仅占四分之一。
2.获各类奖学金情况(见表6)
表6 获各类奖学金情况
由表6可见,在学习效果方面,非定向医学生优于定向医学生。
3.担任学生干部、参与学生社团和社会服务情况(见表7)
表7 担任学生干部、参与学生社团和社会服务情况
由表7可见,非定向医学生在担任学生干部、参与学生社团和社会服务的积极性上均高于定向医学生。
4.就业意向及升学意愿(见表8)
表8 就业意向及升学情况
由表8可见,非定向医学生在高级别医院就业意愿和继续深造意愿方面均远远高于定向医学生。
根据《2019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显示,全国乡镇卫生院执业(助理)医师学历结构为研究生(0.2%)、大学本科(17.3%)、大专(43.0%)、中专(36.1%)、高中及以下(3.3%),职称结构为正高(0.2%)、副 高(3.8%)、中 级(22.1%)、助 理(49.7%)、士级(21.8%)、待聘(2.4%)。由此可见,我国农村基层卫生人员综合素质整体偏低。为此,国家把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作为提升农村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的治本之策,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效举措。[1]然而,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毕业后是否到农村就业,是否愿意长期扎根农村就成为此项人才培养计划能否达到目的的关键。家庭收入、定向地点及填报定向医学生专业目的成为影响定向生基层就业的最主要因素。绝大部分居住在农村的定向生中,家庭收入较低,为减轻家庭负担、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成为大部分人的首选,同时面对毁约后较高的诚信赔偿也难以承担,这将直接影响其基层服务;另一方面,一部分人填报该专业是因为亲戚朋友的建议,这也将成为日后是否能留在基层服务的影响因素。为此学校要加强学生责任担当教育,引导学生不忘医者初心,勇担健康使命,把自己小我主动融入祖国大我、人民大我之中,在捍卫人民健康中建功立业。[2]
学习投入度不高使得定向医学生挂科严重甚至出现留级现象,部分成绩优秀者又不愿意去基层,使得能否为基层医院培养一名合格的医生成为疑问。定向医学生能坚持看书预习复习者极少(其中还包括一部分考研者),这使得定向医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受到质疑。而调查显示对于非定向医学生,大多希冀跻身于高水平医疗机构,不愿在基层单位工作。针对这些情况,培养高校应加强这部分学生的思想教育,[3]引导他们刻苦读书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养,更好服务于健康中国建设。
造成定向医学生就业思想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相关政策与体制不完善,有关部门应提供人性化的政策支持,并结合实际解决好他们的编制、待遇、职称晋升、毕业后教育与提升等一系列问题,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保障,建立晋升激励机制,[4]使他们毕业后能够真正愿意留在基层,扎根基层,在服务基层中真正实现自身价值和政策价值。
针对定向医学生存在的问题,培养学校应给予高度重视。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实用性、现代性和全科性;在专业知识学习上,学校应制定比普通临床医学生更为严格的管理措施,根据基层卫生工作实际修订定向医学生的培养方案,进一步提高定向医学生人才培养质量;增加定向医学生社会实践机会,利用三下乡等形式,开展本地区流行病调查,提高其服务基层卫生工作意识;针对其就业心理问题展开深入细致的分析,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教育,[5]帮助他们规划职业生涯,努力为基层单位培养一名下得去、能力强、养得起、留得住的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