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红色歌谣的特点分析

2020-02-24 23:22:25毕瑛涛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歌谣根据地红军

毕瑛涛

(达州市委党校,四川 达州 635000)

众所周知,川陕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存续历史时间十分有限,仅仅只存在了两年多。但是,其革命历史、红色历史依然十分丰富。除了军事斗争以外,在根据地发展、党的建设、红军发展、土地改革、经济发展、社会改造、宣传工作、人才队伍、教育工作、群团工作等等方面都有很多的独到的建树。其中,在文化方面,尤其是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的红色歌谣也是突出的亮点之一。

毛泽东多次论述中国文艺作品的“民族特色”“民族特性”“民族特点”“民族风格”“民族形式”“民族化”“中国特点”“中国特性”“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中国化”等问题。习近平对此也有过很多的相同和重要的论述。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1]43-44基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出现了大量的红色革命歌谣,并且传播广泛和深远。为此,关注并研究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红色歌谣特别是研究红色歌谣的风格特点,对川陕革命根据地研究的整体推进,无疑具有特别的意义和特殊的贡献。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的红色歌谣,无疑在实践活动中较好的回答了这一问题。因为它既是革命性的,也是文化性的、艺术性的;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是可以欣赏的,更是可以传承的;是“庙堂之高”的,也是“江湖之远”的。

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的红色歌谣十分丰富。据目前笔者了解和掌握,已经出版的作品大致有:1979年由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会编辑出版的《川陕苏区红色歌谣选》(油印本);1981年6月由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会编,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川陕苏区红色歌谣选》;1996年川陕根据地革命文化史料征编委员会编、三秦出版社出版《川陕根据地革命文化史料选编》;2008年6月,由中共巴中市委党校陈青兰、喻哲文收集整理,由中共巴中市委党校编印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歌谣》文献资料选编一书;2012年11月由西华师范大学与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编、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资料集成》(下)一书,也收集了大量的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的红色歌谣。除外,陕西省汉中地区群众艺术馆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陕南革命歌谣选》;汉中地委1987年编印《川陕革命根据地陕南歌谣》;孙伯和主编,1988年1月印《南郑歌谣》(内部资料);柳菁主编,1989年汉中日报印刷厂印刷《汉中民间歌谣集成(上)》等等出版物,也有大量的收集。

尽管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的红色歌谣版本众多,但是因为当时处于革命战争年代的特殊时期,军事斗争复杂,人员更迭频繁,所以红色歌谣的总数量始终难以准确或者做到精确统计。目前只有1979年的《川陕苏区红色歌谣选》(油印本),明确统计了200多首红色革命歌谣。2008年中共巴中市委党校编印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歌谣》,明确统计收集有400余首歌颂红军的歌谣。其余的一些文献只是使用了大致、大概、大约、据说等模糊表达方式来描述这一问题的现状。

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红色的歌谣,从形式和类别上看,实际上包含一些诗词和民间歌谣,特点十分鲜明。虽然掌握的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的红色歌谣材料有限,但是,仅仅是根据这样一些有限的材料分析,依然可以从中感受到当年烽火连天的岁月,依然可以从中辨析出当年激情燃烧的岁月。分析其特点,深深地感受到其思想性、艺术性和影响力的巨大,深深地感受到其价值的特别和重要。

一、红色歌谣的作者来源广泛

笔者通过查阅和研究发现,当时一些红四方面军、川陕省委的高级领导人都亲自披挂上阵,亲自操刀编写或者创作红色歌谣。目前,能够读到李先念的作品《天下谁能敌》:“夜色犹未退,军号声声急;战士似飞箭,各连集合齐。山头控在手,妇女左右翼;游击伏一线,专等打援敌。众人齐怒吼,杀声如霹雳;个个似蛟龙,敌军四分离。日出到日落,鹰龙酣战急;军民配合好,天下谁能敌!”[2]1646显然,作者写的很有气势,读后感到很受鼓舞。1933年,罗世文受中共中央的派遣,和廖承志一起到川陕革命根据地工作。罗世文担任了川陕苏区省委常委、川陕省委高级训练班负责人。在高级训练班,罗世文亲自讲授《马列主义初步》等理论课程。同时也积极进行了红色歌谣创作。他在诗歌《过通江》中写道:“千锤百炼是钢情,共济同舟斩荆棘。党性忠言多逆耳,晨曦漫步出江城。”“履霜自信有同情,泾渭何愁不晏清。肺石光照日月明,熊熊烈火炼忠真。”“巴山气爽艳阳天,跋涉蚕丛已十年。味胆铭心期报效,同胞虽勉著先鞭。”[2]1645作品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情怀和坚定的信仰。另外两位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人,创作的则是阳春白雪的作品。大名鼎鼎、才华横溢的廖承志,写过一首《七绝》诗:“喜看人间风云会,懒听琵琶空洒泪。将有白雪舞东风,寒梅迎春人陶醉。”[2]1645作品颇有古体诗的风格,意境好,真是美,不愧为一代才子!曾经留学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的陈昌浩,也创作了一首《五言诗》:“旺苍两面河,圣贤观普陀。红军到此地,川陕变苏俄。”[2]1645好有气派、气势和气魄哟!陈昌浩还写过一首很长的《战胜刘湘的作战要诀歌》,气势恢宏。这些红军高级将领、领导人和知识分子的主动性创作,让整个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红色歌谣的水平、水准大大地提升了,当然其社会影响力也是大大地扩大了,进而很好的传播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影响力,使整个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各项事业得以顺利推进。

二、红色歌谣的形式丰富多彩

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的红色歌谣,从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方面观察,真可谓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有法国的《马赛曲》在演唱,体现了中国无产阶级与国际无产阶级的精诚团结和高度一致。有中国传统的古体五言诗、七绝、七律、苏武牧羊调等,有陕西民谣“赶慢牛”“十把扇儿”调、牧羊调等,还有安徽的“泗州词”等。真是雅俗共赏,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相结合、传统与民间相结合、四川本土与川外相结合。当然,体裁最多、数量最大、内容最广、传播最远的还是四川的民歌民谣,尤其是川北民歌。具体有五言歌、月儿落西斜调、升中民歌、仿毛毛雨调、仿可怜的秋香调、仿苏武牧羊调、仿孟姜女调、新葡萄仙子、小放牛调、“诓娃娃”等等。众所周知,红色歌谣的形式是载体,内容是主题。如果没有很好的、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朗朗上口的形式与手段方法,再好的内容与主题也无济于事。尤其是当年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地区人民,文化程度普遍落后,文盲与半文盲的现象十分普遍。要真正解决人民群众识文断字,不可能短时间完成。发动群众特别是要充分发动群众,推动川陕革命根据地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和走向胜利,又是只争朝夕、时不待我的急迫任务。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红色歌谣的宣传作用不可低估,红色歌谣的艺术手法、艺术体裁、艺术形式的作用同样不可低估,在中国革命史上,同样是浓墨重彩的一页的一笔。仅仅存在两年多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历史,也充分证明和展示了这一点。

三、红色歌谣的内容涵盖全面

毫无疑问,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的红色歌谣,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可以说覆盖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工作的林林总总和方方面面。在发动群众方面,有“打到重庆去,活捉贼刘湘”“贫农自叹”“穷人快回家”等作品。在启发无产阶级觉悟方面,有“穷人泪汪汪”“‘背老二’诉歌”“诉苦谣”等等作品。在“农村阶级划分五言歌”中,分别用“雇工、贫农、中农、富农、豪绅地主”五个部分来划分当时的社会阶级[2]1651。其中,在“红军不来命难活”中唱道:“竹子疙瘩砣挨砣,穷人盼望红军哥。秧苗离水心要枯,红军不来命难活。”[2]1658。在歌颂共产党、歌颂红军方面,有“我们都爱共产党”“喜鹊喜鹊闹喳喳”“喜气洋洋像过节”“落进石板也开花”“红军要到我家来”“过河不忘搭桥人”等作品。在“巴山太低海太浅”中唱道:“巴山顶顶连青天,一片云海不见边。比起恩人共产党,巴山太低海太浅。”[2]1655在“巴山青松青又青”中唱道:“巴山青松青又青,红军就是大救星。救了穷人多少命,巴山青松最知情。”[2]1655在军民一家亲方面,有“红军穷人一条心”“我送情哥当红军”“穷哥穷妹心连心”“工农兄弟来参军”“同心协力闹翻身”“我为红军补衣衫”等作品。在“军民同唱一个音”中唱道:“巴山翠竹根连根,红军和穷人心连心。砍根竹二做根笛,军民同唱一个音。”[2]1657在歌颂红军英勇善战方面,有“红军打仗像猛虎”“红军打仗像张飞”“红军打仗顶呱呱”等等作品。总结梳理这些红色歌谣,深深地让人感到当年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峥嵘岁月难以忘怀,深深地觉得这些红色歌谣,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了建设新中国浴血奋战、不怕牺牲、英勇无畏可歌可泣篇章的重要见证和记载,也是当代中国红色文化、革命文化的重要源流和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缺一不可的篇章,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红色歌谣的个性鲜明突出

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的红色歌谣堪称特色鲜明,个性突出,意蕴深远,影响广泛。许多作品在思想性、艺术性等方面,算得上是上乘之作。其中,《成立川陕苏维埃》《空山坝上摆战场》《巴山重逢再结婚》《死也愿作红军媳》《妹愿等哥九十九》《送郎当红军》等都是代表作。在民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反响最强烈的作品是民谣《十送》。

《十送》是川陕苏区文艺宣传中的优秀之作,同时也是通俗文学中的佳作,至今仍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可谓精品。

除外,儿童团的《红缨枪》也很有特色:“红缨枪,系红缨,它和我最相亲。白天站岗握在手,夜晚睡觉随我身。我给它洗脸磨刀刃,它跟我永远杀敌人。穷人见它挺胸膛,豪绅见它颤惊惊。”[2]1653《子弹歌》也是特色鲜明:“每一颗子弹,性命换来的,来得不容易,大家要珍惜。一枪打一个,弹弹中仇敌,最后的胜利,就是我们的。”[2]1673

除此之外,军训时的“仿立正时”调也颇具特色,

五、红色歌谣的宣传作用无法替代

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的红色歌谣,“利用当地方言,通俗易懂的创作了大量的新型民歌、民谣、山歌之类的红色歌谣,来歌唱翻身之后的新生活,新政权,倾吐内心对共产党、对红军的热爱。”[3]259在《成立川陕苏维埃》中唱道:“壬申腊月春风来,穷苦百姓笑开怀;通江城里开大会,成立川陕苏维埃;徐总指挥把话讲,土豪劣绅夭了台;农工合作掌大印,千年铁树把花开。”[3]259生动形象的道出了穷人成立新生政权的快乐之情,也同时体现了红色歌谣的特殊作用。1933年8月,“兰衣剧团”与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社会文化科新创办的剧团合并成立“川陕省工农剧团”。剧团将红色歌谣搬上舞台,将《送郎当红军》《十劝夫》《护红谣》《打柴歌》等红色歌谣作为节目进行演出。在红军阵地前成为战士们演出《范哈儿的末日》(范哈儿即四川地方地方军阀范绍增)《劝郎回头》等节目。1934年10月,在广元县城附近的红军阵地前沿演出后,当夜有一个班的川军携枪械加入了红军。红色歌谣真是功不可没。

总结整个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的红色歌谣,梳理其鲜明特点,可以令人信服地认为:“它既是感人的通俗文学佳作,又是文学史上的优秀诗篇。”[3]261

猜你喜欢
歌谣根据地红军
幸福歌谣
心声歌刊(2021年4期)2021-10-13 08:31:30
春天的歌谣
《春天的歌谣》
流行色(2020年6期)2020-07-31 03:28:16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红土地(2019年10期)2019-10-30 03:35:12
少寨红军桥
乡村地理(2018年2期)2018-09-19 06:43:44
十送红军
老友(2017年12期)2018-01-23 06:40:32
再唱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
连环画报(2016年10期)2016-12-16 05:13:35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读歌谣画添画
琴童(2009年2期)2009-02-26 08: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