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文化”影响下的韩国灾难片探析

2020-02-24 04:58李敏
视听 2020年6期
关键词:灾难片朝鲜韩国

□李敏

一、恨文化的历史渊源与民族文化心理积淀

“恨”字起源于中国,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和韩国对于“恨”却有了不同的理解:中国的《新华字典》中对于“恨”的解释有“怨、仇视、懊悔”等意,而韩国《民众国语辞典》中对于“恨”的解释有“冤屈、悲痛、仇视、遗憾、懊悔、怨恨”等意。韩国学者金烈圭在他的著作《恨脉怨流》中对“恨”的描述非常详尽:“(恨)有时是一种心中沸腾的怒火和感慨;有时又是一种对他人的诅咒和复仇之气;有时是一种自责的撕心裂肺;有时又是一种以刀相向的怨恨之气;有时又像冰山一样冷峻;有时是一种淡淡的悔意;有时又是一种面对无法挽回的失败而捶胸顿足的痛哭;有时会成为不愿意留下遗憾,咬紧牙关,争取胜利成功的动力;有时又会成为不给他人带来怨恨,善邻友邦的道德伦理意识;有时它是对万恶世道的一种切齿之痛,是突如其来的一场灾难、晴天霹雳;有时又是当自己的愿望无法实现而成为终身遗憾时,转而为处境相同的他人免遭‘恨’遇而付出的各种努力。”可以看出,这段论述对“恨”文化有着十分精准的定位,韩国对于“恨”的理解也更加宽泛。

韩国诸多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以及韩国人举止投足间,都会多多少少表现出来一些“恨”的影子。如韩国著名诗人金素月的诗歌常常反映朝鲜人民的悲哀和郁愤,这些悲哀郁愤来源于爱人的逝去,来源于破碎的山河,散发出浓郁的民族情感。他的诗歌《招魂》:“我所爱的人啊!我所爱的人啊!即使伫立着变成岩石!我也要呼唤,喊得我要气绝的名字啊!”诗句洋洋洒洒,满是悲痛的情绪。

“历史积淀在一个民族的心灵总会留下深刻的痕迹,在民族文化的‘轴心时代’扎根于该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成为民族的灵魂并代代相传。”

之所以会对“恨”产生这种复杂而深刻的感受,与古代朝鲜所处的地理环境、自古以来被周遭列强欺凌有着很大的关系。古代朝鲜是一个半岛国家,与古代中国接壤,“恨文化”萌芽于古代朝鲜与大陆国家的不断抗争中,由于实力悬殊,战争结局多以朝鲜失败告终,这种宿命般的悲哀深刻地烙印在朝鲜人民心中。到了近代,朝鲜被日本统治了半个多世纪,惨受日本欺压。日本战败后,朝鲜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可不久就被分裂成为朝鲜和韩国。韩国一方面生活在美国的军事独裁阴影之下,另一方面饱受着国家分裂之苦。在一次次的战争中,无数家庭妻离子散,无论是国仇还是家恨,都是深埋在韩国大众心中最深处的伤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悲哀渐渐凝结成为一种“恨”。

二、恨文化在韩国灾难片中的体现

(一)导演通过影片唤起观众心中“恨”的情绪

影片《流感》对人性深刻挖掘,对社会黑暗面无情揭露,对资本家、政治家的腐败冷漠进行了鞭挞。这种鞭挞,是韩国影人对社会现实的反思,通过电影,表达出自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想法。导演通过塑造各个阶级的人物群像,探讨在面对致命的病毒时人性中的光辉和阴暗面。如流感病毒开始扩散,隔离区的作战长官利用职务之便欺压其他的感染者,不择手段只为了能获取美日身上的抗体;冷酷无能的政治家们置普通民众的生命于不顾,只担心自己的切身利益。除此之外,该片通过一些重大场面来营造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让影片更具感染力,从而引发观众心中的那些“恨意”。例如在体育场焚烧感染了病毒的人;挖掘机从堆积如山的尸体里抓起一堆一堆的人;男主角在尸体堆里艰难寻找美日;军队射杀被封锁住的普通民众……在这种病毒笼罩、人心惶惶的情况下,人性中的阴暗面被无限放大。母亲差点遭受枪击,小女孩美日挡在母亲的身前。这一场面令人动容,也给这部绝望、阴暗的电影带来了一丝曙光,同时让观众对迫害母女的对立面产生更强烈的愤恨情绪。

(二)悲喜交加的结局设置

“恨文化”的精华不在于单纯的“愤怒,怨恨”,而是人们背负着沉痛的悲伤,又带着希望向前展望。《流感》中,虽然整个盆唐地区付出了血的代价,但在主人公们共同的努力下最终成功寻找到抗体。《釜山行》中三个正面的男性角色无一人生还,但是代表着希望和未来的孕妇儿童生存了下来。一两个小时看下来,观众会觉得整个影片的情节内容总是会显露出强烈的悲愤、恐惧、忧伤,但是结局一定不会沉浸在悲痛中无法前行,而是用平静或者是带有希望的方式结束这个故事。这是“恨文化”的终极意义:过去的已成过去,生活仍会继续,要有期待明天的勇气。

三、恨文化影响下韩国灾难片的悲情特质

恨文化是根植于韩国本土的一种民族文化,它深埋在每一个韩国人的内心深处,表现为一种集体的潜意识。韩国人自古以来对“悲情”“伤感”的表述情有独钟。例如韩国古代“三大词人”之一的李齐贤在词作《巫山一段云》中写道:“潮落蒹葭浦,烟沉橘柚洲。黄陵祠下雨声秋。无限古今愁。漠漠迷渔火,萧萧滞客舟。个中谁与共清幽。唯有一沙鸥。”诗中的“落”“沉”“雨声秋”“古今愁”等意境,传达出一种悲凉的氛围,在悲凉氛围中透露出的清幽显得更加唯美动人。在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下,韩国影人也热衷于创作悲剧,设置不完美结局,如《假如爱有天意》《汉江怪物》《釜山行》等。但是在这些影片中,导演并没有把观众完全推到绝望的境地,而是赋予影片一定的人文关怀,设置伤感中带有希望的结尾。

灾难片《汉江怪物》中,主人公最终也没能将自己的女儿救回来,人物的希望落空,但他收养了从怪物口中救出来的男孩。《釜山行》中,尚华虽是一介莽夫,但是他对爱人细腻温情,与队友并肩作战时勇敢无畏,让他的死显得格外悲壮;荣国正直善良,但是在面对爱情时稍显懦弱胆小,然而当自己心爱的女孩成为可怕的丧尸时他却勇敢殉情;石宇原本是一个自私冷漠之人,甚至他还是这场灾难的间接造成者,但是在一次次的战斗中,他人性中善的一面被唤醒,为了救下自己的孩子和孕妇,他被丧尸咬到之后主动赴死,完成了这个人物的自我救赎。《流感》中,病毒在整个盆唐地区弥散开来,尸体堆积成山,整个影片弥漫着一种阴暗的悲剧氛围,但是影片的结局是好的——病毒的抗体被找到,男女主人公有情人终成眷属。对于整个人类而言,“悲欢离合”是调动人类情感最好的一种方式,只有在灾难片大起大落、悲喜交加的氛围中,观众才能获得更高级的审美体验。

四、结语

电影虽然具有商品的属性,但它首先应该是一种文化载体。受“恨文化”的影响,韩国灾难电影对人性的拷问、对无能冷漠的政府官僚的批判以及对现代都市社会危机的忧虑,都表现出韩国影人对于现实的“忧思”,它并不是简单、无能为力的愤恨,而是带着悲愤、忧伤的同时不断努力以改变不堪现状的文化心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灾难片更是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灵感与素材,创作者在进行创作时,应该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取其之长,补己之短。唯有如此,中国电影才能走得更远。

猜你喜欢
灾难片朝鲜韩国
韩国“第一步”
聚焦韩国大选
没人想在二月死去
没人想在二月死去
在韩国走马观花
朝鲜国庆"轻松"阅兵显自信
从电影《1942》中看灾难片展现人文关怀的现实意义
朝鲜试爆氢弹,中方坚决反对
朝鲜平静度过“金正恩生日”
这个夏天要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