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地方传统传媒机构的机遇在“地方”
——以闽南地方电视台为例

2020-02-24 04:58陈丽丽
视听 2020年6期
关键词:方言受众区域

□ 陈丽丽

面对传播迅速、更新实时、互动高能、使用便捷的新媒体、自媒体的崛起,一向安稳度日的地方传统传媒机构不得不被迫转型。但是,近几年各地方传统传媒机构的融媒体建设耗资不少却收获甚微。那么,分析地方传统传媒机构转型融媒体的问题症结并为其寻找出路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当前地方传统传媒机构融媒体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简单融入,有名无实

纵观近几年地方传媒机构的融媒体建设,最普遍的方式是生硬地将新媒体做成传统电视传播的另一个版本,简单粗暴地把内容从电视端直接搬到移动端。并且,在“受众主导”的新型传播模式下,地方电视台依然延用“主导受众”的传统思维,没有研究不同介质的传播特性,没有研究受众的差异需求,也没有研究传播内容的排他特征,因此,未能真正实现新媒体“差异化、个性化、交互化、移动化”的传播特点。所以,地方传统传媒的“融媒体”建设基本处于有名无实的状态。

(二)生硬模仿,契合度低

2009年迄今,风起云涌的媒体变革倒逼原本高冷的地方传统传媒机构不得不敞开怀抱,向新媒体传播转型。于是,它们对照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成功转型的上游王者,开始了从形式到内容的全面效仿。短视频、音频、图文报道等等,上游做什么,地方也跟着做什么。至于上游为什么要这么做,地方却不深入思考与研究,所以自然也不会在内容及叙事上做出契合收视人群观看心理的调整和改变。这便形成了当前中国传统传媒机构上游风生水起,地方跟风不止的状况,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有损地方传统传媒长久形成的良好口碑。

(三)从业人员新媒体素养差

除了以上两个原因,地方传统传媒机构从业人员拥抱新媒体的积极性与新媒体素养也是制约其转型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比起体制之外的媒体人,地方传统传媒机构工作安逸平稳,员工学习热情相对欠缺,视野开拓、理念更新、专业转型、思维转换等方面也就相对滞后。因此,他们的新媒体素养整体较低,并且在工作中使用新媒体的积极性也不高。而当创作只为完成工作量时,自然地他们就更喜欢重复老套路,或生硬模仿,甚至是直接搬套上游媒体的内容。

二、地方传统传媒机构融媒体转型的机遇在“地方”

在群雄逐鹿、风云变幻的融媒体时代,要清醒认识周遭并改变自己,并非易事。但是,也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鉴。B站近几年的成功就为地方传统传媒机构的转型提供了可资参考的视角。根据业界研究,B站成功的主要原因包括:了解并尊重自己最主要的用户——年轻人;对自身定位有清晰的认知;对用户需求有精准的研究;恰当运用技术对内容做差异性挖掘并进行创新性重塑的开拓力。

借鉴B站的差异化、精准化传播,地方传统传媒机构要转型成功至少要明确三个问题:用户是谁?用户需求是什么?怎么满足用户需求?以下以闽南地区地方电视台为例,讨论地方传统传媒机构如何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成功的转型。

(一)定位用户

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所2018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比起尝试新技术,受众,“你所服务的人”,才是传媒人应该置于专业创新的中心位置①。B站2019—2020跨年晚会之所以会成为当年“黑马”,是因为B站在策划阶段就先用数据分析准确定位了自己的用户群体,并对这个群体的文化属性和兴趣方向做了深入细致的梳理,然后再以此为基础,对内容与文化的视觉呈现进行规划和设计。

近一二十年间,中国的媒体受众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新媒体的崛起,催生了多样化、个体化和私人化的受众需求,建立在受众共同爱好及趋同价值观基础之上的“圈层传播”也因此形成,并很快取代大众传播时代的“区域传播”,成为融媒体时代分众传播的新趋势②。“地域”没有了围墙,内容资源随时随地移动共享。这是地方传统传媒机构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的最大冲击。融媒体时代,地方传统传媒机构对用户的定位需要化整为零,围绕“圈层”和“区域”重新考量。

闽南方言区生活着大量不识汉字、不懂普通话的老年人。虽然我们屡屡谈论今日的信息传播无边界,但其实“不识字”这道无形的高墙还是将他们与信息前沿隔绝了开来。比如,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实时进展与应对措施等,他们都要家中懂普通话的亲人第二手的讲解才能知道。事实上,作为一个富有主体性的人,他们也十分想在第一时间了解与掌握这些信息,但很遗憾的是,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内,从移动端到电视端,始终都没有面向他们、易于为他们这一圈层使用的知情渠道。

值得注意的是,全国有不少方言地区为了让不识字的老年人了解疫情相关信息,竟用上了二三十年前广播大喇叭等熟人社会时的宣传方式。这再一次提醒我们,老年人是地方传统传媒机构在进行新媒体建设时应该重视与挖掘的用户群体。他们甚至可能成为其最稳定的用户群。并且有研究显示,70岁以下的老年人中,使用智能产品的占比高达82%,而智能产品的使用越顺利,其使用智能手机的比例也越高③。

另外,根据全国1%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厦门市人口分布显示出了橄榄状,中间大的是外来人(占比六成以上),两头尖的是老人和0—14岁的小孩(分别为14.5%和18%)。也就是说,外来人、老人和青少年儿童这三个群体成为厦门电视台等地方传统传媒机构的主要用户群:老人圈层,稳定在电视端的同时,要努力拓展到移动端;外来人和青少年儿童圈层,则要实现在移动端的精准化争夺。

2019年,中国的城市化率达到60.6%,且目前仍以超过1.2%的数字在增长。其他三四线地方城市,即使目前外来人口不如厦门占比,但在城市化快速扩张的中国,外来人口融入当地城市,对当地文化的了解与学习需求都是地方媒体人所不能忽视的。

(二)挖掘需求

同样徘徊于边缘媒体的B站突破边缘尴尬处境的策略,给了地方传统传媒机构以借鉴的“新思”:满足用户需求,需要先读懂用户的价值取向与审美喜好。因此,在“受众主导”的时代,地方传媒人不能因循守旧,延用“主导受众”的传播理念,一味输出一厢情愿的内容,而是要分析自己精准定位的用户的消费需求与审美喜好。根据上述牛津大学的研究报告,受众主导的传播时代,受众的需求已从“生存模式”转向“解决问题模式”,换句话说,今天的内容传播不是关于“哪里有问题”,而是关于“可以怎样变得更好”④。

不同于B站的用户,地方传统传媒机构用户的需求显然根植于“区域”。区域既是限制,也是优势。融媒体时代,地方传统传媒机构要突围,就要深入研究不同圈层用户对区域内容的需求与喜好。从媒体的传播过程来看,文化是受众和媒体紧密联系的纽带。在受众日益细分的互联网时代,地方传统媒体应该精准聚焦本地与受众有共同心理体验的区域信息和历史文化,深入开掘,找到区域文化与时代主旋律呼应的点并放大传播,使之成为生活于其中的人的生活的一部分⑤。而所谓区域文化,首先应该是时刻活动着的人群文化,其来源及需求都应该是当下活生生的生活⑥。

闽南方言区的老年人用户日常生活多是居家做饭帮子辈甚至是孙辈带小孩,因此,当地电视台应该在移动端多生产一些他们能够看得懂的关于烹饪、教育、家居等的内容,使移动端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也能享受“数字社会主义”。而根据这些老年用户不识字、不会说普通话的特点,要实现他们与网络的亲密接触,便需从尊重他们的方言使用开始。

另外,除了老年人,外来人和青少年儿童也是闽南地区地方传统传媒重要的用户群体。

作为文化存在的必要条件,语言习得深刻影响文化认同。方言传播,既是保护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外来人员与城市社会和谐相处,提升区域文化认同的现实需求。地方电视人可以从琳琅满目的外语教学软件中寻找灵感,在新媒体上用方言传播区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外来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而作为传统文化、区域文化最基本的载体和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方言又是一个特定族群情感认同的精神纽带。当以方言传播为代表的区域传统文化进入互联网,遇到开放性及参与性极高的青少年以及接受力很强的少儿群体,便一举突破了原先方言认知与地域认同的限制,以高度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在融媒体世界实现了空间传播的极大拓展。

可以预见,在竞争日益白热化的融媒体时代,针对专属观众的排他需求,用自带文化基因的方言节目带动区域文化内容的传播,不仅将填补传媒市场日趋细分的空缺,也会更加有效地推动城市化过程中的新时代区域文化构建。

(三)技术赋能

发展空前的数字技术发展,催生着艺术表现手段在新媒体运用中的丰富与成熟,艺术欣赏过程变得可互动、可参与,感受更立体、更真实,传统文化正在“复活”。这是传统文化的机遇,也是地方传媒人的机遇。但技术运用的关键不在于“炫”,而在于要恰当。

前不久,闽南地区一家电视台发布了一支宣传片,声画技术的运用够炫酷、够华丽、够现代,然而,闽南文化的排他性瑰宝闽南语、闽南语歌曲、芗剧、木偶戏等乡音乡曲,却未得到该有的浓墨重彩的呈现。

美国新媒体记者Kim Bui曾说,当前的媒体可能普遍患上了一种“炫酷科技综合症”(Shiny Things Syndrome),喜欢追逐最新的、看起来闪闪发光的新技术,但却忘记了另一些更根本的东西。这支宣传片的创作者就忽视了最根本的东西——地方特色,迷失在对视听技术外在形式的过度追求中。

作为艺术实践的主要手段,新媒体领先的技术要从切合区域实际需求出发,为内容服务。仍以闽南地区老年人的日常网络社交生活需求为例。因为不会说普通话,当地老年人的社交新媒体使用仅限于闽南语。实际上,只要借助方言转换软件,这些老年人就可以彻底打破语言壁垒。而地方媒体只需成立一个视听编辑部,对适合老年圈层的新媒体节目进行翻译编辑,就能带领这个圈层的老人们畅通无阻地进入互联网世界,随时随地与时代共享“数字社会主义”。这样的方言传播移动化也能帮助外来人融入当地,消除文化隔阂。此外,记者采访、学者研究、游客旅行等等,移动端的方言传播都有用武之地。

对于中国的地方传统传媒机构来说,除了开拓移动平台的本土战场,电视端口也依然有戏可唱。泉州电视台早在2007年就成立了大陆第一个闽南语频道,迄今已有民生、文化、综艺等多类型的闽南话节目设置。2020年春节,该频道又推出首部泉州腔闽南语译制剧《包青天之七侠五义》,将方言传播向影视剧领域拓展,圈了一大波本土粉,连祖籍福建的知名媒体人程鹤麟都为之发朋友圈叫好。事实上,译制爆款影视剧、自制乡土影视剧、本土文化纪录片和方言新闻、谈话、综艺、真人秀,甚至地方文化动画创意节目等,都可以成为地方电视台的主打产品。用恰当的技术,量身打造乡土文化产品,救活的将不仅是地方电视台,还有传统戏剧演艺行业,甚至整个地方文旅产业。

三、结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方电视台的出路在“地方”。综上所述,媒体融合不是简单粗暴的技术拷贝,而是传播理念、创作思维、内容解读、技术运用等全方面的深度交融。在自媒体竞相崛起的互联网时代,地方传媒机构要从低谷中重新站起,需要更新理念,加强学习,清醒地分析局势、审视自身,踏实地研究受众,用当代视角研究本地区域文化中排他的特质,确定“差异化”所在,锁定突围方向,灵活发挥不同传播介质的优势,用对的方式为对的用户传播对的内容,在致力于将老年人稳定在电视端口的同时,带领他们加入移动端。与此同时,拓展外来人和年轻人在移动端学习分享本地文化,争夺可能的市场。抓住了机遇,地方电视台在融媒体浪潮中要占据一席之地仍为时不晚,毕竟,“地方”就是其最强大的“不可替代”。

注释:

①方可成.2018的全球传媒业:悲情之下,待解的难题 [EB/OL].创事记,2019-01-08.https://tech.sina.com.cn/csj/2019-01-08/doc-ihqfskcn5022455.shtml.

②党李丹.圈层传播:新媒体时代分众传播的新趋势[J].青年记者,2018(14):6-7.

③王丽梅,俞婕,朱海清,宗晓翊.老年人在智能时代的生存策略研究——基于政府、社区和下一代视角[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9(02):32-34.

④余文静.论区域传播的发展[EB/OL].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2014-01-22.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degree&id=D377939#.

⑤吴卫华.地方媒体在区域文化建设中的功能探析[J].声屏世界,2012(02):51-52.

⑥陈文红.城市电视台对区域文化的影响[J].科技传播,2019(24):158-159.

猜你喜欢
方言受众区域
方严的方言
方言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分割区域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区域发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