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2020-02-24 22:27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校企方案

易 彬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教师教育系,四川 遂宁629000)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是安排教育教学任务,组织开展教育教学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活动和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高职教育的专业来源于社会职业,培养的是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人才培养应聚焦这一目标作系统化的总体设计。检视现阶段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的实践,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还存在如下突出的问题:视角不精准,人才培养方案带有浓厚的教学计划的色彩,人才培养体系欠完整;特色不够鲜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架不清晰;条件保障不坚实,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可行性受到制约;课程体系的逻辑欠清晰,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规格的契合度不高;师生对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解不深入,教、学活动的目的性、针对性不强。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不断提升高职人才培养活动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持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须强化以下措施。

一、基于人才培养的视角,完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有别于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按照专业要求制定的学科模式,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更侧重教学的计划性规定,缺乏对职业性、学生素质及学生个性培养的设计”。[1]由此可见,教学计划立足的是教学工作的视野,它源于传统学科式、学术型的本科教育模式。事实上,包含高职教育在内的任何高等教育,其宗旨在于育人,在于人才培养,虑及高职教育与社会、产业联系紧密的特殊属性和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以知识传授为取向的教学计划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因此,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应跳出教学计划的桎梏,立足于更高、更宏观的视野,对人才培养活动作总体性、全面性的规划和设计。也就是说,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应具有“人才培养”的视野和高度,构建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宏观上应包含教学体系和非教学体系两大部分。教学体系的核心是课程体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对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的要求和定位,按知识学习、技能锻炼、能力素质培养的规律和逻辑,设置学制阶段内须系统学习的课程,在此基础上开展课程资源建设并实施教学活动。根据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中心地位”的思想、理念,科学的课程体系是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但完整的人才培养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课程教学,还须重视非教学体系的建设,所谓非教学体系,是指除课堂教学主渠道外,其他经系统设计,能对人才培养产生计划性影响的教育方式和途径,例如,基于第二课堂的专业教育体系、综合素质训育体系等。需要强调的是,上述体系必须经过周密设计和系统安排方能成为对人才培养有效的教育影响,也才能真正成为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否则,就只是碎片化的教育影响。非教学体系的相关课程(专题),应完整地进入人才培养方案,须有明确的学时、学分要求,可课内实施,也可课外实施,要有具体的实施方案。

目前,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对非教学体系的重视还不够,教学计划的色彩还比较浓厚,对此,应站在人才培养的高度对人才培养方案作更宏观的思考,在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的同时,深入挖掘非课堂教育资源,精心设计,周密安排,有效构建非教学体系,形成以教学体系、非教学体系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格局。

二、打破学科式教育的桎梏,优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科学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为达成人才培养目标,以相对成熟且稳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价方式,开展人才培养活动的总和。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质量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保证,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清晰的思路,如此方能避免人才培养活动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符合企业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根据这种定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核必然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2],这也正是高职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个性。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过程中,也为我们思考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优化提供了以下明确的方向和具体的要求:一是结合地方优势产业的需要和自身的办学特色,立足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知识、技能、能力、素质要求为线索,明确培养规格,这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和前提;二是围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设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特别注重总体思考和宏观设计,以实践为主线设计人才培养过程,科学处理知识学习和技能锻炼、能力培养的关系,对校企合作安排、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问题,应有清晰的思路和可操作的方案;三是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为重点,优化系列管理制度,以应用型为标准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评估制度;四是积极实践教、学、做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以项目为载体,以活动为途径,在做中学、学中做,摒弃基于符号讲授的方法,避免“在黑板上教学生操作机器”“在教室里教学生种田”的错误倾向。

三、响应各方利益诉求,构建彰显“外适性”特征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对专业人才培养活动的总体安排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最终指向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故,如何科学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必然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问题,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对此作出科学的设计和安排,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高职教育是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高等教育类型,是应用型的高等教育,“高职教育的应用型特征实际上是高职教育工具性价值取向的体现,这种取向或属性得不到张扬,高职教育就背离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天职,从而陷入‘泛教育化’的境地,高职教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3]由此,满足相关方利益诉求,应成为评价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入点,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应引导相关利益方积极参与,多元互动,以“外适性”评价为主。“外适性”评价关注的是“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服务满足国家、社会需要的程度,即教育是否契合了社会的需要。”[4]

高职教育“外适性”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主体主要包含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学生及其家长,相关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利益相关方,应赋予上述利益相关方在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更大的话语权。因为只有他们才是高职教育真正意义上的“消费者”和受益者,只有他们才能真正克服高职院校自我质量评价的弊端,站在“消费者”和受益者的角度,对高职教育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高职院校根据评价结果的反馈,适时调整和修正自身的办学行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正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初衷和要义。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除办学条件指标外,应主要突出以下内容,一是毕业生质量指标,包括对口就业率、就业质量、就业岗位稳定率等;二是用人单位评价指标,包含毕业生对企业的忠诚度、对企业的贡献度,毕业生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生涯发展能力等;三是行业评价指标,主要包含相关专业毕业生在行业中的地位和对行业的贡献度等。需要强调的是,上述评价指标与高职院校根据高职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而开展的教育教学过程质量评价的目标是一致的,它为教育教学过程质量评价树立了科学的质量观。

四、聚焦人才培养过程,强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条件保障

条件保障是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实践中极易边缘化的问题。事实上,任何方案的有效实施都是有条件的,就高职教育而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各环节人才培养活动的有效性,而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均需要各方面坚实的条件保障。条件保障不充分,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效果就难以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就难以实现。因此,在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实践中,必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活动的要求和人才培养规模定位,对人才培养的条件保障作理性的预期和科学的设计。现实的高职教育实践,大都忽视了这一问题,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保证条件思考不充分,人才培养方案的可行性问题较为突出。

任何方案的有效实施都是有条件的,人才培养方案亦然。根据高职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活动的规律及要求,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明确教学团队、实践教学条件、校企合作的总体设计等方面的保障条件,以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可行性。

第一、教学团队。专业教学团队是人才培养工作的第一资源,在准确把握课程体系和专业培养规模对教学团队的总体要求基础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就教师数量、质量、结构等提出具体的要求。对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应明确相应的专业水平、企业工作经历、教学经验等;对实训指导教师,应强化专业技能水平、实际操作能力及企业工作经历;对外聘教师,应针对其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性质,在学历条件、专业能力特长、教学经验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按要求和标准选聘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培训教师,以形成高质量的专业教学团队。

第二、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是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根据专业技能、能力培养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对实践教学的总体设计,须明确专业教学设备的数量、种类、规格等实践教学条件要求和标准,如暂时不符合要求的,应适时规划,适时建设。实践教学条件还包括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应明确实训实习的项目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企业类型、数量和岗位要求等。

第三、校企合作的总体设计。校企合作是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途径,更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着眼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对校企合作进行统筹规划,科学设计,对校企人员互派,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活动,专业教师参与企业技术研发,校企共同开展质量监控和评价等方面,形成具体的方案和有效的机制。

五、立足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学活动的规范和引领,系统开展人才培养方案解读

“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之前,对部分教师和全体学生而言,仅具有‘文本意义’”[5]。事实上,并非所有的教师均深度介入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工作,相当部分教师对就业岗位(群)的要求、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课程体系的逻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仍是一知半解,教师如是,学生尤甚。根据笔者的调查,44%的专业课教师“未对人才培养方案作深入研究”,84%的专业课教师认为“人才培养方案的解读不充分”,39%的任课教师对所任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逻辑“未作深入思考”;51%的学生表示“未看过人才培养方案”,53%的学生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楚”,36%的学生对毕业条件“不完全清楚”。人才培养是鲜明的目的性活动,作为其中最重要角色的教师和学生,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茫然”,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必然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必须开展全面而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解读,引导和组织师生认真研究人才培养方案,真正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从“文本”到“人才培养施工图”“学生成才成长路线图”的实质性转变。

面向教师的人才培养方案解读一般通过专题教研活动的方式进行,一次性的教研活动难以达成目标,须做系统化安排,至少应包含以下专题或内容:第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及其依据;第二、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及其内在逻辑,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规格的关联;第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要求;第四、方案实施的条件保障等。通过对上述内容的解读,帮助任课教师正确理解专业人才培养的宏观设计和总体安排;准确把握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群)的人才标准以及由此确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准确把握课程体系的基本逻辑及任教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引导教师深入分析课程建设的思路和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针对人才培养的保障条件理性分析应然标准与实然状态之间的差距,列出差距清单,拟定建设计划。需要强调的是,面向教师的人才培养方案解读,不能忽视公共课、通识课教师,公共课、通识课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须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为此,必须引导任课教师深入学习和研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为强化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引导学生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形成清晰的学习规划,还应针对学生开展人才培养方案解读。人才培养方案应学生人手一册,要将人才培养方案的解读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可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介绍行业特点、发展前景,就业岗位(群)对学生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安排专业负责人和骨干教师全面解读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设计,课程设置、毕业条件等重要问题。还可请优秀毕业生交流自己的学习经历,学习心得,职业发展等。通过解读,指导学生认识专业,正确理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帮助学生巩固专业思想,编制学习规划,明确努力方向。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专业建设的首要成果。随着高职院校特别是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对专业认知的不断深入,对高职教育规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认识的持续深化,对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定位的日益内化,随着行业的转型升级和企业一线人才内涵的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有一个不断优化和完善的过程。也就是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绝非一蹴而就的阶段性工作,对其中的关键问题,必须保持持续性的关注和研究。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校企方案
烂脸了急救方案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定边:一份群众满意的“脱贫答卷” 一种提供借鉴的“扶贫方案”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