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工业大学 吉林 长春 132600)
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长春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第三产业物流业的发展势必会带来当地地区经济腾飞。然而,长春市是享有“北国春誉”的重工业摇篮,作为东北亚经济圈中心城市,是国务院定位在中国东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也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古城,但随着电子商务、互联网+等创新型物流模式的出现,为使其不落后于发达地区保证经济的平稳均衡的运行,如何实现产业耦合和升级,是长春市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和长吉图开发战略的双轮驱动下,长春市坚持促进和引导产业整合和集中发展的模式,以创新为首要驱动力,以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区域开发和国际合作的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新格局。
为实现经济的全面振兴,长春市将现代物流产业作为“三大主导产业”之一,通过政策的规划和扶持,辅以物流协会的引导,不断培植现代物流的经济增长点。2019年,长春市社会物流总额实现1.95万亿元,物流业增加值实现433.4亿元,10年间分别增长39.6%和36.9%。
长春市结合地域产业分布情况,提出“一圈二轴三片六区”的物流产业空间规划。从2005年开始,长春市逐步将布局不合理的物流企业迁移,围绕着“一小时生活圈”和“哈大高速和珲乌高速”两大主干公路轴线,集中在西部、北部和东北部的三大片区,建设东部二道国际综合物流园、西南部一汽汽车产业链为主的物流产业园、西北部绿园机车物流区、北部宽城生活物流园、东北部兴隆综合物流园、东南部静月绿色物流示范基地等不同功能的物流集中区。
在政策和经济的双重刺激下,长春市物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19年底,工商部门登记的现代经营专业物流企业高达3676家,相关从业人员达20多万。这些集配送、运输、仓储、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物流企业,呈现三种发展业态:一是提供物流服务的第三方企业;二是提供特殊商品物流需求服务的企业;三是为满足自身发展建立的物流配送中心。
长春市虽然出台多项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但仍旧沿袭条块分割管理的行政体制,民航、交通、海关、邮政、公安等政府部门各自为政。由于政出多门,不仅管理界面和责任上重叠,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行政资源,阻碍了区域物流资源的有效整合,制约了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
从基础运输设施布局来看,长春市仅拥有长春东站一个二级陆路口岸,与现代化物流产业的服务需求有一定差距。从物流资源利用来看,在仓储方面,长春市仓储设施较为分散,集中利用率不足60%;在运输方面,121条铁路专用线只能达到40%的运力,企业长途运输空驶率也接近30%。
一方面,长春市90%以上的物流企业,都属于中小规模的小微企业,而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物流集团迄今为止尚未出现。另一方面,长春市较多的物流企业,仅能提供单项或分段的仓储和运输物流业务。实力弱、规模小的物流企业之间,难以形成产业联动效应,从而致使分散的物流资源严重浪费,其物流成本业大为增加。
针对现代物流复合性、复杂性的产业特点,长春市要突破现有政策间的冲突,由发改委产业领导小组牵头,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经验,努力突破多头管理、分段管理的旧有政策限制,制定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行业法规,在资金引导、土地使用、税费征收、报关通关、投融资、审批程序、人才培训等方面大力给予统一的政策扶持。
为保障现代物流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盘活闲置物流资源的利用率,长春市需要构建智能化物流信息综合管理公共平台。作为互联网+物流的主体工程,物流信息公共平台跨行业、跨地域、开放性、参与性的特点,保障了物流信息的通常,为物流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针对长春市物流企业“小、弱、散、乱”的发展特征,有必要通过针对性政策的扶持和引导,培养优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一方面,对物流企业业务网络、仓储、运输等功能实施改组、改造和提升,以促进传统物流企业进一步向市场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鼓励有经营能力的物流企业,从原属集团主体分离,以第三方物流主体的身份开拓市场业务。
现代社会中,现代物流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体系中新兴得服务产业,对于拉动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体制的神话转型,长春市作为吉林省的经济中心,在现代物流产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长春市要想实现传统物流向现代化物流的完全转型,必须要对当前物流体系的问题进行全方位梳理,通过健全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体制、建物流资源综合利用信息平台、培育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等途径,围绕优势产业完善物流体系,立足于本土优势,打造东北亚区域物流中心,以现代物流产业为中心,带动地区经济的快速和平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