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佳佳
2019年夏天,由电视剧《陈情令》衍生出的真人CP,即主演王一博、肖战组成的“博君一肖”CP迅速走红,其超话关注量从2019年6月的5万人涨到2020年6月的200万人。“嗑CP”在当下已经演变为一种传播潜力巨大的文化现象,而亚文化总是反映着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因此深入了解CP文化社区,对于关怀当代青少年具有重要意义。
“CP”是动词“coupling”(配对)的缩写,指受众将虚构故事人物进行配对的行为①。“风格”则是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体系的关键词之一,在对CP文化进行深入探讨时,追寻其风格是必要的一步。而要破解风格密码,不能忽略的是亚文化“做什么”“如何做”以及“为什么这么做”②。“做什么”可以理解为CP粉丝的日常活动,“如何做”即他们的行为方式,“为什么这么做”可以理解为CP文化的风格成因,即粉丝的行为动机。
本文以“博君一肖”为个案,以网络民族志法在微博和B站两个平台上搜集素材,并用滚雪球抽样法选取10名CP粉进行深度访谈,进而从上述三方面对CP文化的风格进行解读。
CP粉的日常行为构成了CP文化的风格表征,包括改造社群话语体系、为偶像“反黑”“控评”以及“嗑CP”等。然而,并不是所有CP粉都会参与“控评”等饭圈活动,这首先与粉丝的忠诚度有关。很多CP粉可能同时喜欢多位明星,忠诚度较低,较少参与微博社群的建构或明星的形象维护等活动。
“我是天下所有美男子的CP粉。”——访谈对象7
其次,这也与CP粉对饭圈活动的态度有关。
“超话规矩特别多……我开小号关注其他的cp粉嗑。”——访谈对象2
因此,很多CP粉可能直接忽略了“控评”等活动,将“嗑CP”作为其主要甚至唯一的活动。所谓的“嗑CP”,指的就是阅读或观看CP向的同人图文或视频,品味二人的CP关系。
“每天嗑,常嗑常新,暑假大概每天嗑10小时吧。”——访谈对象8
“一般是看看两个人的互动,还有双人采访之类的。”——访谈对象6
“偷懒”“不忠诚”的CP粉的日常行为暴露了CP文化最为核心的活动要素——“嗑CP”。而事实上,无论是建立CP超话还是为偶像“控评”“反黑”,都是以“嗑CP”为前提的活动。
“嗑CP”是CP粉的核心活动,CP向同人文本则是这一行为的直接指涉对象。因此,分析“如何嗑CP”,即同人作品如何对人物进行配对,有利于挖掘CP文化更深层的风格内涵。笔者对两个平台进行线上观察,发现共有如下几种创作风格。
费斯克认为,粉丝是“过度的读者”,与其他读者相比只是程度不同。粉丝不会停留于文本官方或表面的意义,而会挖掘其中符合心理期待的深层内涵。微博博主“不吃辣椒不蘸酱”从2019年8月开始持续更新同人图文《一个面瘫总攻の恋情自述》。剧中王一博饰演的蓝忘机是个话很少的角色,因此该博主以其细微的表情及动作为切入点,在视频截图下方写出了蓝忘机对另一主角——肖战饰演的魏无羡无比爱慕的内心活动。
詹金斯将粉丝称为“文本盗猎者”,意指粉丝在文化工业中盗猎走对自己有用的符号材料,并根据自己的臆想重新并置。此外,詹金斯也把粉丝比作灵活变换盗猎场地的“游牧民”,他们不会局限于单一的文本,而是串联起许多相关的媒介文本。B站UP主“WANJINNY-LIN”制作的视频《万万没想到之标准偶像剧》就出现了“盗猎”与“游牧”的迹象,制作者将有二人出镜的影视剧、采访、综艺等打碎,并按照网络短剧《万万没想到》第7集的情节逻辑将以上素材并置,拼贴出了一段完整的爱情短片。
文本续写可以理解为以影视剧结局为起点,根据想象延续故事情节。电视剧《陈情令》是开放式结局,为粉丝们续写后续情节提供了很大的创作空间。B站UP主“淮秀帮啊”的视频《续写<陈情令>大结局》就为观众带来了一个圆满的故事结尾,原剧中每个人物的经历都过于悲惨,而续写的视频中,创作者根据不同人物的性格及特长,为每个人都勾勒出了美好的前景。
“做什么”“如何做”还只是反映了CP粉的表面画像,分析“为什么这么做”则能够揭露风格化行为背后CP粉的精神地图。
在探究动机之前,需要介绍“同构”这一概念。威利斯认为,“同构”意指某一群体的价值和生活方式之间存在着“象征性的吻合”③。换言之,亚文化的风格形态是亚文化群体心理的投射,通过这种“同构”关系可以解码风格。同时,米尔斯认为,社会环境是了解个人生活时必不可少的参照,CP文化虽为一种边缘文化,但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今存在的社会症候。
因此,应以捕捉到的文化形态为突破口,以“同构”为钥匙,同时结合社会背景,破解CP粉丝的心理动因。
通过追寻CP文化的风格表征,发现了“嗑CP”是CP粉最热衷的活动,“coupling”是同人作品最明显也最核心的逻辑。因此,与“coupling”形成“同构”关系的群体心理也是CP粉着迷于“嗑CP”的主要动因,即对美好关系的期待,这种关系更多是爱情,但也可以是友情。
首先,几乎所有博肖CP粉都将“博君一肖是真的”奉为“七字真言”,认定二人是情侣关系,记下二人最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温暖的互动瞬间。
“印象深刻的帖子是说,‘我怕你入戏太深喜欢的不是我,我怕你入戏不深还来不及爱上我’。”——访谈对象1
其次,也有博肖CP粉承认,二人的相处状态也属于心中理想的朋友间的相处模式,“嗑CP”其实是出于对二人好朋友关系的欣赏而做的进一步解读。
“娱乐圈有那么好的友谊不容易,而且两个人有CP感。”——访谈对象2
如果说CP文化核心风格的沉淀缘于对理想爱情或友谊的遐想,那么遐想理想关系的缘由则要从现实背景中找寻。脉脉数据研究院2017年发布的《孤独经济》表明,“61.47%的人平时会感觉孤独”④,孤独成了青年人的常态。
在贫瘠现实与丰满理想的矛盾之间,CP文化应运而生。CP向的同人文本与CP粉的文化理想相吻合,前者为CP粉提供了迈进想象世界的入口。CP粉通过“嗑CP”缓和了孤独,找到了实际问题的象征性解决方式。
吉登斯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中谈到,现代社会“自我认同和个人情感的核心”遭受入侵⑤。在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结构的转型等戏剧性变化使得人们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与不安全感,而网络亚文化的适时出现,则成为当代青年寻求认同的新方式。
CP粉丝始终以群体的形式而存在,群体内部聚集了一群兴趣爱好相同、年龄相仿的人。这个具有区隔性的群体与CP粉的认同需求之间同样架起了同构的桥梁,博肖粉通过改换头像与昵称、用圈层内的符号表态发言等一系列仪式性行为,完成了对自己“粉籍”的落款盖章。
如果说找寻自我认同是进入CP文化圈的原因,那么强化自我及他人对自我的认可则是积累文化资本、大力传播本社区CP文化的动机。费斯克认为,“粉丝通过参与和生产,进行着有形或无形的文化资本积累”⑥。在CP文化社群中,入圈的时长、氪金数量、创作作品的数量与质量等都是一个CP粉非官方文化资本的体现。
以创作同人视频为例,视频发布后的状态可以反映社群成员对该视频的好感度。播放量、弹幕数及转发量比较高的,代表其获得了他人的肯定,长期进行高质量作品的创作则会收获大量圈内粉丝。对于创作者而言,其通过传播CP文化积累了越来越多的文化资本,巩固了在社群中的地位,扩大了自身的话语影响力。
微博CP超话榜显示,无论是在热度还是在数量上,男男CP都更受关注和欢迎。同时,国内明星的粉丝大多是女性,男男CP粉亦不例外。
而在人类历史中,女性长期以来都被当作男性的附庸。一些女权主义者认为,“父权制度在确立男权中心时只表达了一个性别”⑦,男性占主导的意识形态渗透进职场、家庭、影视作品等各个方面。
“电视剧里那些女生,要么是傻白甜,要么是恶毒女二,要么就是主角光环。”——访谈对象2
在以往对耽美文化的研究中,很多学者将“凝视权”作为解释耽美火爆原因的关键词:在男男CP剧中,女性CP粉成了观看的一方,女性被凝视的压力得以释放。但笔者在实际调查中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在被问到“你是否幻想过与肖战或王一博有一场甜甜的恋爱”时,大部分CP粉认为二人分别是“人间理想”和“人间妄想”,给出的回答都是“我不配”。
因此,耽美剧看似使女性获得了观看资格,实则仍抬高了男性地位,“而非将其作为控制抑或征服的对象”⑧,男尊女卑的话语结构并未由此消解。此外,由于耽美小说的创作及阅读群体皆为女性,男性从一开始就被隔离在外,故谈不上受到凝视压力甚至内化作者塑造的男主标准。因此,耽美里女性的凝视实际上是无效的,并没有对父权社会结构造成实质影响。
其实,这种将女性放逐到文本之外的做法反而展现了女性的阉割情结,“它意在解释女性对男性之忌妒、女性想成为男性之愿望,以及女性想抛弃女性角色之愿望”⑨,从而获得男性所拥有的权利地位。
“女生打个的还要担心会不会被杀,这个社会对女生一点都不友好。更想(自己)是个男的。”——访谈对象2
耽美小说的男男CP模式与女性的这种自厌心理形成了异质同构关系,满足了其成为男性的渴望。
注释:
①邵燕君.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M].北京:三联书店,2018.
②③胡疆锋.亚文化的风格:抵抗与收编[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④数说孤独经济[J].理财,2018(05):6-7.
⑤[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赵旭东,方文,王铭铭 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13.
⑥殷慧龙.新媒体环境下粉丝文化资本探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
⑦石义彬.单向度、超真实、内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280.
⑧张娇娇.性别理论视阈下的中国网络耽美小说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8.
⑨张博.父权的偷换——论耽美小说的女性阉割情结[J].文学界(理论版),2011(09):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