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 朱细宝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然而我国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发展起步较晚。研究显示,幼儿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虽有提升但不容乐观。我园是高校附属幼儿园,在充分利用高校社区资源的基础上,跟信息技术专业院系建成园校协同模式,探索幼儿教师信息应用能力提升的实际途径。
1.协同理论
“协同”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各方互相配合或者甲方协助乙方做某件事,如各军兵种协同作战”。1971 年,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enn Haken)创造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协同学,他认为“协同”是系统中各部分间的相互协作,使得整个系统达到微观个体层次难以企及的全新的质的特征与结构。
2.园校协同
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丰富,但时间不足、信息技术水平不高;学校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时间充裕、信息技术水平高,但实践机会缺乏。园校协同指的是幼儿园教师和各大院校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共同筹划和部署,取长补短,联合构建信息技术应用教学实践活动,实现双赢目标,发挥“1+1>2”的协同效应。
园校协同模式构建之初,幼儿园和院校分别对幼儿教师和专业学生进行培训,为接下来园校协同课件制作奠定基础。
1.建立团队
园校协同是幼儿园与院校之间的联盟,为了实现双赢目标而建立团队。幼儿园教师在团队中是指导者和反思者,主要根据幼儿园主题课程教学需求进行教学设计,形成课件思路,课件实现后投入到教育教学当中,并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提出整改意见;而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是团队中的制作者和改进者,主要是将教师的教学需求通过技术进行实现,并根据整改意见进行改进。为了顺利开展工作,团队由1-2名幼儿教师和3-5名学生组成,组成后签订小组协议,建立组名,选出组长(组长由学生担任)。
2.形成制度
任何自由都是建立在规则之上的,团队如果没有制度制约就会形同一盘散沙,没有战斗力和约束力。园、校之间的合作需要制度的巩固,要为团队创造适宜的环境和必要的软硬件支持。团队成员之间也需要制定团队规则,比如当遇到不同意见难以达成共识时,需要少数服从多数,保障团队工作效率。
3.团队研讨
团队研讨是遵循着课件制作的每一个步骤进行的。首先是选定课件主题,课件主要来源于幼儿园主题课程,那么主题课程教学活动时哪些需要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什么形式的辅助为佳等,需要团队成员达成一致。其次是形成课件思路,将课件思路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这两部分主要是幼儿教师主导,学生配合。查找相关素材需要幼儿教师和学生共同承担,选出合适的高质量的多媒体素材并加以编辑,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着手制作课件环节主要是学生在制作,如有需要,幼儿教师可以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完成制作后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经过实践检验设计和制作合理与否,再提出反馈意见进行整改。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小组成员的齐心协力共同努力。
4.教学实践
制作的课件是否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是否符合教学需求,需要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检验,通过检验再进行调整。在进行排序教学活动时,发现孩子对课后练习题非常感兴趣,玩得兴趣盎然,于是进行调整,将练习题再丰富,放置到科学区提供给幼儿反复练习,巩固排序活动。
5.课件大赛
课件大赛只是一个契机,推动幼儿教师充实自己,激励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走进教学实践。园校协同以课件大赛为任务驱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研,在制作课件运用课件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和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都获得了成长。
6.成品展示
课件比赛成果的进一步分享和推广,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都能够从优秀作品中得到启发。将优秀课例录制下来变成园所优质课资源库,年轻教师可以从优质课资源库中下载课例进行学习,提升自己。教师间形成分享交流共成长的氛围,进一步提升幼儿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园校协同模式以课件大赛为驱动,让幼儿园教师和院校学生协同共建,彼此成长,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