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家训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2020-02-24 19:45何绍芬
昭通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家训载体价值观

钱 波,何绍芬

(楚雄师范学院 a.教务处;b.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中国传统家训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对个体的德行启蒙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及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不论社会发展到哪个阶段,家庭教育始终是绝大多数人启蒙的第一课堂,齐家睦邻、教化子弟是每个家庭永恒的必修课。家训引导着家风,规范着家庭成员的日常行为,影响着一个家庭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系统梳理中国传统家训的意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以家训为沟通纽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改革开放中砥砺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传统家训的意蕴

家训又称为家教、家范、家规、家诫、家约、家诲、遗命,是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是家庭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家训随着家庭、家族的产生而出现、发展而演变,随着文字的出现而传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立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家训包含哪些意蕴?在学界有较大争议。王长金在《传统家训思想通论》中写到:“中国传统家训体现了言传身教、知行合一等教育理念,包含勤学、立志、谦恭、修身的人生哲学,节俭、名利、廉洁、诚信的道德观念,胎教、养德、重农、择友、严爱、父教的教育思想”;徐梓把传统家训概括为“敬祖孝亲、睦亲和宗、居乡睦邻、忠君急公、子弟教育、诫女训媳、婚嫁延嗣、居家治生、劝戒事项、禁戒事项”[1];徐少锦、陈廷斌在《中国家训史》中将传统家训总结为“孝亲敬长、睦亲齐家、勤劳节俭、励志勉学”等十七个方面;张艳国认为:中国优良传统家训包括“修身做人”“勉学成才”“交友处世”“处理家庭关系”“为政养生”[2]等。不难看出,虽然学者对家训的内涵有不同理解,但中国传统家训总是从勉励和告诫两个角度,一方面勉励弟子立大志、成大器、有作为;另一方面告诫子孙要继承家族的优良家风,不要沾染酗酒、赌博、游手好闲等恶习。归纳起来,中国传统家训的意蕴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勉学立志

勉学立志是中国家训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中国传统家训中,一直倡导耕读传家,鼓励立志勤读,把发奋读书作为成才的前提和手段,认为一个人不勤学就难以增长才干,不立志就难以学有所成。如南宋袁采在《袁氏世范》中提出“子弟不可废学”。颜真卿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都是勉学励志的千古名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专心苦读志存高远。正因如此,中国传统家庭非常重视立志教育。如《包拯家训》告诫子孙: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三国时期的嵇康在《家诫》中明确提出:人无志,非人也,如果一个人没有理想,就算不上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人只要用心,想做的事情最终总会成功。与自己志向相符的事,必须做到心口合一,坚定不移,永不放弃,即便偶有松懈,但只要以此为戒、继续努力,那么经过一段时间后一定会到达想到的境界,得到想要的结果。

(二)修身养性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特别强调修身,认为一个人的品性必须不断修炼才能更加完美,认为解决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矛盾,主要在于自身的修为。[3]如诸葛亮在《诫外甥书》中阐述修身养性、做事做人的道理,告诫外甥要能屈能伸,丢弃琐碎,不能碌碌无为、沦入凡夫俗子之列;明朝高攀龙《忠宪公家训》中有言:“吾人立身天地间,只思量作得一个人是第一义,余事都没要紧”,他把做人的气节看得高于一切,“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三国蜀汉昭烈帝刘备在遗诏中要求儿子刘禅不要认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不要认为坏事很小就去做,认为只有贤明、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让人信服。《增广贤文》要求人们做到将心比心,宽容别人、严格要求自己;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三)齐家治业

没有家庭就没有家训,家庭是家训产生的基石。遵守家道家规、家庭和睦、勤俭持家、家业兴旺,是千家万户寻常百姓的基本追求,因此,和家、持家、理财、立业、兴业是中国传统家训的核心内容。在中国传统家训中,注重家庭伦理,以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为基础,强调长幼有序,推崇夫义妇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择友慎交。历来重视节俭持家,认为节俭是美德,奢侈是恶习,教育人们要勤劳务本。如在《春秋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中论述了俭侈与善恶的关系:节俭是一切美德中最大的德,奢侈是一切恶行中最大的恶,认为节俭有利于育德励志、防止奢侈腐化;奢侈浪费则是一种最大的恶行,可以让人沦落为庸俗下流之辈。《增广贤文》指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在传统家训的熏陶下,中国人非常重视立业、兴业,认为一个家庭有了孩子之后,必须让孩子有正当的职业,不能让他们成为游手好闲者。《颜氏家训》教育后代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四)安民报国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个人价值追求的最高境界和准则,故在中国传统家训中,不乏安民报国的内容和要求。古人心目中的君子,应是在家孝顺父母、出仕为国尽忠、不给父母增加忧患之人,正所谓忠臣出孝门。家旺国兴、家国一体、报国恤民是传统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和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特征,精辟阐明了家庭与社会、国家的关系,强调“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蠹如仇,严以驭役、宽以恤民”。南宋“岳母刺字”的故事,被看作是家训中重视爱国教育的典范,精忠报国也成为岳家的世代家训。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著名诗句更彰显了堂堂正正的民族之气和殷殷报国之情。

二、中国传统家训传承的载体及途径

家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有自己独特的传承载体及途径。

(一)中国传统家训传承的载体

家训与家庭、家族的发展密切相关,是家族、宗族发展的精神产物,所以不同家庭、家族之间的家训差别较大。家训传承的载体是指能够传递、承载家训内容,家庭(家族)成员借以实践、传承家训的中介物。民间家训在乡村姓氏为基本单位的小环境下吸收属于自己的养分,形成自己的特殊载体,有的用宗祠、族谱、故事、昭穆等载体形式来传承,有的以学习家训书籍和建设相关建筑物、装饰品等形式传承,有的以家书、族谱等载体传承。概括起来,中国传统家训传承的载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训著作

从先秦到清朝,出现了很多影响较大的家训著作,如司马谈的《命子迁》和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还有唐太宗的《诫皇属》、欧阳修的《诲学说》、袁采的《袁氏世范》、朱柏庐的《朱子家训》、李毓秀的《弟子规》等等。

2.家书

长辈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子孙后辈进行教育,主要是教育子女如何做人、处事、持家,一些经典家书被子孙后代珍藏、学习、践行,如《纪晓岚家书》《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

3.文学作品

一些散文、诗歌、格言等文学作品,除了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生感悟之外,还有勉励、告诫子孙的目的,散文如北齐魏收的《枕中篇》、南朝宋颜廷之的《庭诰文》,诗歌如明朝范质的《诫儿侄八百字》、宋朝陈亚的《诫子孙诗》等。

4.口头训诫

指父母长辈以口头方式对子女后辈在持家、立业、处事方面进行训诫,训诫活动与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密切相连。

5.人造物体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有许多载体,人造物体是其表现形式之一。在这类承载着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人造物体中,又可以再分为“建筑物载体、构筑物载体和制作物载体等三大类型”[4]。

(二)中国传统家训传承的途径

要把充满理性的家训理论转化为家族成员的自觉行为,需要经过特定、具体的传承途径。中国传统家训传承的途径主要有:

1.学习训文

中国各朝代很多名门望族,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淀,一般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家训、家规;寻常百姓人家,由家庭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家族之后,为了维系世系的繁衍,一般都会不断修订家谱,家谱不仅记载了家族发展的历史痕迹,也包含训诫子孙的内容。子孙后代通过学习、理解祖先留下的训文,并按照家训的要求去处世、持家、立业,从而发扬家族优良传统、传承家训文化。

2.言传身教

父母对于子女而言,不仅是生命的延续,也是思想的继承,真正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父母总是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把自己所掌握的关于为人处世、持家治业、报效国家方面的道理,用通俗易懂的“家常之言”和亲力亲为的日常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孙后代,鼓励子女勤勉修身、齐家、立业,光大家业、光宗耀祖,告诫子女不能违法乱纪、大逆不道、懒惰败家,做出有损家庭、家族面子的事。

3.行为反思

弘扬家庭美德、传承优良家训,关键在于躬身实践、付诸行动,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就是实践的重要性。强调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历程中,都要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提高,“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在亲身实践的基础上,把自己在各个年龄段对社会的认知进行全面总结和深刻反思,从而形成自己对家庭、他人、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看法,明确个人的职责与使命。

三、中国优良传统家训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家训浩如烟海,难免泥沙俱下,既有劝人行善、勤俭持家、报效国家等积极因素,也有封建落后、保守功利、愚忠愚孝等消极因素,男尊女卑、家庭(家族)优先、封建宗法等方面的家训糟粕必须摈弃,才能以中国优良传统家训为载体,充分发挥中国传统家训的当代价值,引导民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中国优良传统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

中国优秀传统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内涵上的高度一致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两者之间高度契合,传承优良传统家训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

1.中国优良家训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持家治国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相一致

中国传统家训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对祖孙后代立身处世的基本要求,认为一个人只有首先修养好个人品性,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把家庭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从而实现家庭兴旺、国家富强、天下太平。因此,持家兴业是中国传统家训的核心内容,几乎所有家训都重视勤俭持家,勤劳节约是公认的传统美德,也是持家立业之良方。古人常常提醒子孙后代:“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古人看来:“人常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骄养太过的,好看不中用”。很多帝王家训也提出了不少至今仍有借鉴意义的治国方略和为政治国之道,比如:如唐太宗的《帝范》倡导“求贤纳谏、审官去谗、戒盈崇俭、赏罚得当、务农为本、崇文阅武”等治国方略;康熙皇帝的《庭训格言》提倡“广施仁德、勤俭淳朴、从善如流、审慎刑杀”等为政治国之道[5]。这些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不谋而合。

2.中国优良家训体现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处世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相一致

在中国传统家训中,“爱众亲仁、和宗睦邻、恪守礼制”等处世之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高度契合。比如:《高氏家训》中提出做人要“以孝悌为本、以忠信为主、以廉洁为先、以诚实为要”,“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以上这些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价值准则有异曲同工之处。

3.中国优良传统家训蕴含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伦理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准则相契合

中国传统家训中“忠君爱国”与“爱国”思想相一致,比如《颜氏家训》中写道:“自立自重,忠君爱国,宽柔慈厚”、田鮪教子:“欲富而家,先富而国”等思想与当今的爱国思想是一致的;中国传统家训中的“恪尽职守”理念蕴含着“敬业”精神,比如南宋胡安国在《与子书》中写道:“汝在郡,当一日勤如一日,深求所以牧民共理之意,勉思其未至,不可忽也”,这其实就是劝诫孩子要有敬业精神;中国传统家训中的“以诚立身”其实就是做人要“诚信”,比如《王氏家训》教导子女:诚实是立身处世之本,做人要诚实不欺诈;中国传统家训中的“宽以待人”就是待人“友善”的意思,古人认为忍让是美德,相争是大愚,教导子女为人应有容让之心、容忍谦让。

(二)积极发挥中国优良传统家训的思想引导、价值认同、行为养成功能,引导民众深刻理解、普遍认同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优良家训强调塑造高尚的道德人格、重视正确积极的教子方法、讲究勤学立志的思想情怀,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品行端正、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而不良家训不利于家庭成员的健康成长,甚至可能培养出思想狭隘、有损他人和社会利益的人。可见,优良家训对于子孙后代具有思想引导、价值认同、行为养成的功能。

1.发挥优良家训的思想引导功能,引导民众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志存高远、勤学立志、忠孝仁爱、正直善良、诚实守信、勤俭节约、齐家睦邻等优良家训,能够指导人们修身养性、形成良好品德,引导广大家庭以德治家、以学兴家、忠厚传家,它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因此,要发挥优良家训的思想引导功能,古为今用,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引导民众从爱家到爱国,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吸收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精华和人类文明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2.发挥优良家训的价值认同作用,引导民众普遍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由于生存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差异,不同的家庭或家族会形成不同风格的家训,不同的家训会产生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家庭作为每个人人生的启蒙之地,对其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最原生的影响,家训的教化和熏陶必然对家庭成员的价值观打上深深的烙印。优良家训有助于子孙后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帮助他们正确处理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所以要发挥优良家训的价值认同作用,教育人们从认同家庭价值,到认同社会价值和国家价值,从而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

3.发挥优良家训的行为养成功能,引导民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6],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其他任何机构和组织都无法替代的。在优良家训的教化和熏陶下,孩子能够形成积极向上、健康全面的人格;而在不良家训的侵蚀下,孩子可能会形成消极退宿、不良片面的人格。由于优良家训承载着富含传统文化给养的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根同源,家训本身的形式简明、语言通俗,以血亲伦常关系为基础,所以中国传统家训可以凭借血浓于水的亲情感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细微之处、融入到小事之中,发挥优良家训的行为养成功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三)充分利用传统家训传承的载体和途径,以传承中国优良传统家训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中国传统家训之所以传承了数千年,是因为其传承载体形式多样,传承途径灵活简便。传承载体不仅有文字形式的家训著作、家规、家谱、家书、文学作品等,还有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训诫,以及祠堂、牌坊、门楣、厅堂、雕刻、工艺品等人造物;传承途径包括学习训文、言传身教、实践反思。应充分利用家训传承的载体和途径,借助丰富的家训资源,通过传承中国优良传统家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1.立足时代语境挖掘整理优良传统家训,实现传统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对接

中国传统家训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各种文字形式的家训浩如烟海、杂乱无章,口头训诫隐含在无数家庭之中,祠堂、牌坊、门楣、厅堂等人造物中的家训内容五花八门,精华与糟粕并存。要坚持批判继承、吐故纳新的原则,发扬传统家训中的积极因素,摒弃消极因素,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理念、新要求,对各类传承载体的家训进行挖掘整理,与时俱进,赋予传统家训新的时代内涵。进一步提炼敬祖孝亲、居乡睦邻、勤俭持家、蒙以养正、勉学立志、重品崇德、乐善好施、诚实守信、慎择交友、清正廉洁等优良家训,并传承发扬,“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对接,在树立好家规、讲好家庭美德故事、营造优良家风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广大民众接受、认同和身体力行”[7]。同时,将封建专制、男尊女卑、愚忠愚孝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相径庭的过时家训扬弃。

2.把优良家训外化于行,引导民众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充分利用传统家训言传身教、实践反思的传承途径,重视优良家训的实践养成,以提升优良家训的自觉性为切入点,从日常生活、日常行为规范入手,在实践上下功夫。从认知、践行优良传统家训开始,引导民众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为下一代提供正确的价值准则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动力,在起居饮食、日常劳作等生活实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鲜活的实践中内化为民众的精神追求、外化为民众的日常行为。

3.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和媒体多元互动机制,通过宣传普及优良传统家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虽然家训属于家庭教育的范畴,但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必须使家庭、学校、社会和媒体密切配合,形成整体合力才能收到实效。首先,家长要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自觉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身立教,为子女作出榜样,润物无声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中;其次,学校要开设有关中国传统家训方面的选修课程,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宣传普及优良传统家训,并结合学生的学习要求和校纪校规,教会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将家训引入校园生活,让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接地气、更具有亲和力;第三,要健全社区、街道教育指导机构,通过道德讲堂、优秀家训报告会、文化长廊、艺术展演等载体,推进优良家训进社区、进家庭;第四,新闻媒体要努力挖掘家训故事,重点打造一批民众喜闻乐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衔接的优良家训文化节目和网站,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引导。

猜你喜欢
家训载体价值观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家训伴我成长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