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可
近年来,产教融合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内涵发展、转型发展、合作发展的基本方式。产教融合是对传统教育和产业关系的系统改造,需要我们具有创新思维,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多元办学体制,构建高校与行业、企业密切联合的创新生态系统。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党中央和国务院通过不断深化和推动产教融合工作的部署,持续强调产教融合在高等教育中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也提出产教融合将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阶梯。在这种形势下,河北省艺术类高校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全新的发展模式来全方面、多角度地开展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产教融合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当今我国教育模式正处于转变阶段,新业态、新工种、新岗位不断涌现,这些都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艺术类高校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通过产教融合来密切感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完成艺术类高校转型发展工作。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艺术类高校不仅要遵循国家政策前进,还要明确产教融合创新教育目标与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才会有更蓬勃的发展。
产教融合一方面推动了艺术类院校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也满足了我国行业、企业对于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从市场层面上看,在艺术类高校中,因艺术类专业本身具有得天独厚的实践性优势,所以在其转型发展中,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过程有利于学校专业课程符合市场职业的需求、教学过程符合生产流程的需求、专业设置符合市场产业链的需求。在三种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地方经济也会得到相应的发展。从学校层面来看,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产教融合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教学课程内容与企业职业标准对接、理论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学校专业设置与行业市场需求对接,这“三大对接”有助于为学校、企业、行业社会提供一个开放与发展的立体式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能够解决学校招生难、企业招工难、学生就业难的三大矛盾。
当前,我国正由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阔步迈进,艺术文化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联系、相互支撑,艺术类学科的探索与实践也成为应用型高校转型的热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对艺术的追求也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特征,这也要求艺术类高校对于艺术学科的创新教育做出正确定位。产教融合的重心必将由高职院校到文化院校,最终会转到艺术类院校。河北省作为首批国家产教融合型的试点建设省份之一,其艺术类高校也紧跟产教融合的步伐,以多角度、深层次来进行产教融合。河北传媒学院作为河北省第一所民办艺术类高校,其发展模式值得其他高校学习和借鉴,主要分为舞台论、融合论和三变论。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首先是学校要有自己的“特色”。特色办学,是民办艺术类高校的生存和发展之道。根据河北传媒学院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总结,河北传媒学院的办学特色为“把学生推上舞台,把舞台搭在社会”。学校在教学模式上实行“舞台论”,改变了以教师、教材和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三中心”模式,探索出“以舞台实践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可谓对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了全面改革。
对传媒艺术类学生而言,舞台是“摇篮”,是“孵化器”。河北传媒学院多年来一直注重把学生推向舞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为了满足舞台演出的需求,学校会每年组织师生参与大型演出,让学生走向舞台,在舞台上进行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舞蹈学院师生多次参加各大演出活动,均取得圆满成功。第二,在舞台剧创作方面,学校表演艺术学院联合演艺公司,创作或参与演出舞台剧、音乐剧、儿童剧等,演出场次达到500 余场。这些都为表演、音乐表演、艺术与科技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习平台。第三,在“无形舞台”的搭建上,学校会通过各类工作室、研发平台进行项目合作。例如,学校新闻传播学院播音与艺术主持专业的学生会积极参与到各大展览会中,进行展览解说;影视艺术学院的师生参与到各大影视剧作品的拍摄、电视台节目制作中,展现自己的拍摄成果;此外,学校还在每年毕业季组织二级学院进行毕业生作品展示,全方位、多角度为我校师生搭建作品展示舞台。
无论是舞蹈、表演等专业学生所参与的有形舞台,还是工作室、校企研发平台这类无形“舞台”,学生在舞台上所经历的“风云”是课堂上不可替代的。实践而知不足,各种各样“舞台”的实践,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力引擎。这些舞台的搭建都积极与社会接轨,实施开门办学,让学生有机会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服务于社会,又可以在实践中接触社会、熟悉社会,增长能力和才干。
校企合作,除了“筑巢引凤”,还需广开门路。河北传媒学院长期以来深挖渠道,多方动员,扩展和深化与公司企业的联系,广泛建立校企合作。自建校以来,一直致力于积极搭建“专业和产业融合、课堂与舞台融合、教学与创作融合”的三融合平台。
学校长期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无论是对慕名而来主动要求与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公司,还是对学校主动发出邀请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学校都会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认真交流,达成合作意愿。通过平台支撑、项目牵引,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等形式,老师和学生不仅在实践中得到锻炼,而且迸发出积极的创造力,策划、设计、生产出很多优秀作品,得到了合作方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走出了一条“三融合”的校企合作、转型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学校“以项目带动教学,以成果检验教学”的目标,使学生在校学习与走上社会工作“无缝接轨”,为学生创业就业开辟了广阔空间。
学校以校办企业为依托,为各二级学院和师生工作室打通市场渠道,在教学成果的呈现上,实行“作业变作品、作品变产品、产品变商品”的三变论,从而延伸至精品的模式,遵循“以基地助教学、以赛事促教学、以项目带教学”的原则,通过基地让学生们实习实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把产品和商品的理念灌输于学生日常学习中,让他们的作业能够充分变成作品,通过基地、赛事、项目把自己的作品充分展现出来,进一步将作品变成产品,并在行业领域中形成自有特色,进而转化成商品,最终实现商业价值,推向社会。
虽然河北省艺术类高校分别在产教融合方面做出了符合自己学校特色的举措,但是还存在人民对艺术追求与高校艺术学科需求不匹配、学校产教融合的思维不够超前、企业缺乏内驱动力等问题。地方政府与当地艺术类高校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建立产教融合长效融合体系,解决相关问题,提升创新教育内涵。
艺术类高校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中心,紧跟社会发展趋势,围绕学生与行业企业,突出艺术类专业的特点,通过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标准与人才培养方案,共建企业课程和双师型课程,把企业真实案例纳入项目库,将教学融入企业真实场景中,多渠道实现实践教学与企业项目的结合。通过共建多层级校企合作组织,积极培养学校专业的创造力,突出特色,传承文化,使学生的专业素质更顺应当今人民对艺术欣赏的需要。
熟练运用互联网等新媒体的技术,使学生课堂学习与实习产业链通过新技术达到更高效快捷的融合。积极推动行业企业与高校依托互联网平台,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来开展个性化学习及知识技术分享服务。
协调好政府、行业、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协同关系,使四方利益相统一。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以行业为指导、以企业为重要主体、以高校为主要主体来统筹部署、协调推进,发挥政府部门的综合监管作用、行业的聚合协调作用、企业的主体引领作用、学校的枢纽链接作用。高校与企业双方主体利益分配要合法合理,切勿存在利益冲突,应建立共同目标,协同推进产教融合。此外,河北省众多艺术类高校对产教融合的考核和评价还不到位,尤其是艺术高校更应该多结合自身特色,严格完善产教融合工作的相关制度,健全完善奖励激励政策和机制,鼓励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开展产教融合、创新创业的探索工作。
高校管理人员应该具有创新思维、融合思维、协同思维、撬动思维,以新思维深化、推动产教融合工作。河北省艺术类高校应结合专业优势,依托专业办产业,依托产业促进专业,形成产教融合、以教促产、以产带教。以河北传媒学院为例,学校重点搭建公司化运营模式,逐步完善以艺术专业特色为基础的四个平台建设,即影视后期制作平台、艺术设计策划平台、电商交易平台、文创演绎平台,畅通瓶颈,打通最后一公里,真正实现专业学科与社会、市场的全面对接。换言之,用一个专业带动一个校办实体公司,用一个校办实体公司培育一批人才,用一批人才振兴一个产业,用一个产业提升周边人民收入水平,从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进入关键阶段。河北省艺术类院校应抓住机遇,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在紧密结合中提升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水平与质量,打造产教融合深度培养人才模式,探索适合本校的产教融合发展模式,打造特色高校专业,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向高校转型发展的创新之路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