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静
《好的故事》一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 《野草》,描写了鲁迅的梦境从产生到消失的事情。此文诞生于中国现代文学早期,遣词造句仍留有那个时代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的痕迹,语言表达难免有生涩之处,加上情节简单、外露情绪不明,六年级的学生直言晦涩难懂。即使借助 “阅读链接”中的资料,学生也只是被生硬地植入 “鲁迅在黑暗现实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样概念性的主题,无法轻松自由地感受梦境的美好。明明是一个美好的故事,学生读起来却意兴阑珊。
在教学本课时,我大胆地让学生选取一两个自然段,改文成“诗”。暂且抛开专家学者的研究分析,远离时代背景,让学生徜徉在柔美温馨、清丽温婉的文字之中,让学生毫无芥蒂地感受这篇散文诗的美好。
在同学们交流完自己读过本文的直观感受后,我卖个了关子,故弄玄虚:“昨天晚上,著名诗人芭蕉树 (我的笔名)根据本文的一个自然段,写了一首现代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学生的眼睛一下发亮了,顿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我便用课件出示:
《入梦》
作者:芭蕉树
朦胧中,
看到一个好的故事,
美丽,优雅,有趣。
美的人,美的事,
像一天云锦,
万颗奔星似的飞动,
无穷无尽……
我考考他们:“这首诗是根据第几自然段改写的?”他们在课文中找了一会儿,很快齐声说道:“第4自然段!”有些学生直接朗读起来:“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仍然故作陶醉状:“这首诗描写了作者进入梦境的瞬间,五彩斑斓,星光闪烁,美不胜收。这位诗人太了不起了!”然后,我征求学生的意见:“你们认为这首诗写得怎么样?”
顿时,教室里炸开了锅。
“老师,是不是你写的呀?”
“很有意境!”
“看起来很简单嘛!哈哈!”
我顺势附和:“确实很简单,我只花了五分钟就写完了。”然后,我用饱含激情的语调说:“古有曹植七步成诗,今有天才诗人十分钟改文成诗。请诗人们选择合适的段落,开始改写吧!”
学生们渐渐停止了喧哗,沉浸在 《好的故事》美好的梦境中。刚开始还有窃窃私语声,后来,一片寂静。因为我对改文成诗不做任何要求,入门难度很小,所以,渐渐地,所有孩子都开始动笔了。课堂终于摆脱初读课文时 “雾里看花”的隔离感。
十分钟左右,我让学生先美美地朗读自己的诗歌,再朗读原文,最后谈谈这首诗想表达的内容。一开始,学生犹豫着,不敢举手。在我的鼓励下,第一个 “吃螃蟹”的同学终于率先站起来朗读他写的诗:
外面鞭炮声响,
屋内烟雾缭绕。
灯火,
渐渐缩小,
它把昏沉的夜烧出了一个洞。
学生分析道:“我是根据开头第1段改写的:‘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炮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这一段描写了灯火渐渐缩小的一个画面。”
我赶紧补充:“为什么会有‘鞭炮的繁响’呢?《好的故事》写于旧历正月初五,是传统习俗中‘迎财神’的日子,所以,就会有热闹的鞭炮声。别人家都在祈祷财运降临,可鲁迅在做什么事情呢?”
学生答:“在外面鞭炮声热闹非凡的时候,鲁迅一个人在烟雾缭绕中,鲁迅很孤单啊!”
我接过话:“对,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他有理想,有豪情,但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只能借助梦来诉说。钱理群也认为 《野草》是脱离人群的鲁迅在面对自我时自言自语的孤独者形象。你的确读懂了鲁迅!”
“改文成诗”这份新鲜感冲击着学生,他们争先恐后地举手,想要分享创作的喜悦和发现文本的新奇。顿时小手如林,人人跃跃欲试。另一位学生朗读:
《云影》
凝视间,
却又惊醒。
云彩皱蹙凌乱,
好似巨石坠入河中,
水花弹起,
将梦境撕成碎片。
我手握——
几乎坠地的 《初学记》,
眼前只有几点红霓碎影。
学生朗读后,说:“我根据第10段改写:‘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 《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红霓色的碎影。’这一段描写了美梦惊醒的瞬间,作者马上要面临昏暗的现实。”
这就是孩子思维的灵光闪烁啊!我充分肯定他的诗改得极好,还拟了标题,但并不止步,追问道:“好梦惊醒的这一刻,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你能否抓住关键语句来体会作者此刻的感受?”
这个学生沉吟片刻:“‘骤然’‘陡然’都是表示 ‘突然’的意思,表现作者被惊醒时猝不及防。‘撕成片片’不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情吗?这应该反映了现实的黑暗吧?鲁迅是万般不愿醒来了,从 ‘赶快捏住’就可以看出,他还希望抓住一点梦中的影子。”
要朗读诗歌的学生越来越多,课堂上已经无法让每个孩子分别展示了。于是,我让同学们两两结对,朗读分享:如果认为对方的诗歌是极好的佳作,则在全班推荐。
以下这首词是学生强烈推荐的佳作:
《所望》
山阴道中,一叶舟过。两岸红绿,不禁倒映水中。炊烟袅袅,房黑瓦红,点滴山水之间。
舟上老翁,打浆入水。涟漪层层,鱼儿争相游动。世间万物,山水光影,跌入浮尘之中。
学生介绍起他的创作目的:“我是根据第5段改写的:‘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浆,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我想,这里描写的是梦境中江南水乡的风光以及悠闲自得的农村生活。”
我由衷赞叹:“这首词写得极美,连我都流连忘返了。那鲁迅呢?”学生感慨:“我写这首词的时候,和鲁迅一样,希望着这样美丽的生活。”
最后,我决定选择一首诗来作为 “改文成诗”环节的压轴之作:“哪位同学是选择 《好的故事》首尾部分来创作的?”“我!我!”一个孩子很高兴,终于有机会朗读自己的诗作了:
《追梦》
我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美丽,幽雅,有趣
像一片云锦
万星飞动
以至无穷
我要凝视他们
一惊
皱蹙了云锦
将影子撕裂
只剩下几点红霓的碎影
我真爱这故事,
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
伸手去取笔
只见灯光不在小船了
但总记得
记得这好的故事
这首诗有四节,分别根据第4段、第10段、第11段、第12段改写,学生说:“这样贯穿全文地改,我是想赞美作者一直坚持自己梦想的执着。”
我假装不解:“哪里看出作者执着地坚持自己的梦想呢?”学生有理有据地指出:“‘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即使只有一丝碎影,作者都想方设法记录下来,可见鲁迅有多么执着!他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梦想。”
等每个孩子朗读结束后,我引导他们思考:“我们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改文成诗,是否因为大家的作诗水平很高?”没想到,学生们老老实实地摇头,说:“不是。是鲁迅的文章本身就诗情画意,画风柔美。”“哦?《好的故事》是什么文体?”“散文诗!”“散文诗,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的描写性。所以,我们不费吹灰之力就改写出了美丽的诗歌。”这也是学生的共同感受。
鉴于学生是第一次写现代诗,我不在诗歌的形式上做过多要求。尽管作品稚拙,但同学们品尝了创作诗歌的喜悦,得到一次有益的写作训练。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中感受到了 “散文诗”的美的熏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从而真正走进了鲁迅这个 “好的故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