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育英才 青春自芳华
——简评冼玉清《迁韶校中书事十首》

2020-02-24 10:16张晓平
韶关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人格诗人诗歌

张晓平

(韶关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中国有着辉煌而灿烂的诗歌史,不仅有悠久的诗歌传统,而且有卓越而独特的诗歌艺术。古人云:“诗言志”,“诗缘情”。无论是叙事诗,还是抒情咏物诗,无论是艺术的形式(格律、音韵、辞藻、用典),还是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言志抒情”是统一并相辅相成的。诗歌除了艺术之美外,很重要的是精神之美。

一、精神之美

诗歌所表达的内容和体现的精神是诗歌审美的一个重要因素。冼玉清的《迁韶校中书事十首》主要记述岭南大学抗战期间搬迁到粤北韶关大村艰苦办学的个人生活和生命体验。

(一)为国育英才

冼玉清的诗歌鲜明地体现着一股爱国主义思想和热情。她在《写志》一诗中写道:“孔席不遑一朝暖,周公吐哺讵云忙。含辛茹苦缘何事,欲为宗邦树栋梁。”[1]8诗人不避艰难,“含辛茹苦”,志在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在民族危机的时代风云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诗人以校为家,为祖国尽自己的一份职责。而作为教师的她,便是为祖国培养人才。她曾经说过:她是“以事业为丈夫,以学校为家庭,以学生为儿女”[2]。

冼玉清在抗战初期写的《秋兴八首》,深刻地揭露了日本入侵广州的凶残嘴脸和狂轰烂炸的恶毒行为,描述了广州民众颠沛流离、寝食难安的生活细节,反映了广州市民在日本飞机轰炸下的苦难生活,表达了诗人对日本侵略者的强烈愤慨和对受难民众的同情,以及对国家的忧患,体现了浓郁深沉的爱国情怀。诗人寄情于事,感同身受。如诗《学校不能开课》:“弦歌坐废三余业,记诵宁忘九世仇。空说危城仍讲学,孤怀独寄夕阳楼。”[3]冼玉清悲愤地抒写了自己的郁闷情怀,表达了对日本人入侵的仇恨和师生不能正常上课的苦闷。然而,她始终不忘教育,培育后辈。“辛苦栽培怜老圃,一园桃李又成春。”[1]7她又在《授课》一诗中写道:“不须纱幔障宣文,受业多于百二人。虞溥著篇先劝学,一生砥砺在精勤。”[1]7教导学生勤奋学习,在艰苦中砥砺前行,体现了诗人正直伟岸的精神品格。

(二)砥砺奋斗的精神

在山区简陋而艰苦的环境下,诗人一面教书育人,一面亲自操劳生活。“谁惜玉堂挥瀚手,丹铅才歇俎砧劳。”[1]8刚停下批改学生作业,就忙着切菜做饭。诗《日常生活》中,“买菜清朝驰远市,拾薪傍晚过前山。执炊涤器寻常事,箪食犹堪勉学颜。”[1]7冼玉清早晚远市买菜、山中拾柴、溪边洗衣、灶前烧饭洗碗等都是寻常之事,一切都得自己动手,早已没有富家千金的娇贵。

冼玉清祖籍广东南海西樵,出生于澳门,父亲冼藻扬是一名富商,家境优渥。她幼年时代在香港度过,童年受过很好的传统教育,后考入香港圣士提女校学习英文。此后通过父亲的好友郭翁引荐,到广州江孔殷家任书记员。江孔殷笃好风雅,花重金聘请画家李凤到家里教授侍女、媳妇等人画画,冼玉清也跟着学艺,成了入室弟子。总之,她家境颇好,受过很好的诗书文艺的教育和熏陶。但抗战时期,岭南大学搬迁到粤北小山村,居住、生活、教学条件简陋,日子过得艰苦,但冼玉清亲自操劳,甘之如饴,因为心中有理想、信念。因为她“立志终身从事教育,牺牲个人幸福,以为人群谋幸福”[4]。她前后在岭南大学读书、任教达34 年之久。

在《浣衣》一诗中,“薄瀚春衫到小溪,坡陀碍履袖沾泥。临流怕照慵妆影,不是当年凤髻低。”[1]8“小溪”、“坡陀”,道路泥泞,行走不便,春衫“薄瀚”,到溪边洗衣、取水,但临流看到自己不施粉黛的面影,已经不是当年钗凤盘髻的大家闺秀了。前后比照,一个“怕”字生动地表达了时过境迁、人世沧桑的心理感知。

总之,冼玉清的诗给我们提供了丰盈明朗的审美精神空间。

二、人格之美

古人论诗,要“知人论世”。反之,从诗歌也可以看到诗人的人格品德。

(一)君子之德

在《迁韶校中书事十首》中,《校园》一诗是诗人君子之德的最好体现。“冈陵环抱翠痕新,鸡犬相闻鸟雀亲。松柏不凋樟树绿,此中自有岁寒人。”[1]8“松柏”在中国传统诗歌中是凌寒不凋、傲然挺立的君子品德,可以说,“松柏”是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原型意象。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5]137“青松寒不落,碧海阔愈澄。”[6]“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7]“高松立海隅,梅菊为之护。幽兰出其间,清泉石中漱。绿竹更悠然,岁寒挺如故。”[8]在这乡村校园中,傲然挺立的“松柏”,象征着倔强地站立着不畏苦寒的“园丁”——教师,也是诗人君子之德的隐喻。

(二)人格之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孟子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9]。他认为人格的高尚和品格的坚毅远远高于世俗的财富、权力、地位,主张做人要有高尚的人格精神。冼玉清就是这样一位“女中豪杰”、“大丈夫”。她坚守理想信念,不追求富贵,不畏艰难,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教育事业。

《寂坐》诗写道:“偷得些闲便闭关,杨枝漱齿诵华鬘。澄怀花木无言语,闲对孤云静对山。”[1]8“闲”,是忙里“偷”来的;“澄怀”“无言”,便进入静思的状态,在“闲、静”中看云、山、树、花等万物,领悟自然之道、人生之道。生活中有一种不需要言语说出、只要一个人独处便能慢慢体会和回味的人生境界,构成幽远而深沉的人格美。所以,澄心静虑,澡雪精神,祛除私心杂念,摆脱世俗的功名利禄,保持一颗空明宁静的心灵,才能真正体悟万事万物,达到平淡从容的人生最高境界,彰显人格另一种恬淡的美。

三、才智之美

优美的诗歌体现着诗人的才学和智慧。南社著名诗人柳亚子曾有诗赠冼玉清云:“才高咏絮簪花外,名轶搓脂滴粉群。珍重女权新史艳,书城艺海共论勋。”[10]34

(一)博学多才

冼玉清出版的诗集有《碧琅玕馆诗抄》(多集)、《流离百咏》等,皆为古体诗。她写诗善于用典,随手拈来,运用自如,不着痕迹,彰显了诗人广博渊深的学问和过人的才智。

冼玉清不仅是诗人,也是画家,更以文献学家著名,被称为“千百年来岭南巾帼无人能出其右”[11]的第一位女博学家。先后任岭南大学国文系讲师、副教授,岭南大学与中山大学合并后,她又升任中山大学文学系教授,兼任岭南大学博物馆馆长。她毕生沉迷典籍,勤于著书立说,对中国古典文学有极高的造诣。学术著作300 多万字,已出版的专著有《赵松雪书画考》《广东印谱考》《广东鉴藏家考》《招子庸研究》《更生记》《广东女子艺文考》《广东丛贴叙录》和《广东文献丛谈》等。秦牧先生评价说:“她是近百年岭南杰出的女诗人、国学学者、广东文献专家,是恰如其分的。我想来想去,想不出有哪一位妇女在这方面的造诣超过了她。”[12]

(二)“俭朴”人生

冼玉清一生俭朴,乐于助人。她资助困难学生,晚年还将父亲留给她的大部分遗产捐献给了国家。

“俭朴”是冼玉清的生活方式。她对生活质量要求并不高,从不追求奢侈享受,甚至给人以“吝啬”感。她始终秉持勤俭的作风,恪守“以俭养德”观念。我国自古至今,从孔子、老子、孟子、荀子等哲学家、教育家,到诸葛亮及近现代的每一位伟人,都将个人道德品行的修炼与提高和生活方式的俭朴摆到极为重要的位置。他们认为不养成优良而高尚的道德品行,就难以胜任社会的需要。孔子认为,君子当“日三省吾身”[5]13,诸葛亮《诫子书》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13]冼玉清家庭富裕,但没有阔小姐习气。她在岭南大学上学期间,就半工半读,基本不用家里钱。工作以后,花钱也从不大手大脚,一件衣服可以穿上几十年,打着补丁也无所谓,非常朴素。

“俭朴”也是一种人生智慧。生活越简朴,思想也就越纯粹,行为也就越笃定。冼玉清一生未嫁,把一切都奉献给了教育和学术。她说:“自己以为一旦成家,则家庭儿女琐务,总不免分心。想全心全意做人民的好教师,难免失良母贤妻之职;想做贤妻良母,就不免失教师之职,二者不可兼得,所以十六七岁我就决意独身不嫁。”[14]由此可见,俭朴是诗人自觉选择的生活方式。冼玉清的理想纯一就是生活俭朴的一种方式。莫仲评价道:“深深感到一个女子为了枯燥无味的学问,艰苦钻研,乃至终身不嫁,为后一代作育人才,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15]

陈三立对冼玉清的诗给予极高评价:“澹雅疏朗,秀骨亭亭,不假雕饰,自饶机趣。”[10]35总之,冼玉清的诗歌在抗战烽火岁月里,既表现出忧国忧民、报效国家的豪气,又不失女性的细腻和婉约。如果她没有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没有对同胞的深挚情感,没有渊博的知识和艺术修养,是很难写出这样令人感奋的诗篇的。

猜你喜欢
人格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人与花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