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路径优化

2020-02-24 09:45胡跃娜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理论课政治思想

胡跃娜

(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网络文化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在网络空间形成的文化活动、文化方式、文化产品、文化观念的集合。[1]作为新兴技术与文化内容的综合体,网络文化延伸了现实社会文化,并展现其多样化特质,从而形成与其他文化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当代高校学生成长于互联网时代,被称为“互联网土著”,对于网络文化有深入的体验和理解。网络生活已经融入高校学生的日常活动,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影响深远。

因此,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挑战和机遇同时来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者面前。一方面,网络文化为高校传统课程教学方式的改进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选择路径,教学形式不再拘泥于固定的面对面的课堂教学,随着PC端和移动端互联网的大规模覆盖,网络也成为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网络的多样性与不确定性,为高校课程教学工作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所以,在网络文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中,如何从多角度进行教学改革,顺应当代教育的开放性,优化教学路径,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网络文化的发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系

网络文化的内容源于社会生活,形式变化源于技术变革。因此随着社会和技术发展,网络文化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特点。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要根据不同阶段的网络文化特征做出相应的调整,紧跟时代脚步,优化改革路径。

计算机网络作为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发明之一,其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以下阶段:第一阶段是远程联机系统连接到单个计算机的中心;第二阶段是一个个独立的计算机连接起来从而实现资源共享;第三阶段是以国际化标准开放且使用网络体系结构的局域网;第四阶段的计算机网络主要以高速网络技术出现为主要标志,是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2]

从网络使用者的角度来看,前两个阶段的网络主要是为了计算机专业人员便于处理数据服务的,这个时候的网络文化更像是计算机文化,无论是形式、内容还是涉及面都较为简单,尚未形成社会效应。而到了第三阶段的局域网时代,因为计算机之间产生了标准化的连接,所以大量的计算机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互联,使网络文化进入了突破性的发展阶段。首先,网络的使用对象已经不是以计算机专业人员为主,而是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切实地影响社会生活,这使得网络文化的繁荣发展有了坚实的受众基础。其次,因为网络的互联,特别是各类业务的数据通信连接得到了实现,网络文化的传播优势开始体现,在一定的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共享性和连通性,这是网络最为重要的两个功能特征。网络文化的多元性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形成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这个阶段相应地发展到了通过建立大量教学网站为代表的交互工具形态,真正的有了新的阵地和手段。到了第四个阶段,网络文化不仅仅受到计算机网络化的影响,形成“处处皆网络”的发展土壤,更受到了社会网络化的影响,形成“人人皆在线”的繁荣局面。今后,随着技术形态革新,社会可能会迎来高度的智能网络化,通过网络可以完成的社会活动进一步扩大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层面。足不出户行天下,已经不是停留在科幻小说里的幻想了。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从设计教学方案到实施教学策略,从测试评价到学生需求评估等多方面都要充分考虑到网络文化对这些环境的深入影响,合理利用网络的共享连通性、智能化等特点,建立最适合、最有效的教学路径。

2 网络文化的发展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从技术形态、参与群体和使用方式三个角度来看,网络文化分别具有共享连通性、大众化以及开放性的特征,从不同的角度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多个方面发生作用,表现出多个类型的挑战和机遇。

2.1 网络文化的共享连通性特征对教学资源和手段的影响

从网络发展到具有局域网形态开始,网络文化就具备了资源共享和信息连通的特征,这两个特征也是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为我们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网络文化下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基础的维度,即必须考虑教育资源的共享性和教育信息的连通性。就网络文化这个基本特征而言,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的机遇要远远大于挑战。其中,共享特征为我们收集、使用、投放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开辟了全新的阵地,使其资源的数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这不仅体现在我们可以充分挖掘网络文化的各种信息为课程所用,更体现在可以合理利用其他课程教师已经筛选以及进行过精加工处理的资源。优秀的教学资源共享可以整体拔高相关课程的教学水平,抹平原来不同高校之间的巨大差异。如慕课以其大规模的、开放式的在线教学,突破了教学的时空局限,让学生可以享受到世界各地的优质教学资源,目睹不同学科领域大师级教师的风采,并与之在线对话和交流,随时随地进行学习。[3]同样,教师可以向最优秀的课程提供者学习交流。而教育信息的连通性,则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传递的手段以及效率。这种方式可以不限制学生的学习时间以及地点,能够使他们随时随地以丰富的形式开展学习,也能够极大地延伸课程教学的深度广度,突破传统课堂的空间和时间限制,对教学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同时连通的即时性还能够提高各类知识的时效性,增强教学效果。

共享连通性带来众多有利因素的同时确实也会导致一些教育问题。较之传统的资源、知识获取,网络信息变得更容易获取,更容易到达受众视野。那么部分不健康的网络信息也会更容易对青少年群体产生直接影响,并且其传播速度、规模都远大于传统模式,这确实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教学环境变化,形成新的挑战,需要通过多渠道多层面的手段去解决。

2.2 网络文化的大众性特征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度及话语权,也可能带来群体极化效应

网络文化具有大众性特征,这是其参与群体决定的。大众性是指其参与对象具有普遍性,这种参与对象不仅是指人,也包含各类组织机构,大到联合国,小到一个微型企业。我国网民数量规模非常庞大,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统计,总量达到了8.54亿人。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作为网络文化参与的代表群体之一,在网民中所占的比例极大。而我国开通政务平台的国务院下属机构及省级政府机构也有极高的覆盖率。这种从个人到官方的大众参与程度决定了当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仅需要具备网络特色,把网络作为一个工具使用,更要有网络血统,全面推动对于网络文化的研究和植入,把网络作为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战略高地。

网络文化的大众性提高了学生在网络生活中的话语权。在传统的实体课堂中不敢发言、羞于参与群体讨论的学生,很可能会在网上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挑战权威。这种大众性话语权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的观点汇聚,促进群体智慧的形成,加深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理解。但是,大众性也容易带来群体极化效应,即在网络文化中,群体决策的极端化是比有组织有规则的实际环境更容易出现的。人们在网络讨论中虽然各抒己见,但是这种环境会让激进的观点往更激进的方向快速推动,保守的观点更趋于保守,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把观点推向极端化,造成某些观点与正常道德观念相违背的结果,诸多网络语言暴力都是极端化的一种体现,这种现象非常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顺利开展。

2.3 网络文化的开放性特征同时带来了自由平等和不确定性

网络空间较之于现实社会生活空间更为开放,不限制使用群体的身份,不限制时间点,不限制观点内容,从而驱动网络文化获得了巨大的开放性,包罗万象,产生了多元文化特征。相对而言,现实社会空间往往会受到地域、种族、时间、制度等诸多条件的限制,形成的文化一般会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种族特色等,开放性远不如网络文化。毫无疑问,这种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自主思考、独立平等的性格特点。但开放性也是网络文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最大不确定性的地方。开放意味着高度自由,只要不冲破法律底线,任何网络行为、网络语言都是被允许的。高校学生的知识储备、社会阅历处于快速增长阶段,资历尚浅,在开放的条件下,难以对网络文化进行全面充分的评估,做出合理判断,从而在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下导致思想行为出现偏差。课程教师事实上很难对这种开放性的网络文化进行筛选或者封闭,改变其开放的程度和开放的内容。这给我们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然而,让学生具有良好的价值判断能力,恰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我们必须正视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不必回避开放,反而要兼容并蓄,宜疏不宜堵,充分考虑如何在这个客观存在的环境中合理开展课程教学工作。

3 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路径优化

根据上述对于网络文化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分析,可以看到网络文化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的影响既有正面也有负面,呈现出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网络文化背景下教和学的要求,新环境下的教学应从理念、方式、师资、模式、环境等多方面进行立体化的路径优化。

3.1 理念优化:坚守立德树人初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无论网络文化带来了多少冲击或者便利,它的核心依然是文化的一种,只是在技术形态革新的条件下产生的新的文化样态。网络文化是技术革新和社会发展融合的产物,它体现在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等多个层面。所以网络文化来源于人们的生活,真实的社会世界才是网络文化的一切基础,其萌芽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因此,它的出现并不会从根本上颠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初衷和内容,因为此课程主要的目标是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通过教导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使学生思想行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从而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基于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讲授的理论和方法依然能够有效指导我们在网络文化背景下的社会生活。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指明了方向。[4]因此,课程教师需要清晰地认识到国际国内形势“变中的不变”,理解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以应对包括网络文化在内的时代变化,当然也要不断提升自我,去适应变化。同时,优秀传统文化经过不同时代背景的大浪淘沙,亦能在网络时代中焕发更强劲的生命力,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更加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推动其在网络上的呈现和传播,成为网络文化发展的肥沃土壤和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粮食。

3.2 方式优化:借网络文化的东风,丰富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

网络文化是基于信息技术和社会文化演化的产物,其传播载体是多种形式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最新的智能化技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当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的这一技术特征,吸纳优秀的信息技术,为己所用。目前,虽然大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网站已在很多高校建立,但其形式、内容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单一、陈旧的问题。课程教师应当深入学习网络信息技术,改变单向发布信息的局面,采取高度复合的教学手段。例如通过大规模在线课程覆盖更多的学生群体,通过虚拟仿真技术让学生获得前所未有的深度沉浸式教学情境模拟体验,通过智能化自主回复机器人,为学生提供24小时答疑甚至谈心聊天。这些新型手段的介入,必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极大地拓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让学生产生浓厚的课程学习兴趣;还可以通过大数据收集分析,设置更为合理的教学方案,让课程教学在网络文化的大背景中找到突破口。

3.3 师资优化:建立网络技术和培训体系,打造具有网络时代特色的教师队伍

网络文化之所以能够从各个层面深入影响高校学生,不仅是因为学生成长于互联网时代,适应这种文化形态,同时也因为网络文化也是由人来创造和传播的。学生应用互联网的过程,也是他们形成自己的网络文化,改造过去的网络文化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于网络文化的理解程度,对于网络的适应程度,对于网络技术的应用程度,决定了他们在网络时代背景对大学生进行课程教学的方式和效果。因此,高校需要建设既具有深厚理论素质和高水平教学业务能力的教师队伍,也要建设具有开放包容精神勇于融入新时代、快速学习新型技术适应网络文化的教师队伍。网络文化具有多元快速发展的特点,因此对教师队伍的持续学习要求是不会停止的,所以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网络技术和培训体系不可或缺。

3.4 模式优化:建构“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网络特色教学模式

网络文化的大背景事实上是信息化时代背景。由于开放性内容、多样化方式、智能化工具的介入,高校学生的整体学习模式在发生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模式亦应该随之转变。教师应该扮演主导课程走向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不是教师或学生的单方面活动,因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要由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接受程度共同决定。[5]在这种模式下,我们应围绕学生学习需求,结合学生学习特点,加大力度打造面向学生的个性化课程学习体系,从而形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环境,促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为学生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传统课堂和新型智慧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辅以形式多样的自主学习资源,搭建自我学习评价系统,帮助学生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往主动学习靠拢,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兼具传统教学模式和网络化教学模式的双重优点,更好地适应网络文化背景下学生需求的变化。

3.5 环境优化:重视网络文化管理,净化教学环境

网络文化的多元开放特点是一把双刃剑,百花齐放既使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为我们呈现了无数优秀的内容和文化产品,但也因为其开放性导致约束性大大弱化,因此也产生了不少糟粕,时见互联网低俗作品和网络暴力。近年出现的网络游戏沉迷、网络贷款陷阱、网络诈骗案例等问题均对在校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思想、财务甚至人身安全影响。对网络文化进行加强管理,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环境净化的重中之重。为了解决互联网快速发展带来的各类法律问题,我国建立了相关的法律体系,充分考虑专门立法和原有立法、其他相关立法结合的方案,能够覆盖网络的各种主要领域,以法治网已经成为广泛共识。我们在引导学生合法用网的同时,也要依照国家法律体系,制定相关高校内部的规章制度,从内和外双管齐下综合管理网络文化,同时也要主动出击,注重建设好高校网络文化,为学生创造良好环境。高校学生处于成长的关键年纪,良好的外部环境,包括网络文化环境,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当依法、主动地加强网络文化管理,为高校学生创造一个有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

网络文化萌芽于技术革新,与我们的社会生活共同发展变化。过去我们可以把网络文化定义为整个社会文明的一小部分,作为文化的一种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进行研究。现在它已经和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紧密结合,社会即网络、网络即社会的趋势进一步促进了两者之间的一体化融合过程。智能化更让它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力量,所以它必然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正视网络文化带来的多重挑战,也要充分利用网络文化发展带来的机遇和便利,扬长避短,不断优化课程教学路径。

猜你喜欢
理论课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政理论课的思考与对策研究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