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纪录片的叙事特征分析
——以《我的抗战》为例

2020-02-24 07:31张淑君
视听 2020年4期
关键词:悬念叙述者抗战

□ 张淑君

一、口述历史纪录片简介

口述历史是通过笔录、录音等形式记录相关人物的口述回忆,用以还原真实历史的一种方式。历史题材的纪录片通常依靠对相关人物的采访来还原历史,而口述历史也是以还原真实历史为目标,于是二者结合在一起,成为了口述历史纪录片。崔永元口述历史团队从2002年到2014年,历时12年,收集并整理了近4000人次、80 万分钟的口述历史采访影像及大量相关视频、图文和实物资料,构造了一个丰富的口述历史资料库。这些口述历史史料的一部分被他们制作成了32 集大型历史纪录片《我的抗战》。本文将以《我的抗战》为例,对口述历史纪录片的叙事特征进行分析。

二、叙事结构分析

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就是对拍摄的素材做一个符合逻辑的建构和排列,让成片更恰当地表达主题,同时符合观众的认知习惯。口述历史纪录片通常采用以下几种叙事结构。

(一)线性结构

线性结构主要是指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或是逻辑顺序来叙事,以事件的发展为主线,按照层层递进的方式展开故事,让事件过程自然展开。这样的叙事结构会更加平实,全片节奏流畅,完整地展现历史故事的发展始末。

(二)悬念式结构

悬念是一种心理活动,即对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常用在戏剧、电影和其他文学文艺作品中①,在口述历史纪录片中,常常打破时间顺序,将一些不寻常的历史情节以悬念的方式凸显出来,使原有的故事节奏被打破,改变了平铺直叙的叙述过程,使观众对事件发展产生关切、盼望的好奇心理,在故事结尾再揭开悬念,使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一般来说,口述历史纪录片会在结构上采用倒叙或插叙的手法来设置悬念。例如《我的抗战》第五集《白山黑水》讲述了十四岁的抗联战士李敏只身一人逃脱敌人追捕的传奇经历。片子一开始通过木刻版画的动画展现了李敏独自一人在漆黑的森林雪地里躲藏的画面。这时观众一定都非常好奇李敏能否成功躲避敌人的追捕。而此时事件中止,片子倒叙至1938年冬,交代了故事的历史背景以及李敏由于情报失误遭到敌人追击的事件背景,最后再揭开悬念,讲述李敏如何成功逃脱了追捕。

(三)多线并行结构

口述历史纪录片一集片子不一定只讲述一个故事,有时为了展现一个主题,会在一集中讲述多个事件,这时一般就会用到多线并行结构。通常情况下,多线结构会围绕同一个主题思想内容,对几个不同的事件进行交叉叙事,通过某种逻辑关系将几个事件组合起来,使片子更富有叙事张力。例如《我的抗战》第十四集《永远的微笑》以爱情为主题,讲述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三对恋人各自的爱情故事,通过对几个故事的交叉叙事,表现出共同的主题。

三、叙事视角分析

叙事视角是指展开故事情节的角度。兹韦坦·托多洛夫将叙事视角分为三类:第一种是全知视角,即上帝视角,叙述者知道一切且不必解释他是如何知道的;第二种是内视角,叙述者即人物,也就是叙述者并不知道事情的全貌,而是从个人角度讲述亲历或转叙见闻,这种内视角包括主人公视角和见证人视角两种;第三种是外视角,即叙述者本人与事件无关,对相关事件可能比所有人物知道得都少,这种叙述者是在相关人物的后面叙述人物的行为和语言②。在口述历史纪录片中,事件是由被采访者叙述的,叙述的一般都是个人回忆,信息量有限,无法达到“全知”的程度,因此通常采用的是内视角和外视角。

(一)内视角

内视角是某一个人物的主观视角,叙事范围会比较局限。但内视角从个人经历出发,可以让观众感受到更多的真实感、贴近感、亲切感。《我的抗战》大量运用了内视角的两种类型:作为主人公的视角和作为见证人的视角。

例如在第十九集《松山之战》中,在讲述中国远征军与日军的残酷战争时,崔化山在回忆战争时说到:“我一枪托打倒一个鬼子,他还在地上滚,我跳上去想卡住他的脖子,没想到他一口咬来,我的三个手指就被咬断了,疼得我眼泪直流,右手摸出来一颗手榴弹,连续砸他七八下,硬将他的脑袋敲烂了。”这种打斗的细节过程只有从主人公视角才能得到,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细节都展现在观众面前,更加突出战争的血腥与残酷。而在第二集《八百孤军》中则采用了一些见证人的视角。王文川老人以见证人的身份来讲述谢晋元团长的故事,观众可以从旁观角度体会到当时战况的惨烈和悲壮以及战士们之间深厚的感情。

(二)外视角

外视角是由一个对事件完全不知情的“局外人”的角度来叙述事情,它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戏剧性和客观演示性,外视角讲述的故事由于充满未知,会富有悬念又耐人寻味。但这种叙事视角的局限性很大,很难进入人物内心,不利于全面刻画人物形象。在口述历史纪录片中,外视角一般是作为一种补充视角。

四、叙事语言分析

纪录片的叙事语言即视听语言,视听语言的运用会直接影响到口述历史纪录片的呈现效果。从《我的抗战》所运用的声音和画面中,可以看出口述历史纪录片叙事语言的一些普遍特点。

(一)口述内容日常化、口语化

口述历史纪录片是以被访者的口述内容为主,所以在纪录片中,会将被访人的声音作为主要部分,解说词和音乐用来辅助叙事。《我的抗战》记录了每一位口述者独特的个性化语言,尽量保证叙述者语言的口语化和完整性,保留受访者原始的口音、语调、语气,还要保证口述者有声语言叙事的通俗连贯性。例如,在第四集《长城谣》中李玉清老人是辽宁沈阳人,他说:“升日本国旗,我们是最反感的,要半边身子向左转,遥对东京给天皇祝福。所以那时候我们就不祝福,悄悄说‘嘎本儿’,就是东北话‘死了’的意思。”这里完整记录了老人的通俗口语,增强了叙述的真实感。

(二)采访画面、历史资料与艺术画面相结合

《我的抗战》作为一部口述历史纪录片,总体上以采访为主,在涉及历史情境时会用相关的影像资料作为补充,同时创新地运用了木刻版画来增加片子的趣味性、可看性。抗战时期,木刻版宣传画鲜活生动地刻画了抗击日军胜利场景、战士们英勇不屈抗击敌人画面,鼓舞激励群众战士的抗日信心,受到根据地军民的热烈喜爱,这种艺术形式正适合表现抗战的主题。《我的抗战》将木刻版画做成动画形式,丰富了纪录片艺术性的画面语言。

五、结语

本文从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语言三方面简要分析了口述历史纪录片的叙事特征。《我的抗战》采用了线性结构、悬念式结构和多线并行结构,将内视角和外视角相结合,突出口述内容的口语化,并结合创新艺术形式还原了抗战时期多个震撼人心的故事。它的叙事方式对其他口述历史纪录片的创作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

注释: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890.

②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94.

猜你喜欢
悬念叙述者抗战
巧在开篇设悬念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没有悬念的对决斯巴鲁森林人 VS 上汽大众途观L
以比尔为叙述者讲述《早秋》
智英赛:曹岩磊爆冷破断王林娜加冕无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