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女性文学在英语世界的传播研究

2020-02-24 05:45:07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丁玲译介延安

(延安大学,陕西延安716000)

延安时期文学在英语世界研究中,往往被作为政治文献,社会文化的背景材料,常常被指责为艺术性不足,但延安时期的女性文学海外研究显示,大多数西方学者在将其纳入特定时代政治革命产物的同时,也肯定了女作家们的女性体验、女性书写,认为延安时期女性文学将女性书写置于广阔的社会革命实践,打破了传统女性文学的私人化与封闭性,以其“宽广性”、“独特性”丰富了中国女性文学的内涵。

一、延安时期女性文学在英语世界的译介

从译介的主体来看,延安时期女性文学的译介主体,即文学译介的生产者,既有官方宣传机构《中国文学》、“熊猫丛书”、《Pathlight》,也有民间机构《Chutzpah!天南》,以及热爱中国文学的海外译者联盟“纸托帮”(paper-republic)等;从译介的内容来看,国内官方机构选译的作品大多具有正面价值,而英语世界译介的作品,部分在国内较有争议,甚至会发现英语世界译介中政论性的研究大于文学性的考察;海外汉学家的研究丰富和完善了延安时期女性文学研究,并推动了延安时期女性文学研究的国际化进程,如梅仪慈(Yi-tsi Mei Feuerwerker)对丁玲的研究,Amy D.Dooling、葛浩文对陈学昭的译介与述评,扩大了中国文学的海外影响。

二、延安时期女性文学在英语世界的接受

从传播路径来看,官方机构推荐的作品不是很受欢迎,而西方译者的译介内容较易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在文化“走出去”战略中,译者须分析目标受众审美期待、价值判断和叙事习惯,力图赢得目标受众的心理认同;从接受效果来看,延安时期文学在英语世界研究中,大多被作为政治文献,社会文化的背景材料,但延安时期女性文学对女性的内心刻画、自我追求与家庭、社会矛盾的成功塑造,与西方女性意识有相契合的部分,引起了部分海外读者的共鸣,从而使其在海外的认同感较为强烈;从接受策略来看,我国的女性解放呈现出与种族、阶级、地域、宗教信仰、性爱倾向等多重因素杂糅的复杂情形,不同于西方女性文学对性别二元对立的强调,应该充分认识到我国女性文化的独特性,不可一味强求接受认同。

三、延安时期重要女性作家在英语世界的研究梳理

目前国内对于延安时期女性文学在英语世界的传播研究,仅仅涉及了丁玲在英语世界的研究状况,鲜有对陈学昭、草明等其他女性作家作品在英语世界译介、传播的研究,也没有对延安时期女性作家作品在英语世界的研究进行整体性考察。

(一)丁玲在英语世界的研究梳理

1985年孙瑞珍、王中忱编写的《丁玲研究在国外》最早详细介绍了80年代前丁玲在国外的研究状况。2013年熊晓虹的硕士论文“英美学术界对丁玲及其作品的译介和研究”,梳理、归纳了英美丁玲研究的发展脉络和主要观点。2017年彭江虹的博士论文《丁玲研究在美国》从三个层面——“丁玲的女性情爱书写”、“丁玲与中国现代革命”、“丁玲文学叙事政治性与艺术性”,考察了美国汉学家夏志清、布乔治、梅仪慈、白露、颜海平等的不同论见,作者认为在当下历史文化语境中美国的丁玲研究表现出明显的意识形态性,表现了研究者对美国社会文化的深层次认同。

丁玲在英语世界的传播过程经历了早期的重在介绍中期的争议性批评、后期的深度阐释。早期来延安的国际友人推动了丁玲在海外的知名度,如埃德加.斯诺在其编译的《活的中国: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选》中,就收录了丁玲的两个短篇《水》、《消息》。海伦.斯诺撰写的《现代中国妇女》专门介绍了小说家丁玲,认为丁玲在创作妇女这一主题中,是一位非常重要的现代小说家。史沫特来在其撰写的《中国在反攻》、《中国的赞歌》中均有对丁玲的论述。尽管这些美国记者对丁玲生平、生活、创作的记录以及个别作品的翻译,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但毫无疑问推动了丁玲在海外的传播,构成了海外丁玲研究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真正开启了海外丁玲学术研究的是夏志清撰写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这是海外第一本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英文专著。夏志清在该书中,没有对丁玲进行专章详细介绍,只是在《第一阶段的共产主义小说》和《第二阶段的共产主义小说》两个部分谈到丁玲,在该书中,夏志清虽说以“文学价值”为原则,但政治二元立场也很鲜明,对丁玲的评价并不高,也长期影响着海外丁玲评价研究。在夏志清与刘绍铭、李欧梵共同编辑《英译〈中国现代中短篇小说选〉》一书中,收录了丁玲在延安时期的两个短篇《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我在霞村的时候》也收录在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的《哥伦比亚中国现代小说集》中,从选编的作品来看,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在国内曾一度比较有争议,而海外选集中他们往往会选择有争议性的作品。面对国内与海外褒贬不一的文学阐释,批评者需要批判性地去阅读,过滤性地来接受。许芥昱在其编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学》中,节选了丁玲获得斯大林文学奖的作品《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丁玲研究的纵深发展,体现在女性文学研究方面,至今依然具有活力。梅仪慈的《丁玲的小说》结合其各个时期具体的文学作品,对丁玲及其作品进行解读,认为“正是意识形态的作用,和相应的表现手法之间产生的关系,以及作家在处理这种关系时各种不同的成功或失败,才使丁玲的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性和复杂性。”另一位丁玲研究的重要人物是白露,她和布乔治共同选编了丁玲的十二个作品,结集为《我自己是女人》。较之先前和同时期的研究者偏重文学文本的文学性和思想性的探究,白露的研究较为看重真实史料的收集与支撑。她明确指出:“丁玲的作品被认为与当今令人关心的、需要思考的问题有关,它们也是关于中国女性主义核心问题持之以恒的批评之作”。在杜迈克选编的《中国女性作家》中收录了白露撰写的“丁玲《母亲》中的性别与身份”,丁玲的作品还收编在Amy D Dooling《现代中国女性作家》中,也就是说在海外研究中国现代女性作家中,丁玲是难以绕开的一位作家。颜海平赞誉丁玲为“现代中国最杰出的革命女作家”。

综上所述,海外汉学家从意识形态、女性主义、思想艺术、比较文学甚至心理学等视角对丁玲生平和她的作品进行探讨,这种研究视角与国内的研究角度并无太大差异,但研究结果却不甚相同。海外研究肯定丁玲创作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较多关注丁玲对五四文学精神的传承;对于延安时期丁玲的创作则褒贬不一,丁玲对底层女性的经验表达,将革命话语与女性话语相融合,杂糅了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多重内容的创作,常常被指责为艺术性不足。国内的延安时期女性文学研究大多都能将其置于特殊的历史背景,感念于这一时期的女性作家对于“民族国家和个人的矛盾冲突”这一使命的担当与不容轻视的隐忍和付出,并正视这种女性文学的独特性。

(二)陈学昭在英语世界的研究梳理

英语世界对于延安时期其他女性作家作品的研究尚少,大多是以多个作家“合集”的形式出现,如对陈学昭的作家介绍与作品译介就收录在Amy D.Dooling 选编的两部作品当中,Writing Women in Modern China:An Anthology of Women’s Literature from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现代中国女性作家:20世纪初的女性文学选集》,WritingWomeninModernChina:The Revolutionary Years,1936-1976.《现代中国女性作家:革命年代1936-1976》,两书均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是目前对中国女性作家作品选编较为全面的英文论著,共翻译收录了陈学昭的三篇文章,分别是The Woes of the Modern Woman(现代女子的苦闷),Crossing the Tong-Pu Railroad(穿越封锁线),The Essentials and Ambiance of Life(衣食住行与生活的氛围),在作者介绍中,Amy D.Dooling 也特别指出“陈学昭的作品并未得到海外的广泛关注,尽管其在中国研究者较多。”

陈学昭的另一部作品《浮沉杂艺》由美国华裔数学家钟开莱组织翻译为Surviving the Storm:A Memoir(《暴风雨中的幸存者》),美国纽约夏普出版公司正式出版,著名汉学家金介甫(Jeffrey Kinkley)为该书撰写了近20 页的序言,全面、详尽地评介了陈学昭的生平、创作道路和文学作品、人生观及思想等。并且在该书中坦言“陈学昭应该享有高于其现有的文学地位的待遇”,在序言结尾,金介浦感慨道“陈学昭不需要大家的同情,也不需要大家的支持,只希望能够理解。”

陈学昭的海外传播主要体现在引入传播方面,1990年草明的海外传播形式主要是输出传播,草明的“The Peaceful Dyke Orchard.”“Peasant Woman”,均通过《中国文学》(英文版)走出国门,《原动力》被翻译为The Moving Force,由文化出版社1950年翻译出版。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在关注延安时期女性文学的民族性、大众性的同时,认为其延续了中国文学社会性功能这一传统,而部分英语世界的研究则注重的是其政治和社会方面的优点,而不是艺术的优点,这种看法无疑低估了延安时期女性文学的价值。

猜你喜欢
丁玲译介延安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丁玲 沈从文 从挚友到绝交
艺术品鉴(2020年10期)2020-11-27 01:53:40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当代陕西(2019年17期)2019-10-08 07:41:42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丁玲的主要作品
当代作家(2019年1期)2019-01-25 01:56:10
丁玲噩梦一场
当代作家(2019年1期)2019-01-25 01:56:10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她同时与两个男人同居,一生经历四个男人,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晚报文萃(2017年4期)2017-07-01 16:57:39
走进延安
陕西画报(2015年2期)2015-03-11 02:21:23
超现实主义在中国的译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