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艳
(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北京 100012)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它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进入新时代,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时代命题。国企干部员工肩负着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努力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历史使命,如何抓住这一特殊群体,把握信仰教育的规律,培育马克思主义信仰,更好地把科学思想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是值得深入关注探讨的问题。
恩格斯深刻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何以能够由方法成为信仰,是因为它围绕“人的解放”这一永恒命题,把实现社会变革和人的自由的动力寄托于人本身,而不是其他异己力量。对于如何有效解决这一永恒命题,马克思主义既给出了方法论,又提供了终极目标,还明确了奋斗路径,具有理论认知、价值追求和行为引导三者统一的科学性。这使得它在获得认同方面具有了坚实的基础和独特的优势。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社会信仰。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用来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的理论依据,也是共产党执政、建设社会主义、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准绳。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信仰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实现共产主义浴血奋斗,它为中国社会和人民大众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其自身在不断中国化和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成为中国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变成一种社会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政治信仰。马克思主义以经济学为实证,以辩证法为哲学指导,证明了一个历史规律。通过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压榨,又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提出了共产主义理论,为人的解放指出了实现路径。也就是说,人的价值、尊严、幸福、自由、平等等关于人的终极状态的描述,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财富极为丰富、劳动不再是谋生手段的时候,才可能得以存在。这种状态下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是共产主义社会。从这个角度讲,马克思主义信仰本质上是一种共产主义的政治信仰。
据史料记载,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概念,但是在其长期的革命经历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可以找到很多相关的概念或论述。比如多次使用“灌输”概念,大量使用的“政治鼓动”“宣传”等概念,这些都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理论贡献。列宁提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生来就带有阶级属性,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在中国,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信仰教育的观点和理论,形成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观。比如,毛泽东提出,在信仰教育的方式上,要理论联系实际,防止本本主义。习近平提出,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方法举措十分值得借鉴。第一,开展大规模在职干部教育和学校教育,以及广泛的普及教育和社会教育,既培养了大批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优秀领导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又在根据地传播了党的思想,使一部分人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走上了革命道路。第二,开展大生产运动,以集体主义大家庭为载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既改善了军民生活,又实现了对军民的意识形态渗透和影响。第三,进行延安整风,在全党范围内,组织大规模集中和分组学习,反复学习思考研讨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法等问题,统一认识。第四,发展多样的大众传媒与文艺形式,利用文化建设让群众在耳濡目染中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团结在党的周围。
结合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经验,得出相关启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阵地不能丢,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践基础不能丢。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结合社会实践主题进行多形式宣传,充分动员和组织人民力量,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作为一种社会信仰和政治信仰,对于国企干部员工同样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国有企业要承担新的历史使命,做解决“不平衡不充分”新矛盾的突击队和“做强做优做大”的践行者。面临此种历史挑战和历史机遇,强化国企干部员工的精神支柱,激发干部员工爱国爱企共同奋斗的家国情怀,进而将其转化为生产力,对于实现国企发展目标非常关键。
国企承担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历来重视,并且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是教育组织的统一性。一般以企业党委为教育主体,采取交流、培训、讨论等多种教育方式,借助网络媒体、报纸杂志等多种教育平台,对干部员工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之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树立并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化为自己的观念系统,作为行动的指南自觉践行。
二是教育对象的多样性。按照现行人力资源体系,国企干部员工大致可以分为管理、技术、操作三大类序列,高层领导、中层干部、基层一线员工三个层级,以及老员工、中青年骨干、新进毕业生三个年龄结构。同时,各类干部员工之间还有学历层次的重要区别,党员和非党员的区分。因此,面向国企干部员工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必然要考虑各类受众的不同特征。
三是教育介质的丰富性。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带来更多便利。除了借助培训课堂、座谈会议、文艺汇演、纸媒、电视等载体之外,现场教学基地、博物馆、艺术展览、新型书店、网络媒体等各种更具个性与特色的载体被应用。传统和新型两类载体并存,构成几乎全景浸染式宣传教育环境。
任何具体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其存在与发展就是矛盾双方此消彼长、量变质变的结果。国企干部员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特点,有其优势,也必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从而造成现实的困境。大规模长时期统一组织开展教育,由于其强势的灌输式特征,难免淹没人的主观能动性,干部员工被动接受教育的实际成效可能会大打折扣。教育对象层次多样、群体多样,对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目前很多国企干部员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具体内容,没有经过科学的梳理,没有对各类文案进行分类和阐释解读,上下呈现普遍一致的现象。新型教育载体需要大量能够熟练使用和驾驭的人员,但目前很多国企在宣传文化思想领域,跟进新技术发展的反应还不够快,针对从事相关工作人员的技能培养还不够充分。除此以外,互联网时代,世界多元文化的全方位冲击,以及西方意识形态的多形式渗透,也给国企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带来困难和挑战。
其一,忽视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应该具有个体属性。信仰教育不同于宗教教育和道德教育,但在本质上又有相似性,都是为了形成精神源泉。人们既作为个体,又作为国家公民和社会成员,具有三重身份,其精神世界是复杂的、三维的,甚至是多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一种社会信仰和政治信仰,必须与人们的个人利益诉求、个体价值追求融为一体,共生共赢,才会获得认同和追崇。
其二,忽视了信仰、理论、教育应该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需要理想信念提供精神的力量,需要科学理论提供逻辑的力量,需要教育引导提供实践的力量。三者统一才能实现以信仰凝聚人心、以理论武装头脑、以教育引领方向,进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其三,忽视了符号、环境、载体应该是个整体。语言,以及视觉性非语言、听觉性非语言、身体语言,包括文字、画面、音乐、舞蹈等,都是用来表达意义的符号。但符号与其所处的环境和被呈现的载体,密不可分。一旦割裂,表达的意义可能会被扭曲,传播的效果可能会不达预期。
结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本质,结合国企实际,新时期国企干部员工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可从以下四个路径加以改进。
信仰教育,集合了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学科规律,遵从其内在的规律,才能事半功倍。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双向互动的活动,必须遵循“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教育要符合受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水平”这个教育的内外部关系基本规律。国企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既要积极直面社会现实、企业现实,善于用马克思主义及其相关理论解释社会问题、企业问题,引导社会风气、企业文化,引领社会思潮、干部员工心态精神;也要积极直面干部员工的现实,积极回应干部员工的热切期盼,解答他们关注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国企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也应尊重心理学规律,整合干部员工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多重体系,从理性和非理性两个层面,共同发力,既聚合情感,也升华认知。国企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还要用好传播学手段,企业里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作为传播主体要当好“把关人”。要注重传播技巧,从“一面提示”转向“两面提示”,既要宣传马克思主义信仰,又要同错误思想做斗争。要从“诉诸理性”转向“诉诸感情”,在引导干部员工对马克思主义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情感基础上的连接,比如利用共情法、仪式感等,激发干部员工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情感上的共鸣。要从“明示结论”转向“寓观点于材料之中”,运用好启发艺术,在干部员工周围创造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引导干部员工在无意识之中感受和体味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自觉接受先进的理论、文化、观念。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共产党员不仅自身要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学习者、传播者、实践者,还要发动更多的群众信仰马克思主义。
“信”的基础一定是“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也是同样的道理。国企开展干部员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首先要让其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其次要促进其从中国共产党的角度理解、践行马克思主义。对于国企的干部员工来说,学习、践行、信仰马克思主义要懂其精髓、明其本质。
第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构成,延展涉及的理论学说非常丰富,但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实践理论、人民立场等认识论、方法论层面的基本理论,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只有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根基,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科学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人民的理论、不断开放的理论。
第二,要厘清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主义能够说服无产阶级劳苦大众的根本原因,就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为人类的解放指明了一条可以奋斗的道路。它抓住了无产阶级的利益这一根本。新时期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大众化、通俗化,解决好以民生为根本的社会建设问题是关键。因此,国企开展干部员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关键是要在企业的发展实践中,不同程度地保证干部员工的物质利益与生存发展权利的实现,这样他们才会真正理解、接受、信仰马克思主义。
第三,要转化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需要的信仰教育。新时期国企要做大国顶梁柱,开展干部员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重点是将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紧密结合,首要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等抽象的要求,在实践中转化为坚定的政治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对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信任,以及为企业发展艰苦奋斗的情怀。
如前面分析,国企干部员工之间存在年龄、学历、职位、工种的多种不同,给针对性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带来难度。同时,国企干部员工由于在工作时普遍接受了比较多的政治理论教育,又具备了认识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良好基础,为重塑马克思主义信仰提供了先天条件。因此,重点应该放在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有效性上,关键在于要因材施教。
企业领导干部阅历一般比较丰富,实践经验多,担负的又是教育主体角色,对他们需要更加强调的是“授人以渔”,即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策略、方法和艺术,提升他们在工作中践行马克思主义的本领。企业老职工由于工作年限较长,对企业有深厚的情感基础,但也同时可能存在认知惯性,甚至对企业的抱怨情绪。对这类群体应该更加强调“授人以鱼”,将教育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帮助老职工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增强他们对企业的忠心,对党的领导的信心。青年员工思想活跃,受西方等外来文化浸染较多,其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对错误思潮的辨别力不够。对于他们,需要更加强调理想信念方面的“匡扶”和“矫正”,以及提高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知,先期解决“知”和“信”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仅要在内容上与新形势新要求紧密结合,而且要在手段上紧跟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增强时代性,扩大受众面,才能在众多的社会思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教育内容上,新时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国企干部员工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重点是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其中蕴含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人民立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民民主、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人与自然关系、世界历史、政党建设等方面的科学理论,将所学所思所信转化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定力、自信和智慧,转化为与企业共成长共筑梦的动力、信心和决心,转化为勇于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的正气、思想和境界。
在教育阵地上,更要体现时代色彩。国企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如借助新闻宣传部门、党校、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等传统教育阵地,可将重点放在优化教育形式、创新教育载体上,使教育内容的严肃性与教育环境的亲切性融为一体。例如,打造和开展宣誓仪式、典礼仪式、纪念仪式、升旗仪式等各式各样的仪式教育活动等。同时,一定不能忽视或抗拒新媒体、自媒体等新兴教育阵地,要积极拥抱、用好互联网,可将重点放在采用艺术性表达提升教育效果上,吸引更多年轻员工群众关注和信仰马克思主义。例如,可在各类小视频、直播等平台开辟有关专栏,通俗易懂地讲解、演示马克思主义理论。
在教育态度上,应体现理论自信。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开创新时代、引领新时代的精神旗帜,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国企承担着政治责任,要在干部员工中旗帜鲜明、正大光明地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提高政治站位,坚定政治立场。要在党员同志中树立正确导向,引导大家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同时,对于错误思潮,也要旗帜鲜明、正大光明地反对和纠正,筑牢意识形态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