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汕头市蓝田中学 赖清霞
《关雎》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选录在第六单元的篇目,是《诗经》的开篇之作。我要教给学生什么?要通过怎么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到什么?这几个问题像小石头一样,在我心里泛起涟漪。通过认真地备课,搜集各种资料,请教有经验的老师,实施了课堂教学后,我觉得带着同学们一齐去还原经典,领略古典诗歌之美韵,这将是我这堂课重点关注的内容。以下是这节课我所做的几点教学反思。
教师要舍得花工夫解读文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对文本理解的高度就是课堂的深度。从某种程度上说,语文教学,就是一个文字解码的过程,是一个追寻民族“根”的过程。
在教学的伊始,我对课文的语言进行了深入的品析,并尝试着带领学生发挥大胆的想象,把语言转换成“画面”,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比如《关雎》的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采、芼)之”这些看似简单的句子却饱含着深深的“画面感”——比如前者写美丽的水鸟成双成对,双宿双飞,夫妻相伴,有唱有和,高贵坚贞美丽,好不欢乐自在!黄河的流水、水边的小洲、洲上的花草、水底的荇菜、摇动的小船、船上的女子、劳动的欢歌、美丽的倩影、“关关雎雎”的鸟鸣、时栖时飞的鸟影……鸟在飞翔人在劳作,鸟儿形影不离人却孤枕难眠,鸟儿有唱有和人却相思成单。弹琴唱歌,久久不能得到回应,真是个急死人。荇菜能够左采右采、任意采摘,我钟情的姑娘却只有一个,她怎么还不回应?起兴的句子,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采摘荇菜的句子,体现男女主人公的勤劳美好、坚贞执着……于是,通过引导学生用想象这样的方法还原诗歌,想象诗歌,把玩诗歌,吟咏诗歌,他们怎么会不配合、不喜欢语文课呢?
在完成以上第一个环节之后,我进行了第二个环节的设计。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朗读在诗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让学生明白诗歌的内涵,就是要让学生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我认为,朗读跟学生写作一样,都是“文火慢炖”的功夫,不能“偷工减料”,不能课堂上“朗读造假”,一带而过或者让学生齐读几遍了事。读出美感、读出滋味儿,读出诗歌中的种种意象,读出诗人难以言说又意味无穷的情感,实在是无比美妙的事情。像《关雎》这首诗,它在韵律上有这样几个特点:①双声叠韵。如窈窕、辗转等词。②重章叠句。这是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各章句法基本相似,只是在中间更换少数几个词语,达到回环往复的作用。③两两停顿。《关雎》每句四字,两两停顿。读起来非常有节奏感。所以在带领学生读这首诗歌的时候,我带领学生体会这首诗歌的韵律特点,让他们去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同时还告诉学生朗读这首诗歌的一些方法。比如在读两两停顿的时候,中间要做到气断声延,声音要稍微延长点。
在诗歌精练的语言背后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所以在教学诗歌的时候带领学生体会蕴含在文字背后的情感。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和学生一起探讨诗歌的情感,尤其是通过这首描写君子对淑女思念得辗转反侧并进而以琴瑟和钟鼓追求的爱情诗。但是在探讨的时候必须要注意,文章不能上得肤浅了,否则就会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基于这点考虑,这堂课一定要上出深度和广度,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中产生正确的爱情观。在解析《关雎》的基础上,通过诗中的“君子”和“淑女”二词过渡到对真正的爱情阐释中。我先让学生回归中国古代社会的爱情故事。
然后我让学生思索是什么让这些爱情能够永恒,我再进行总结:千年的岁月没有抹去这些爱情的荣耀,空间的转换也没有褪去这些爱情的光环,风雨的历练反而增添了它的厚重与质感,真正的爱情应该能够经受住时空的考验。最后,让学生回到《关雎》上,使其能够了解《关雎》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青年男女之间的这种爱慕之意是健康、真挚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