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 璐
(南昌大学 人文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民以食为天,“吃”文化在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关于“吃”的引申类说法不胜枚举,如“吃白饭”“吃豆腐”“吃闭门羹”“吃哑巴亏”“吃不了兜着走”“吃一鼻子灰”等无不体现“吃”类词汇深刻的文化影响力。众所周知,惯用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汇单位,常常以三字组与四字组的动宾格式呈现。由动词“吃”与名词性宾语“NP”组配而成的“吃+NP”动宾惯用语中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对这类惯用语结构与内容的探讨在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兴趣。潘先军对“吃”类的惯用语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并指出一些实例的历史来源[1];王建平、范琳证明了“吃”后可以接食物类的常规宾语论元和非食物类的非常规宾语论元,进而对“吃+NP”动宾结构的语义进行明晰[2];王英雪从文化认知的角度,认为“吃”的隐喻义是对中国人朴素认知方式和广泛社交方式的意义折射[3];董为光根据“吃”的义项,探究在不同词义表现下的“吃”何以流传至今的文化诱因[4];聂亚宁认为“吃”隐喻义的生成是人体和客观世界进行互动的结果,人的感觉器官(视、味、触、嗅觉)与不同食物的色、香、味及食物的享用处密切相关[5];张莉莉在追溯“吃”演变规律的前提下探究了“吃”的构词特点[6]。以众多学者的研究结论为基础,我们认为“吃+NP”动宾惯用语不仅是一种语言构造形式,更是一种广泛运用于交际场景的语用现象或语用策略。以“吃+NP”动宾结构的句法形式为载体形成的“吃+NP”动宾惯用语的内容在进入动态的语用环境后,必定会经历语用充实的过程,进而产生一定的语用指向。语言适应理论强调从社会、文化与认知的综合角度出发来研究语言现象,这为我们动态探讨“吃+NP”动宾惯用语作为语用策略的应用规律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比利时语用学家耶夫·维索尔伦(Jef·Verschueren)于1999年首次提出语言适应理论(the frame-work of Linguistic Adaptability)。认为语用学是结合社会、文化及认知角度对语言现象的综观。人们使用语言就是一种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可能是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它由语言内部(即结构)和/或语言外部的因素决定,交际者在选择语言结构的同时,也就选择了相应的语用策略,同时根据语言结构特有的变异性、协商性与适应性特征来使用包含特定内容的语言形式。[7]55-63变异性强调语言为交际者提供选择范围,而且这种范围不是固定的,而是常常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协商性指的是交际者选择语言进行交际时不是按照固定的思维方式来进行的,而是通过灵活多变的认知原则与策略;适应性以变异性和协商性为内容,说明交际者可以在一系列可供选择的语言范围中以多样化的交际方式进行灵活变通,从而最大限度的满足交际需要。适应性是语言结构的核心特征,包含语言使用的四个方面:语境因素适应、结构客体适应、适应的动态过程与适应过程的意识凸显程度。语境因素与结构客体共同构成适应论的内容,是语言交际中的非语言与语言参数的总和。语境因素可分为交际语境与语言语境:交际语境由交际者(发话人和释话人)、心智世界、物理世界与社交世界等语境变量构成;语言语境指的是语言使用过程中根据语境因素而选择的诸如衔接标记、话语序列等语言手段。
本文将“吃+NP”动宾惯用语视作整体运用于特定语境的语言要素,是语言使用者为实现交际意图而选择与使用的语用策略。交际者有意识的使用“吃”类惯用语进行交际,使此类惯用语结构作为一种语用策略在特定语境中的应用与实施受到多种语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与以社会、文化、认知的全局角度研究语言现象为理念的适应性思想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本文拟采用语言适应理论对“吃+NP”动宾惯用语的生成过程进行分析,以期证明该类惯用语作为语言使用者选择的语用策略是动态适应语言语境(语言现实)和交际语境(心智世界和社交世界)的结果,处于交际中心地位的交际者选择“吃+NP”动宾惯用语的过程体现了语言结构变异性、协商性与适应性的特征。
1.适应语义缺省
语言中的标准词汇,尽管使用的范围很广、很细,但不可能事先包括外部世界和人的大脑中的所有情景。[8]110当人们想表达某些具体的概念而没有在现存的词汇里搜寻到时,人们往往会以现有的词汇为基础,“创造性”地赋予一些意味悠长的含义:
有业绩不要“吃独食”不独享荣耀。说穿了就是不要去威胁别人的生存空间,因为你的荣耀会让别人变得黯淡,产生一种不安全感。(刘国胜《左手好业绩 右手好人品》)
生活中,有些人总是担心自己贸然和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交流会吃闭门羹,会招人烦。其实只要温和礼貌地说话,加上得体的举止,就能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喜欢。毕竟,每个人都愿意多交一个朋友。( 沐阳《人际交往的艺术》)
参考《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释义,独:单独,只有一个。食:吃的东西。“自己一个人吃食物,不给别人吃”即为“吃独食”[9]。当想要表示“有了成就后不要居功自傲或沾沾自喜而不考虑别人”等意义而没有哪个现成的词汇可以单独准确地表达时,人们就用“吃独食”来比喻“独占利益,不与别人分享”的这种自私行为,从而弥补概念内容与表达形式之间的语义空缺;同样根据《词典》的释义,“羹”本为供人食用的“流质食品”[9]。当想要表示“受到冷淡待遇”等意义时,就好像“羹”变凉或是变质。人们就可以用“吃闭门羹”来隐晦的表示“被拒之门外或受到冷遇”之类的尴尬情景。“吃独食”“吃闭门羹”正是弥补了语言结构“缺省”的语义成分。
2.适应语义增强
工作我经常讲的一句话是,不要让自己的灵魂受委屈。(薛冰《你是百分百的自己》)
我告诉纽约来的犹太朋友,中国人不习惯说“不”,而且觉得说“不”就得罪人了,常常为了不得罪人就自己吃哑巴亏。要是我们学会怎么说“不”而且优雅地说“不”该多好。(任志强《因为我从不装》)
词汇往往带有丰富的内涵意义,但是词汇本身的这种内涵意义的蕴涵程度是有强弱区别的。[10]比如说“受委屈”跟“吃哑巴亏”相比,“受委屈”表示“受到了某些不公平、不公正的待遇而心里难过”;“吃哑巴亏”则进一步在“受到不公待遇”的基础上表示“无人倾听,无处诉说”或是“不敢声张,无法申诉”只能“自讨苦吃”这种更彰显交际者内心“压抑”的情感义。可见“吃哑巴亏”比“受委屈”的意义充实度更强,交际者选择“吃哑巴亏”进行交际就是基于该结构具有语义增强的特征。
1.适应心智动机
言语交际无疑是心智间的交流,语言的选择受到发话人和释话人心智世界(包括他们的个性、情感、信念、愿望、动机等心理因素)的影响。[11]101发话人选择的话语要与心智世界相适应,同时要考虑到说出的话语对释话人产生影响后在心智世界中体现的主观性评价,这种评价包含了诸如信念系统、愿望和欲望、情感投入、个性特征、动机意图等认知因素。
(1)维护面子需求
会话得以顺利交流的基本原则之一是遵守“礼貌”,也就是要维护人们一般意义上的面子,即公开的自我形象。[11]52说话人为了在交际中不使(交际双方或其他人)面子受损而选择使用具有某些隐含意义的表达形式:
毛卡卡笑了,对于这个结果,他感到非常满意。他一边一个勾住好朋友的脖子,对他们说:“我知道这次考试的结果哦。”“什么结果?”“我不会全部都拿一百,你们也不会全部吃鸭蛋。”“废话嘛!”毛卡卡哈哈大笑起来,卫星和马达一脸莫名其妙,但也跟着一起笑了。(两色风景《流星驾驶员》)
“吃鸭蛋”本来指的是“食用鸭蛋这种食品”的进食动作或过程,但经由人们心理上的认知加工后与阿拉伯数字“0”建立了相似性联系,因而在特定的语境中就多用来表示“考试或竞赛中得零分”的隐含义。当句中的毛卡卡说考试结果的时候考虑到面子的问题,就用“不会吃鸭蛋”来表示卫星和马达不会得零分的观点,既生动又形象。
(2)构建讽刺意味
不继续加强知识和深化技能是可悲的。因为这将意味着你丧失继续前进的动力,意味着你很难对周围不断发展的事物进行理性的分析和理解,意味着你将失去人生的方向,逐渐被更多掌握新知识和拥有新技能的人所取代,成为“吃老本”的掉队者。(周治《好员工这样工作》)
还有人希望上面定出一套新办法,以便照着去做。这种只想吃现成饭的思想,怎么能打开商业改革的新局面呢?(曹进堂《春华秋实 》)
参照《词典》的释义,“老本”旧指“本金”;“吃老本”指的是“消耗本金”[9]。交际者在这里想要表达的观点是告诫人们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要有时时激励自己的进取精神。因此,用“吃老本”来讽喻“凭借已有的资历或者功劳过日子”的落后思想。交际者用“吃现成饭”来表示“不劳而获”的陈腐观念,以此强调这种想法是必须要摒弃的。可见“吃老本”与“吃现成饭”将“坐享其成,不思提高”的意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具有很强的讽刺性,对此类说法的运用正是适应了交际者构建讽刺意味的心智动机。
(3)创造幽默效果
听君一席话,想吃后悔药。(辛言等《读行天下 潮语大汇》)
“我说王大傻,你可真会给自己吃开心丸,一转眼就跟没经历过那件事似的,真服你啦!”(马国凡等《熟语大全》)
“吃后悔药”指的是“做了某事后感到后悔”、“吃开心丸”指的是“得到安慰或者听到好消息后内心感到高兴”。交际者以“(想)吃后悔药”这种说法委婉含蓄的表示“不应该听你的话”的幽默、戏谑义,从而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给自己)吃开心丸”这种说法表现句中王大傻似乎心胸宽广的性格,以很强的语境感染力来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交际者选择这两个表示截然相反意义的结构形式来进行交际,通过轻松有趣的俏皮语气,实现语言表达的“意犹未尽”。可见,这两种说法的运用正是适应了交际者创造幽默效果的心智动机。
2.适应社会规约
社交世界主要指发话人和释话人运用和理解语言时共处的客观环境。包括社交场合、社交环境、规范交际者言语行为的原则和准则;还包括交际者的文化背景、伦理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家庭背景和所处社会地位等因素。[11]106简而言之,人们要使交流得以顺利进行,就必须要在特定的社交语境中动态的适应或遵守某些既定的社会规约或社会心理。
(1)追求简约的社会心理
日子上升了,张志诚就大发慈悲,对待长工、短工异常和善,知寒问暖。对全村的乡亲,更加体贴,谁家缺粮少柴,只要说句话,志诚必大力捐助,绝不让求者吃钉子。(白庚胜等《中国民间故事全书》)
屠维岳冷冷地微笑,“你不要慌!我同女人是规规矩矩的,不揩油,不吃豆腐。”(矛盾《子夜》)
这时大家也的确饿了,张厂长提议到名店“老孙家”泡馍馆去,猛抬头,马路对面有一间民营的泡馍馆,我说:“咱们又不是外省人到西安图吃名气,咱们图实惠就行了。”(董健《岁月留声(中册)》)
三年啃书本背课改作业吃粉笔灰如一日,转瞬间,带的第一届学生面临毕业,在毕业宴上,学生们哭成一团,我也成了仰天长嚎泪流满面的其中一员,情之所至,也算是半个性情中人吧!(张民元《法律顾问之路》)
在《词典》中,动词“吃”有十一个义项,分别是:a.将食物放进嘴里,经过咀嚼咽下去(包括吸、喝):吃饭、吃奶、吃药;b.在某地、以某种方式或工具吃饭:吃食堂、吃小灶、吃大碗;c.依靠某事物或某人生活:吃老本、吃父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d.遭受、经受、承受:吃苦头、吃耳光;e.吸收(液体):这种纸不吃墨;f.某物体进入另一物体:车床吃刀、这条船吃水浅;g.占有、获取:吃独食、吃鸭蛋;h.领会、理解:吃透文件精神;i.耗费:吃功夫;j.消灭(多用于军事、棋戏):吃掉敌人一个团、拿车吃他的炮;k.介词,(多见于早期白话):吃他耻笑。[9]
英国语言学家Leech阐述了经济原则的语用思想,即“当传达的信息既短小精悍、意义又完整无损时,编码和解码过程将既省时、又省力。”[12]这说明人们在进行言语交际时往往会选择简要的语言形式,同时避免赘述和晦涩。从上述的义项词条来看,除了最后一条义项是“吃”的介词用法外,其他都是由动词“吃”的基本义“进食”引申出来的意义。作为包含多种意义的多义词,“吃”的运用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和效率原则。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吃”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由“吃”与指称常见事物的“NP”构成的惯用语也就容易为人所接受。如“吃钉子”“吃豆腐”都是用日常生活所熟知的“钉子”“豆腐”来作比,比喻“遭到拒绝或斥责”和“占异性便宜或拿某人调侃”的意义。第二,随着社会的发展,“吃”已经跳出传统的固化思维,许多抽象的事物也可以成为“吃”的对象,如“吃名气”。第三,由“吃”构造的惯用语反映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如“吃粉笔灰”就形象地指代了教师的职业。交际者运用“吃钉子”“吃豆腐”“吃名气”“吃粉笔灰”等以“吃+NP”动宾结构这种优化形式构造的惯用语,既避免冗余,又准确简练。对此类结构的运用适应了人们追求简约的社会心理。
(2)追求立新的社会心理
吃青春饭的偶像非常怕老,因为容颜不在,个人品牌就会迅速衰减。(刘晓午、徐浩然《首席品牌官日志》)
有人说,当记者是吃青春饭,年龄大了就不行。(朱德华《新闻实战艺术》)
青春是自然的、流动的风景,而人则是社会的。吃青春饭未必有错,但人生不仅仅就吃这一回。因此,青春不可以一次性消费,青春无法遮蔽未来,明天的路更长!(裴德海《秋尽束河草未凋》)
“吃青春饭”原指一些女性依靠姣好的面容和某些社会群体靠年轻或精力旺盛来从事某种职业。人们在运用它时多少会含有一些无奈或是不赞同的意味。但随着多元社会的发展,新事物与新思维相映出现,使人们重新为现有的语言形式打上“新时代”的烙印:
如今所说的“吃青春饭”则更多是指年轻人凭借青春的激情加上知识才干,在人生的大舞台上打拼。我们需要给“青春饭”重新定义。(博文《20几岁,决定女人的一生》)
可见,社会的发展促使观念的改变,语言是人们的交际和思维工具,交际者为了适应交际的需要,就给“吃青春饭”赋以新意。如今的“吃青春饭”则更多的含有一种拼搏向上的奋斗势头。因此,“吃青春饭”以深刻的社会属性适应并反映出人们社会心理的表征。
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以语言适应理论的研究模式,通过分析具体的语句实例来探索“吃+NP”动宾惯用语的生成和理解过程。研究证明,“吃+NP”动宾惯用语作为交际者进行言语活动时选择的语用策略是动态适应了发话人和释话人具体的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心智世界和社交世界)的结果。“吃+NP”动宾惯用语的形成过程体现出变异性、协商性和适应性的语言特征。本文在语言综观说的研究框架下针对“吃+NP”动宾惯用语的研究是一种新的尝试,希望能对理论的实用性功能提供一定的实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