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控电视民生新闻的报道走势

2020-02-24 02:48林杰斌
视听 2020年2期
关键词:民生患者

□ 林杰斌

时效性是新闻的重要特征。网络新兴媒体的兼容性强,可以将视频、动画、文字、影像等内容形式融合在一起,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做到即时发布。反观传统电视媒体,在收集和发布新闻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阻碍因素,在新媒体环境下很难做到抢占第一落点。电视媒体报道要在逆境中求发展,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把控好报道角度成为制胜关键。

一、把握主题,权威发布

在网络传播环境中,一条重要的新闻往往在发生了几个小时之后,就已经被广泛传播,如何吸引受众“二次关注”,成为传统媒体报道的难点。笔者认为,不妨对事件进行提炼,从准确把握事件的主题上着力。

标题是新闻主题的提炼。新闻编辑往往会运用一些修辞方式,让新闻标题更加“吸引眼球”,从而提高受众的收看兴趣,但在实际操作中,真实性与趣味性有时候却难以兼得。例如一则新闻的原标题为“消费卡?‘卡’消费”,编辑将之修改为“注意:别让预付费制消费卡‘卡’住您!”。虽然原标题看着简洁又醒目,但修改后的标题对“消费卡”做了解释,明确是“预付制消费卡”,从而更清晰地传达了新闻信息。

除了标题,把握内容的基调更是关键,同一件事件不同的报道方向、不同的采访对象,带来的社会效应截然不同。民生新闻要做到权威发布,需要容纳多方有价值的声音。例如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抢救患者因剪破衣物而遭索赔的相关事件报道中,一些媒体争论的焦点在于“该不该赔偿衣服和财物”的问题,有观点指出:“为什么不能好好地脱,一定要剪开病人的衣服呢?”其后调查发现,急诊室抢救车里会常规配备一把剪刀,在紧急抢救的情况下,特别是在患者呼吸心跳已经停止时,救护人员会剪开病人衣服,以第一时间监测生命体征。另外,对处于昏迷状态下的病人,即使有两三个人合力去搬动,要脱掉病人的衣服也非常困难。如果患者有严重的外伤,例如骨折,脱衣服的过程会造成剧烈的疼痛,在这种情况下,剪开衣服也在情理之中。可见,剪开病人的衣服,是医院合情合理的“规范动作”,但是在报道初期,少有媒体提到这一点。

笔者认为,民生新闻的主题不是单一的,而可以是多面的。记者理应听取医者、患者、专家、公众等多方的声音。如果通过报道该医疗纠纷的个案,能够让社会大众了解必要的医疗救援常识,同时推进医院与患者的沟通,将无疑是一项积极的舆论推动。医务人员可以从事件报道中吸取教训,如真的需要剪开衣服,要事先与患者或家属沟通,而不是“未经患者家属同意就擅自扔掉衣物,导致患者财物损失”。从患者的角度看,人们能够认识到急诊医生的艰辛和不易,对医生的工作也多了一些理解和包容。可见,新闻报道要做到“权威发布”,必须确保新闻主题的客观性和完整性,做到正确地引导舆论。

二、选题独到,角度致胜

电视民生新闻不可一味地求新、求奇,也不能简单地展示日常琐事,有时候必须充分利用丰富的新闻资源,开拓新报道角度,才能取得更好的报道效果。譬如针对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可以邀请专家进行多种视角解读,让观众看得懂,受到更多启发,这也不失为一则好新闻。

以广州承租人子女就近入学提出“租购同权”事件为例,该消息一经发布便引起全国热议。新政下,房地产市场、租赁市场、教育权限、资源配置等方方面面的因素都会受到影响,这为民生新闻抢占市场提供了最佳时机。如果记者只是浅显地报道租房试点给予的利好消息,就会错失舆论导向良机。一旦别的媒体发出更有价值的声音,就会凸显原有报道的无力与浅显。电视新闻记者应该有前瞻意识:一方面,既要客观地报道名校教育资源不足的现实情况,客观承认政策的实际操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也要肯定新政策对部分“广漂族”的积极影响,以及阐释租房可以落户的准入门槛,同时,可以通过参考国内外的先行案例,分析“租售同权”有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对于这类具有政策导向性的选题,新闻媒体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报道,才能将好的政策宣传到位,构架起政府与百姓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桥梁。

三、现场出镜,身临其境

记者出镜是电视新闻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出镜的专业表现是把握新闻节奏的重要一环。目前,不少记者出镜只是对现场画面进行简单描述,或者仅仅是进行解说词的简单重复,不但不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还让观众觉得突兀、拖沓。例如大型会议活动的报道非常考验记者的现场感,如果只是作常规性的介绍:“这是某某活动的现场,它的举办是为了……,让我们一起去现场看看……”,很难激发观众的兴趣。事实上会议活动报道也可以做得生动活泼。例如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报道中,全球贸易让进出口双方获益,成为市场消费升级的推动力,这样高大上的主题如何接地气,考验记者的出镜水平。广东卫视的记者出镜做了较好的示范,其第一句便抛砖引玉:“进博会面对的是专业采购商,与普通观众有什么关系,那就是买买买”,紧接着便是对现场参观群众进行采访,观众说:“蛮刺激的,反正是大开眼界”,“还有我想象不到的东西,我都看到了”。这一个简单的采访为记者接下来的出镜做了铺垫——记者现场示范了一款高科技产品。一系列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信息,更好地把观众带入展会现场,而且巧妙的场景切换让报道逻辑更为清晰,文字更为精炼简洁,使得每一句同期和出镜都有其不可替代性,很好地烘托了“买买买”的现场氛围,同时也突出了展会“买全球、卖全球、汇全球”的主题。

好的出镜要懂得把握节奏,巧妙的场景切换可以让新闻更鲜活。总而言之,在报道中,记者的现场出镜要极力捕捉新闻亮点与细节,链接事件脉络,向观众传达他们最想知道的信息,而不是为了出镜而出镜,套用“万金油”的语言,做“流水账”式的陈述。

四、注重画面,把握节奏

正所谓“有图有真相”,新闻画面天然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现场性的特征,是新闻真实性的体现,是揭露真相、让事实说话的关键所在。但是,在当前的民生新闻报道实践中,不少记者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文稿上,而画面只是简单呈现新闻的三要素——时间、地点和人物,更多是按照文本的意思“贴”上相应画面或“图片”。

新闻报道很难以影视制作的要求去包装画面,但是如果新闻的画面效果毫无章法、空洞无趣、节奏凌乱,也会让观众失去观看的耐心。如何判断画面是否具有说服力?笔者认为,假设在减去所有画外音的情况下,新闻画面依然能让观众紧跟新闻的节奏,就说明记者拍摄和编辑的画面足够优秀。当然在呈现事实之余,很多时候好的画面也得配合节奏,这就要求记者提前计划好自己的报道,拍摄前就应该以摄像的眼光设计好拍摄的机位,抓住现场的细节,从而让后期的画面编辑更得心应手。

五、满足需求,彰显价值

民生新闻要满足观众需求,彰显新闻价值。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发生地与观众所在地域越近,新闻的关注度就越高。例如每年的高考动态都是观众关注的重点,2019年4月,广东新高考改革方案正式出台,针对考生和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民生新闻的报道除了采访省考试院和高校负责人等权威专家外,还可以针对考生和家长提出的问题,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请相关负责人进行解读。要通过推进信息透明和舆论引导,有效地安抚受众不安的心理,避免不理智行为的发生,从而使民生新闻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

六、结语

综上所述,把控报道走势,凸显专业性、权威性是民生新闻的制胜关键。民生新闻报道要保证信息传播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全面性,既要表达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又要契合观众各方面的需要,彰显新闻的信息价值和社会价值,发挥好协调社会、引导舆论导向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民生患者
怎样和老年痴呆患者相处
甲减患者,您的药吃对了吗?
聚焦两会 关注民生
认知行为治疗在酒精依赖患者戒断治疗中的应用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就业是民生之本
为了患者 永远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