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传播视角下中国医疗剧的创作思考

2020-02-24 02:48贾伟群
视听 2020年2期
关键词:医学知识医患医生

□ 贾伟群

医疗剧起源于美国,我国医疗剧在本土化的发展过程中,结合中国的社会现实,不同于美国的医疗剧展现医生精准的医学知识和对医学伦理的探讨,而是将落脚点放在展现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上。在我国医疗剧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充分利用这一题材客观反映社会现实和中国的医疗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社会对于医患关系的反思。但是,中国的医疗剧的发展也遇到了瓶颈,创作仿佛进入一个循环的怪圈,题材大多聚焦于医患关系这一个主题,内容大同小异,缺乏新意;剧中缺乏对专业医疗知识的生动呈现,缺少科普医疗知识的创作意识;部分剧情设置不合理,情感线喧宾夺主,变成了打着医疗剧旗号的情感剧。本文结合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分析目前医疗剧创作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探讨如何取得突破,创作更具有社会意义和传播价值的医疗剧。

一、中国医疗剧的发展瓶颈

(一)内容单调,造成观众审美疲劳

当今是一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渠道过剩的背景之下,内容为王显得更加重要。我国的医疗剧根植于中国的医疗背景之下,以医院中的医生和患者为叙事主体,但仿佛医疗剧的内容就被框定在医生和患者之中,使得我国的医疗剧逐渐发展成为“医患剧”,剧情模式化严重,内容越发显得单调无聊。《心术》、《外科风云》、“产科三部曲”、《急诊科医生》等几部近几年问世的医疗剧无一例外将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故事、情感碰撞贯穿于全剧的始终。以医院的诊室、急救室、手术室为故事的发生背景,每一集必不可缺的核心叙事元素是医患关系。内容的单一性是国产医疗剧创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如何拓宽医疗剧的创作空间,实现医疗剧内容的多元化、深入化,是医疗剧创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停留于对问题的反映,缺乏反思和归因

我国的医疗剧作为现实主义题材的一种,肩负着反映社会现实的使命。就已有的作品来看,我国的医疗剧侧重点在于反映问题,即揭示中国医患关系的现状,这是我国医疗剧本土化过程中的一个突破,但是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医疗剧的不足。这些医疗剧为社会大众抛出了医患关系这样一个问题,但是,却没有回答是什么引发了这个棘手的社会问题,医疗剧的创作者们尚未去触及医患矛盾这一敏感的问题背后复杂的社会因素,这一不足难免使得我国的医疗剧在反映现实方面有隔靴搔痒之嫌。

在现有的医疗剧中,将医患之间的矛盾简单地归为医生或患者单方面。将责任归于医生,主要是因为医生的专业素养不足或是缺少职业道德;若将责任归结于患者,则是因为缺乏医学知识,不理解医生的决定,或是蛮不讲理无理取闹,或是痛失亲人失去理智,或是为了一己私利讹诈医院。我们看过太多这样的桥段,一开始可能会对此表示认同,可是如果进行深入的思考,难免觉得这些理由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根本,即医疗剧中对医患关系的反思没有考虑到整个社会和时代背景的影响。

“医患关系问题的实质绝不是仅仅由医生和患者双方之间的互动关系造成的,不容忽视的是医患双方背后的宏观制度和社会环境背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时期,近几年正在经历医疗市场化改革和医院经营体制调整,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暴露出一些矛盾。从患者方来看,由于医疗资源配资不合理,导致看病难、看病贵成了患者就医过程中的难题。在三甲医院一号难求,通宵排队等号的现象已经是一种常态,床位紧缺,医院的走廊里加满了病床,尽管如此,医院还是尽可能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加快患者人员流动。这种医疗资源紧缺的现象在中国的医疗剧创作中少有涉及。在我们的医疗剧中,我们所看到的是宽敞明亮的医院大厅,干净整齐的走廊,这样的场景与观众本身就医的经历完全不同,又怎么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从医生方来看,接诊量过大,长期的超负荷工作引发医生心理和身体压力过大,特别是在医疗市场化经营改革之后,政府对医院的投入减少,医生进入了高周转低工资的工作境地。但是在我们的医疗剧中,大多塑造的是光鲜的精英形象,似乎医生不需要承担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比如《外科风云》中的庄恕医术高超,海归精英,工作中似乎没有他不能救治的病患,生活中衣食无忧,处于整个经济社会的中上层。大量类似的医者形象在观众的脑海中刻画出医生是一个轻松高收入的职业形象,不能理解现实生活中医生的苦楚,因而增强了自己就医难就医贵而引发的内心的不平衡,反而激化了医患之间的矛盾。

另一个激化医患矛盾的原因是患者认为就医贵,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医保制度的不足,自费支出过高,给患者造成了较大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医院乱收费,医生开没有必要的检查成为患者对于医生的质疑,我国政府对于医疗的投入不足,导致医院和医生不得不通过增加检查和服务来创收。这样的深层次原因仿佛被创作者视为敏感话题,不敢触及。但中国的医疗剧想实现其缓解医患关系、促进医患沟通的社会责任,那么对这样的深层次的社会背景的阐述是必不可少的。

(三)专业性有待提高

由于医疗剧中涉及较多的医学专业知识,拍摄难度较大,被称作是“电视剧皇冠上的明珠”。国产医疗剧的专业性一直是观众重点吐槽的方面。“2014年医学专业网站丁香园对2012 名医生展开的调查结果显示,96.8%的医生看过国产医疗剧,其中79.4%的医生认为国产医疗剧的错误多,仅0.5%的医生认为国产剧基本没有错误。”中国的医疗剧尚未能承担起传播健康知识的责任使命。专业性的缺失导致医疗剧口碑下降,甚至观看医疗剧成为专业医生在玩的找茬游戏。从普通观众的角度出发,电视剧作为一种文化消费产品,在提供娱乐的同时希望使观众获得一些医学知识的科普,但国产医疗剧并未满足观众这一需求,或是专业知识有误,或是太过于专业而导致观众无法理解。如何提高国产医疗剧的专业性,把握观众的需求,将其需要的专业的准确的医疗知识潜移默化地传递给观众,实现医疗剧的科学性和电视剧艺术的紧密结合,是提高国产医疗剧质量和品质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国产医疗剧发展策略

医疗与社会大众息息相关,然而医生这个职业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仿佛笼罩着神秘的面纱,特别是在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医闹事件频频发生的今天,医疗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医疗剧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助力于缓解医患关系、传播健康知识,需进一步拓展创作题材、提高专业性。

(一)丰富内容,拓宽题材

医疗剧由于其内容的特殊性,以医院这个固定的场景以及医生和患者这两个固定的群体为核心展开创作,医疗剧的内容应该走出被医患纠纷框定的小圈子,从医院这个小窗口去观察社会,每一个患者身上发生的故事都可以折射出社会正在发生的热点事件,通过医生患者之间的交流来表现目前社会上的热点话题和社会思潮。如此,不仅可以丰富医疗剧的内容,拓宽表现题材,让剧情紧跟时代的脚步,同时可以激发观众的收看热情。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每个人都渴望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观众在医疗剧日渐丰富多元的社会话题的展现中满足自身的需求。

(二)深挖现实,促进医患沟通

医患关系紧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医患沟通受阻,医生难以体会患者的就医困难,患者难以理解医生的职业艰辛。医疗剧的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要基于对中国医疗环境的深刻感悟,真切还原医生的工作环境、工作强度、工作压力,揭开医生这一职业的神秘面纱;同时也要把中国百姓看病难治病贵的就医压力表现出来。仅是对医疗环境的表现和还原远远不够,要敢于深入地挖掘造成医患两难境地的社会原因和制度原因,实现观众和医生的良性对话,缓解医患之间紧张的关系。

(三)提高专业性,构建健康传播平台

在医疗剧中专业的医学知识是不可缺少的元素,但如何把握添加这一元素的度以及呈现方式,是值得国产医疗剧创作者深思的。专业的医学知识可以增强医疗剧的专业性,但过于专业会使剧情变得枯燥,观众在医疗剧中所关注的更多的是如何预防疾病和急救措施,并非天书一般的病理争论。在把握观众兴趣点的基础上保证医学知识的真实准确性才能承担健康传播的重任。为保证医学知识的准确无误,应该寻求专业医生或机构在拍摄全程中给予指导,严格把关,避免出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漏洞。

一部好的医疗剧能够将医学知识的科学性和电视剧创作的艺术性有机结合,搭建起一个健康传播的平台,增强社会大众的健康意识,在生病的时候及时就医,丰富观众的医学知识。相比于说教的方式,观众更喜欢轻松的接受方式。比如在《急诊科医生》中江晓琪为一位在好奇心驱使之下将灯泡含在嘴里的患者取出灯泡的桥段既诙谐幽默,也为电视机前的观众敲响了警钟。另外,这部剧的一大亮点是每集结束后的医学知识科普小剧场,以小剧场的形式为观众科普一些生活中必备的医学知识,比如心肺复苏的做法、烫伤应该如何处理、小朋友发烧怎么处理等,满足了观众对于日常医疗知识的需求。这种将人们对日常医学知识的需求用一种亲切易懂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方式是值得未来国产医疗剧学习和借鉴的。

综上所述,若要创作出更精彩的被誉为“电视剧皇冠上的明珠”的医疗剧,要丰富医疗剧的创作题材,进一步拓宽医疗剧的话题空间;要真正做到立足于现实的医疗环境,真实地反映当代中国的医疗现状,刻画真实的中国医患关系,将医生患者这两大群体塑造得更加立体生动,增强对观众的代入感,实现社会大众与医生这一职业的对话;将准确的医学知识巧妙地穿插于剧情之中,实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担负起健康传播的使命;合理安排剧情设置,给观众以舒服流畅的视觉印象。创作者应该不断探索和创新,打造具有中国社会特色的、有深度的、具有专业性的医疗剧。

猜你喜欢
医学知识医患医生
最美医生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思维导图在医学中的应用
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环境下《解剖学》教学资源开发探讨分析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医患矛盾再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