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 杂志 · 2020“天作奖”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获奖作品与评委点评

2020-02-24 10:44
建筑师 2020年6期
关键词:获奖作品建筑师指导老师

2020年9月12日,本届竞赛评审工作在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举办

主 办 单 位: 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建筑师》杂志社 广州市天作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评审委员会主任:王建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教授,《建筑师》杂志编委会主任

评 审 委 员:庄惟敏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兼总建筑师

王维仁 王维仁建筑研究室主持人,香港大学建筑系教授

李存东 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中国建设科技集团总监

童 明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上海梓耘斋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董 功 直向建筑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美国伊利诺大学杰出教授

张鹏举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李少云 广州市天作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设计总监

李 鸽 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建筑师》杂志主编

奖 金:一等奖 1名 奖励证书 + 捌万元人民币整

二等奖 1名 奖励证书 + 伍万元人民币整

三等奖 5名 奖励证书 + 壹万元人民币整

佳作奖 27名 奖励证书 +《建筑师》全年杂志六期

题 目:自然地景的建筑

出题人:王维仁

题 旨:

当下全球建筑共同面对的关键性挑战是:建筑和人如何与自然共生。数百年来发展模式经济对自然的无尽消费,当森林逐渐开垦为农田再转变为建筑,在气候暖化生态环境日益脆弱的危机中,建筑和人该如何与自然共生?面对全球资源剥夺与社会公正的挑战,建筑应该如何尊重人与社区、自然与生态,反映一个资源循环共享的社会?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城市化发展,中国建筑与城市扩张的数量与速度,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当我们逐步将阡陌交通的农业地景与小桥流水人家的文化地景,改变为千篇一律“三通四平”的规划用地条件,无论我们增加多少绿建筑和日照间距的规范指标,我们距离自然生态的建筑理想,其实是越来越远了。继承了自然哲学与文人山水的文化,面对21世纪的全球生态与环境危机,作为发展先锋的中国新建筑,除了规模、技术与形象,能对世界建筑环境的永续发展提出什么样的论述?

地景的建筑让地景与建筑成为整体,强调以地质地形、风水水文、植物与有机生命共同形成的生态关系。超越以观赏为主体的园林景观建筑,地景的建筑让建筑成为能反映自然与生态、生产与人居的人文地景。地景的建筑同时也是建筑地景与景观建筑,建筑不但对地形等高线的高程变换保持敏锐,理解地表和地下的水流变换,掌握阳光阴影的移动与四季风向的变化,同时也对大树与林木、虫鸟与花草,保持视觉、听觉与嗅觉的灵敏。

地景的建筑不只是重视地景形成的视觉整体,同时强调经由通风和采光、水和能源的循环,与自然生态形成的功能整合。地景的建筑同时思考与自然结合的构造与材料,探索建构的可持续合理性与诗意美学。地景的建筑经常是低层的,却也采用多层或高层作为一种策略,节约土地保育更多的自然地景。地景的建筑是现象学与感知的,是记忆和场所感的自然地景;地景的建筑反映真与善的自然美感,让简单朴质的文化成为自然生态的一部分;地景的建筑同时也强调开放公正的社会性美学,让参与的公共性成为保育自然的基础。

在一个大约10000平方米范围,你能理解地景变迁与地文轨迹的城乡环境里,无论它是自然环绕的场所或是城市中局部保留的自然地景,避开不宜建筑的生态敏感区,选择一块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建筑场地,探索场所中有意义的自然元素与文化地景:山坡谷地、大树田野、溪流湖泊、虫鸟鱼蛙、农舍石墙……在这块1000平方米的建筑场地内,设计一栋或一组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不超过1000平方米,不低于两层楼高的建筑,或居住,或工作,或学习,或体验,思考如何让建筑与自然生态与地景环境共生。在设计里表达建筑空间与场地与地形、树木、水土、气候等自然元素的互动,想象朝夕与四时节气的变换,水文与风向如何在贯穿建筑,阳光与遮阴如何在建筑里游移,建筑如何遮风避雨而同时吸纳吐气。

更重要的是,想象在一百年之后的人事更易,建筑如何维系场所的自然地景,面对新人新事与环境永续和自然共生。

参 考 阅 读:- 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大海与生存;城市:过程与形式);

- 凯文·林奇,《总体设计》(2. 场地的分析;9.感觉的形式);

- 诺伯格-舒尔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I场所;II自然场所);

- 弗兰姆普敦,《走向批判的地域主义》抵抗建筑学的六个要点。

一等奖

参赛编号:316

获奖作品:永恒与一瞬——重庆望龙门山行博物馆

获 奖 者:颜翘楚(University of Sheffield) 邹明汛(武汉大学) 王美晨(清华大学)

评委点评:

设计选择高密度城市交通设施存留的关键绿地,敏锐而准确地理解场地,利用地形高程与地景进行设计。博物馆在废弃的缆车遗址上,保留场地原有树木、地貌、垒石墙、旧车道,整合自然与人文地景,成为城市的绿地步道与文化设施。设计分别以轻与重两种建构方式,结合地台与高架两种形式来表现建筑的双面性:下沉与升起、横向与竖向、倾斜与水平的空间关系。该设计同时透过踏步台阶、斜坡、迂回、笔直、平台、楼梯等身体运动,让山行步道的经验成为建筑与地景的多元互动。设计除了成功结合观景体验与自然保育、城市遗产与社区生活外,期望进一步思考建筑与场地水文林木与生态环境的永续关系。

(王维仁)

二等奖

参赛编号:214

获奖作品:飞吧,弥敦道

获 奖 者:王旨选 张慧楠 吕梦迪(天津大学)

指导老师:辛善超

评委点评:

本次竞赛的主题是“自然地景的建筑”,大多数方案都选址于自然山水之中,呈现人与自然正向的共生关系。而本方案却另辟蹊径,在远离自然的大都市中做文章,以问题为导向,寻求自然的回归之策。漂浮在高楼间的天桥,综合了交通、商业、交往、休憩等功能,网状结构为雨水收集、植物生长、空气流通等提供了方便,曲线和不规则形态的应用使得人造景观带有了某种自然的属性。作品游弋于理想和现实之间,较好地表达了因循繁华又呼唤自然的人文情怀。

(李存东)

三等奖

参赛编号:095

获奖作品:渔·寓·屿——钻井平台上的新海洋文明

获 奖 者:杨凯帆(天津大学) 杨正楠(天津大学) 王嘉颖(华南理工大学)

指导老师:宋祎琳 孙德龙

评委点评:

作品“海·寓·屿”利用现已废弃的海上石油钻井平台作为未来渔业社区的发展构想,一方面尝试将已经失效的工业设施进行有效利用,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通过结合海上潮汐、风能等清洁能源,孵化一种融合海上产业、生活的新发展模式,以应对海平面上升、能源短缺等问题。该作品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较为充分地应对了当前人居环境所面临的普遍性挑战,并且通过较为立体、综合的空间设计,实现一种既能兼容过去,又能展望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童明)

三等奖

参赛编号:200

获奖作品:废土新生(Living Ruins)

获 奖 者:范昊鹏 贺若湘 周文宇(河北工程大学)

指导老师:连海涛

评委点评:

建筑有着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能力和责任。从这个角度讲,该作品的选题与选址都体现了参赛学生特有的专业敏感度。设计者能够从捕捉城市化变迁中一处残留的老宅废墟入手,通过新的构筑物的介入将这一历史场所固化,成为承载集体记忆和情感空间载体。

在具体操作上,设计者表现出了应有的克制。其基本策略相当于围绕基地设置了一个边界。在这个边界之外是仍在飞速变化着的世俗的城市,而在这个边界之内则是仿佛凝固住的土地地形和残留的老宅痕迹,具备精神性的场所氛围。局部墙体沿边界的错动布置,又创造了人从外向内的一个特殊的体验的过程。把人的运动和感知编织到了空间序列中。

从立意选题到具体的空间操作,这份作品都表现出了设计者在学生阶段所具备的难得的思考深度和审美能力。

(董功)

三等奖

参赛编号:190

获奖作品:池『盐』新语

获 奖 者:丁 晴 岳开云 李志伟(天津大学)

指导老师:许 蓁

评委点评:

方案利用海边传统的废弃盐池,挖掘其自然和人文景观价值,提出了改造为渔村儿童和留守老人娱乐活动场所的构想。参赛者分析了潮水起落与场地行为路径的时间关系,营造了不同高差和丰富尺度的空间体验,既强化了人文景观,又成为自然中的有机建筑。方案立意从生活中来,能够紧扣竞赛主题,还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给出的策略也较为有效,并能清晰表达,从识别问题的分析到解决问题的生成过程都较为理性和深入,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张鹏举)

三等奖

参赛编号:321

获奖作品:Revive Inside

获 奖 者:高 鹏 周鸣玉 郝俊杰(内蒙古工业大学)

指导老师:王 崴

评委点评:

REVIEW INSIDE——参赛作品建筑概念设计设定的背景环境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和通辽市之间西辽河畔正在急速沙漠化的戈壁沙丘。基地所处环境几十年前还是草地,由于工业的过度发展、农业的无序灌溉等导致了急速沙漠化的现状,从而彻底改变了原有的地景,所以建筑选择了一个处于变迁过程中的地景环境。建筑的角色选择为一个试图延缓、阻止甚至逆转看起来无可避免的沙漠化命运的“引擎”。建筑同时具有科研、实验、培育等多种功能,其外表皮采用玻璃盒子——“试图”从地景环境中“消失”,同时利用表皮的太阳能板获得可持续的能源。概念方案成果完善,表达清晰,技术层面考虑成熟。这个玻璃盒子在某种意义上可视为“改变地景的地景建筑”,它所营造的地景意象具有多重性。REVIEW INSIDE也有多重内涵,既有建筑内部地景促进建筑外部戈壁沙丘地景REVIEW的含义,也有现有沙漠化地景在建筑“催化”下REVIEW的含义。作为“地景建筑”,该参赛作品的特殊性在于,建筑不仅“融入”地景、“塑造”地景,还试图在技术层面从内部改变现有地景,恢复历史地景,创造未来地景。参赛作品所表达的建筑的情节和意义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

(李少云)

三等奖

参赛编号:444

获奖作品:蚂蚁森林——移动的边缘

获 奖 者:杨清枫 邓泽旭 姜亚君(上海交通大学)

指导老师:游 猎 杜 骞

评委点评:

该方案选址环境矛盾突出,参赛者针对地景环境主要矛盾找到了比较可行的环境优化方案——将建筑设为点,连接绿谷建立固沙绿带,从而建构一个改造沙漠地景的可行性系统,以实现沙漠中固沙防风、培育树苗、种植蓄水、居住和展示等复杂的现实功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立意值得肯定。

方案中的设计细节思考深入,对现实环境的复杂性做到了周到细致的分析,并做到对现实的相应问题的完善和补充,整个设计的完善度比较高。

方案中对建筑空间和地景景观的空间连接做了精心安排。建筑内部空间的连续性和艺术性与外部空间的复杂性和严酷性既有对比又有延续,构思比较巧妙。

(李鸽)

佳作奖

参赛编号:558

获奖作品:沐稻亭

获 奖 者:江玉璇 蔺 朗(北京交通大学)

指导老师:周艺南 曹 婷

参赛编号:303

获奖作品:春夏秋冬又一春

获 奖 者:陈 爽 杨恒源(耶鲁大学)

参赛编号:097

获奖作品:召根苏莫

获 奖 者:赵 褀 白 祥 杨祺磊(内蒙古工业大学)

指导老师:贾晓浒 孟春荣

佳作奖

参赛编号:468

获奖作品:永续之上——南宁朝阳溪改造方案设计 BUILDING UPON TRANSITION

获 奖 者:蔡昊宪 张雨灿(广西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玉潘亮

参赛编号:290

获奖作品:溪上老人之家

获 奖 者:周怡静(同济大学)

指导老师:徐 帆

参赛编号:325

获奖作品:ON THE LINE

获 奖 者:邱 丰(东南大学) 戴思怡(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佳作奖

参赛编号:341

获奖作品:自然切片(NATURE SLICE)

获 奖 者:赵蔓丽 汤赵琳 黄宏倩(长安大学)

指导老师:任 娟 傅东雪

参赛编号:353

获奖作品:瓷|线景释义

获 奖 者:陈亚丽 孟心宇 万 杰(山东大学)

指导老师:赵 康 傅志前

参赛编号:367

获奖作品:时间景色

获 奖 者:刘嘉祺 张宝方(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佳作奖

参赛编号:018

获奖作品:界 · 桥(BOUDNARY & BRIDGE)

获 奖 者:栾明宇(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陈修桦(东南大学) 张吉钊(天津大学)

指导老师:王恩琪

参赛编号:046

获奖作品:曲径茶舍

获 奖 者:胡 量 Naomi Ng(耶鲁大学)

参赛编号:071

获奖作品:沉寂的陪伴者

获 奖 者:王 鹏 王位正 韩泽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佳作奖

参赛编号:113

获奖作品:潮汐集市

获 奖 者:张韩瑞 欧洋志 冯 震(陕西理工大学)

指导老师:钟运峰 田海宁

参赛编号:163

获奖作品:夜来风雨声——The shelter upon the flood

获 奖 者:郝 姗 于广洲(米兰理工大学)

指导老师:韩青松

参赛编号:191

获奖作品:屏息之境

获 奖 者:马智媛(福州大学) 朱航桥(湖南大学)

佳作奖

参赛编号:310

获奖作品:院中胡同 · 隙中院

获 奖 者:王世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丁 睿(北方工业大学) 张 雨(武汉大学)

指导老师:张 群 李竞一

参赛编号:365

获奖作品:“禾中”屋——种田也种屋

获 奖 者:何 衍 黄 哲 杨 琦(贵州大学)

指导老师:龚 鑘 黄 哲

参赛编号:401

获奖作品:渔村记忆

获 奖 者:林志杰(湖南大学)

指导老师:袁朝晖

佳作奖

参赛编号:405

获奖作品:时间沙漏——交河故城纪念中心设计

获 奖 者:田 娣 何亚欣 谢 东(上海交通大学)

指导老师:杜 骞 游 猎

参赛编号:420

获奖作品:结竹为庐——草原牧区多功能公共空间设计

获 奖 者:刘凡姣 卢亚娟 张浩锴(内蒙古工业大学)

指导老师:白丽燕

参赛编号:477

获奖作品:转译 融合 与地共生 ——赣南地区下乡村自然体验中心地景建筑设计

获 奖 者:施苗苗 逯芊彤(青岛理工大学)

佳作奖

参赛编号:490

获奖作品:“阿婆,别为我哭泣”:A Glimpse of Hakka Village

获 奖 者:曾南蓝(深圳大学)

指导老师:肖 靖 朱雄毅

参赛编号:502

获奖作品:大水将至

获 奖 者:张笑悦 张嘉斐 沈 卓(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指导老师:韩青松

参赛编号:512

获奖作品:回归土地——窑底村祠堂设计

获 奖 者:洪文锦 阿旺伦珠(山东大学)

指导老师:傅志前 赵 康

佳作奖

参赛编号:516

获奖作品:梯玛 · 神歌

获 奖 者:任英辉 马琪芮 刘安琪(天津大学)

指导老师:辛善超 张昕楠

参赛编号:150

获奖作品:塍台——土豆田里的跳水塔

获 奖 者:施晟宇(瑞士门德里西奥建筑学院) 杨一鸣(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

参赛编号:492

获奖作品:海上浮城——三都澳渔排空间更新设计

获 奖 者:范 伟 赵伯伦 郭芸麟(山东建筑大学)

指导老师:王 江

猜你喜欢
获奖作品建筑师指导老师
胖胖的“建筑师”
2018年书画临摹获奖作品选登
2018年荷赛奖获奖作品精选
就差半分
获奖作品选登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7匹狼”征联大赛获奖作品
一个建筑师的独白
Me
W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