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絜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
晚商卜辭記有一井方,如賓組《合集》1339、歷組《合集》33044分别有“[告]井方于唐宗”、“執井方”之辭。井方究竟位於何地,學界有不同的看法,其中西北説與北土邢臺説最爲盛行,(1)董作賓: 《殷曆譜》。楊文山: 《商代的井方與祖乙遷邢考》,《河北學刊》1985年第3期。李民、朱楨(朱彦民): 《祖乙遷邢與卜辭井方》,《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6期。尚志儒: 《西周金文中的井國》,《文博》1993年第3期。李民: 《追溯商代邢都地望》,《中原文物》1999年第2期。龐小霞: 《商周時期邢都邢國邢地綜合研究》,鄭州大學博士論文(指導教師: 張國碩),2007年。且相互間各不相能。討論晚商井方地望或方位,竊以爲如下三則材料有一定的典型意義,值得關注: 一是商末的尹光方鼎,二是西周晚期的丼弋叔安父簋,三爲新綴黄組卜骨《合補》11295+《合集》37365。這幾則資料該如何理解,相互間的關係究竟如何,似與最終的結論息息相關。今分别介紹如下,以供專家同行討論。
尹光方鼎舊稱“邐方鼎”,新近有學者專門撰寫文章討論其器主與定名問題,得出的結論是尹光爲器主,(2)李晶: 《“尹光方鼎”與“聽簋”的補釋與定名問題》,《中原文物》2017年第1期。竊以爲是説比較可信。該鼎現藏大英博物館,爲商末著名青銅禮器,鑄有銘文4行28字(含族氏銘文1字),曰:
《集成》2709
“邐”字有僎(即贊禮)、襄助之義。(3)李家浩: 《清華竹簡〈耆夜〉的飲至禮》,《出土文獻》第4輯,上海: 中西書局2013年版。全銘大意是説,乙亥這一天,商王在郚地行燕享之禮,器主尹光襄贊其事,故得到王的賞賜。(4)李晶: 《“尹光方鼎”與“聽簋”的補釋與定名問題》,《中原文物》2017年第1期。最後“唯王征井方”一句,則屬大事紀時,爲晚商主要紀時形式之一。一般説來,此類紀時形式通常與銘文所記載的主體内容未必具有内在聯繫,但本銘却不同,商王在次(即駐扎地)饗酒之事似與王征井方這一大事件有關,也就是説,地地望可以爲晚商井方坐落範圍指明方向。
《合集》,36537黄組
(2) 乙巳,王曰奠文武帝乙宜,在召大廷,遘乙羽(翌)日。丙午(郚),丁未(諸)。己酉王在榆,其易(錫)貝。在四月,隹(唯)王四祀羽(翌)日。
又歷組卜辭《屯南》2907有曰:
庚寅貞: 王令並伐商。
庚寅貞: 叀廌(慶)令伐商。
庚寅貞: 叀廌(慶)令……
……卯貞: 子畫在□,羗方弗截。
整版卜辭所涉及的人與事,前後關係密切,幾乎都在東方,如並族在壽光一帶,畫在臨淄,商在東平接山鎮鄣城村一帶,慶在平陰洪範鎮附近,羗方則在萊蕪境内,對此我們在其他文字中多所談及,此不贅。此外,如地亦見於《花東》450等材料,大致坐落於魯西南一帶,對此筆者將另文討論。所以此處所言之井地,恐怕是在今山東或其鄰近之地。(8)按西周早期麥方尊(《集成》6015,摹刻本)有“王令辟井侯出,侯于井”之辭,其中的字是否爲卜辭“”字或其異寫“”字之誤摹,值得關注。
再則歷組卜辭《合集》32764有“……貞: ……往井……比沚或”之殘辭,大意或是命令某人會同沚族的或一起前往井地。按《東大》B0945有“人方沚伯”之辭,而沚地又見於征人方王步卜辭《合集》36901,所以沚族顯然居住在東土,大致應該在泰山南麓地帶。朱鳳瀚師在討論商代諸“侯”問題時曾指出:“當王或商人高級貴族率王朝軍隊出征敵方時,會依其所征敵方地理位置就近調集一些侯。此種情況下侯是作爲王師之輔助兵力配合王師出征的。”(9)朱鳳瀚: 《殷墟卜辭中“侯”的身份補證》,《古文字與古代史》第4輯,臺北: 中研院史語所2015年版。此説有助於理解上引殘辭,商王既然調動東土故族沚一併前往井地,所以井地同樣應該在殷東(可以包括正東、東南與東北)區域範圍尋找。邢臺在安陽正北,兩地相距百公里左右。郚、沚二地則在今泰山以南區域,在安陽的正東,相距邢臺則在200公里以上,卜辭井方是否就在今邢臺一帶當有所考慮。
圖一 尹光鼎及其銘文
《甲骨文合集》所著録的37473、37364、37365與37430諸片,所記内容相互關聯,經覈查發現,其中的37430實乃37364下部的斷片,屬重複著録,當剔除。其餘三片則能綴合於一起。再經翻檢,發現《甲骨文合集補編》11295即爲37473與37364的綴合成果,上部加綴37365後,便成了如文後“附圖一”所示之結果。此中記録田獵卜辭凡12條,内容之完整,骨版之碩長,令人驚詫。今録其文字如下:
戊戌王卜,貞: 田弋,往來亡灾。王乩曰: 大吉。在四月。兹孚。獲狐十又三。
乙巳王卜,貞: 田榆,往來亡灾。王乩曰: 吉。
壬子王卜,貞: 田榆,往來亡灾。王乩曰: 吉。
壬申王卜,貞: 田疐,往來亡灾。王乩曰: 吉。[兹] 孚,獲象□、兕□。
乙亥王卜,貞: 田喪,往來亡灾。王乩曰: 吉。獲象七、雉卅。
從戊戌(35)到辛巳(18+60),前後歷時44天,所涉及的田獵地合計7個,即弋、、榆、王、、疐與喪。比照商末征人方王步卜辭《合集》36501+36752+37410+36772(門藝綴合)、卜夕卜辭《合集》36553+36550+36900+36549、卜旬卜辭《合集》36495、“敦陰美”龜版卜辭(附圖二)可知,其中喪、疐、三地,實乃征人方經由地。(10)按本版“”地疑即“”、“香”之異寫。結合其他組别的地名對勘情況判斷,王室田獵區與征人方經由路綫在地理範圍上基本重疊。這也是我們此前提出“泰山田獵區”的一個最爲根本的依據。此其一。其二,榆地大致坐落在今肥城一帶,(11)陳絜: 《四祀其卣與晚商東土交通》,《青銅器與金文》第1輯,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商王於戊戌日(35)在弋地田獵,乙巳日(42)則進入了魯中,故弋地當然不可能遠在西北。就井方地望考證言,這一點非常重要。
按《漢書·地理志》泰山郡所轄二十四縣中有式,《王子侯表第三下》有“式節侯憲”,屬泰山郡,《後漢書·劉盆子傳》:“盆子,泰山式人,祖父憲,封爲式侯。”其地大致是在今柴汶流域一帶。王旭東提出式縣殆即卜辭弋地,(12)按王生旭東之正式意見當以其日後發表的正式文字爲準。竊以爲可行。也就是説,這次歷時44天的田獵活動,主要範圍是在汶水流域,只有最後幾天(從壬申到辛巳),才在原山南北活動。這條綴合資料中,最應該注意的恐怕就是其中的弋地了,理由留待下節再討論。
丼弋叔安父簋著録於《西清古鑒》(27·26),可惜原器不知下落。就其綫描圖所表現的型制言,殆爲西周晚期器物無疑。該簋有銘文15字,曰:
丼弋叔安父自作宝簋,其子孙永宝用。
《集成》3891
“丼弋叔安父”之名可離析爲兩個部分,“叔安父”爲器主行字,“丼弋”則爲器主所屬家族的氏名,我們一般理解爲複合氏名,即弋是丼氏之分族。
周代丼氏本支盤踞關中,爲畿内最爲著名的世家大族之一,早中期(康昭穆)有丼叔、丼季,中期有丼伯,中晚期則有丼叔,世代任王朝要職。中晚期丼氏家族成員有四遷之勢,衍生出奠丼、咸丼、豐丼各個分支家庭,(13)朱鳳瀚: 《商周家族形態研究》(修訂本),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韓巍: 《西周金文世族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丼”前之字殆表示各自新遷入之地名。須作注意的是,西土丼氏實際上體現的是商文化的遺風,(14)甘肅省寧縣湘樂鎮玉村墓葬出土的西周晚期仲生父簋(《集成》729),有“仲生父作丼孟姬寶鬲”之辭,天津博物館藏伯簋(《集成》3727)則有“伯作丼姬寶簋”,有學者據以認爲丼氏姬姓,似可再討論。而伯田父簋(《集成》3922)“丼”、丼南伯簋(《集成》4113)“季姚”之女名,顯然與姬姓不合。近聞晋南有盜掘品晋刑(邢)妀鼎,則似説明還有一個妀姓邢族存在。這一妀姓邢族與晚商東土井氏及西周西土丼氏之間,究竟是怎樣的關係,需要進一步討論。其族氏“丼”經常被置於銘文之末,如屖甗(《集成》919)、伯夌父甗(《集成》923)、伯父鼎(《集成》2465)、康鼎(《集成》2785)、叔南父匜(《集成》10270)等,均是其例。
圖二 丼弋叔安父簋及其銘文
與西土丼氏相對的是河北邢臺一帶的井氏,也即文獻所記載的邢國。《左傳》隱公十一年有“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之辭,即是説北方的邢實爲周公之子所封,乃姬姓之國。但需要注意的是,邢臺元氏所出銅器其年代不是很早,從器物腹部傾垂的特徵判斷,最早也就是康王末期,而以昭、穆間的可能性爲最大。一般認爲,邢國之封是在成王之世,具體見諸麥方尊,所以元氏銅器在年代上很難與麥組器直接銜接。或許邢臺一帶還能發現時代更早的姬姓邢國器,但也有可能邢國的始封地原先不在邢臺。殊爲可惜的是,時代更早的與邢國相關的麥鼎、麥尊、麥盉與麥方彝組器,其原始出土信息今已無從知曉。
臣諫簋
叔父卣
叔父卣
攸鼎
若從族名用字的寫法判别,丼弋叔安父簋顯然與西土丼族關係更爲密切。但就丼氏復合氏名的表現方式看,組合的結構又有所區别: 奠丼、咸丼與丰丼是子族名號在前、母族名號在後。而丼弋氏恰好相反,母族在前,分族在後。所以我們姑且假設爲: 在周公東征以後,姬周控制了東方,爲成王所封的周公之胤井國可能是在東土地帶,也就是占據東方殷遺的井地,殷遺井氏原先的名號亦被占用。此後不是很長的時間内,由於某種今所不知的原因姬姓邢國徙封至河北邢臺。緣於故土被占,殷遺井氏則西遷關中,出於與東方新立邢國有所區異之目的,故改“井”爲“丼”。至於“丼弋”,或屬殷遺井氏留居東土的一個小分支。其情況類似周初東土嬴姓京氏,其中本宗西遷,其分支京叔一族則留居山東平陰一帶。而“丼弋”之弋,或即前引田獵卜辭中的弋地。如此一來,原先時間上的缺環大概能得到相對合理的解釋了。
總之商周井、丼間的關係究竟如何,需要討論的問題恐怕還不少,而上引三則資料尤須關注,藉此提出的點滴私見多屬假説,很不成熟,祈請大家多予批評!
附圖一 《合補》11295(即《合集》37473+37364)+《合集》37365
附圖二 “敦陰美”龜版復原圖
附記: 本文曾於2019年10月18—19日在河南安陽舉辦的“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