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颖,季景玉,丁佐奇,许风国*
1中国药科大学《中国天然药物》编辑部 (南京 210009);2中国药科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南京 211198)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再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提出要“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需要建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同机制,完善课堂、校园、社会、网络“四个场域”联育模式,深化三全育人。2018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该意见强调,“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在“思政教育”背景下,课堂作为第一战场,是学生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期刊尤其是科技期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思想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舆论阵地,是各行各业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科技期刊作为社会和网络场域的特殊载体,是第二课堂的主要形式,是全过程育人的主要环节,其有责任也有义务肩负起第二战场的职责,为思政建设服务。
如何将课程思政向期刊思政延伸?如何提升期刊思政的服务力、吸引力和黏合度?如何运用科技期刊在引领学生尤其是研究生思想、社会风气,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起到“如春在花、如盐化水”的思想政治引导作用?这是新时代需要引起关注并重点研究的领域方向。笔者以药学类科技期刊作为研究对象,以学生作者和读者为主体,润物细无声的浸润式期刊思政模式,针对期刊思政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进行展望。
科技期刊的作者和读者主要是高年级研究生和高校教师,由于课堂学习时间有限,期刊阅读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渠道之一。科技期刊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头脑,其导向作用十分明显,可直接影响人的思想行为,在知识传播中强调政治认同、理想信念、爱国情怀的引领作用。因此,科技期刊在选题策划时突出政治导向作用,所选择与传播的作品,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党和国家的科技方针、政策和法规,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反映当前该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传播科技信息,引领与推动知识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科技期刊在发表专业性和权威性科技论文、共享科研攻关最新成果的同时,要对相关资讯进行及时评述,加强对科学信息的正确解读,对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旗帜鲜明予以抵制。例如,此次新冠疫情,西方国家媒体甩锅中国,称新冠病毒是“中国病毒”,宣扬新冠病毒系武汉病毒研究所制造,中国延误对外发布时机导致疫情扩散蔓延等不实报道,2020年3月《自然医学》[1]杂志发布文章称:“任何基于实验室(合成新冠病毒)的说法都是不合理的……我们的分析清楚地表明,新冠病毒不是实验室的产物,也不是能人为操纵的病毒。”《柳叶刀》[2]杂志也发布了一封27名公共卫生科学家联合签署的公开信,明确指出:“新冠病毒就像许多其他病原体一样,来源于自然界,并强烈谴责有关阴谋论。”《自然》[3]在2020年5月刊登中国科研人员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新冠病毒或来自蝙蝠穿山甲冠状病毒重组,用科学依据打破“新冠病毒起源阴谋论”。
课程思政中经常会列举历史人物和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引导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科技期刊为其提供了丰富的人物素材。从2003年的SARS,到今年的COVID-19,涌现出了许多值得尊敬的英雄人物,WorldLatestMedicineInformation[4],《中国医药科学》[5]《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6]等众多杂志纷纷发表文章,歌颂抗疫期间的先进人物与感人事迹,致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的最美逆行者们。《中国药学杂志》[7- 8]《中国新药杂志》[9-10]《药学通报》[11-12]《药学教育》等多本药学类期刊专门开设了“药学人物”“药学精英”专栏,介绍在中国医药行业勤力耕耘,无私奉献的药学界优秀人物,回顾他们的发展历程和高光时刻,表彰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从事科研、教育、生产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对社会做出的贡献。2015年10月,我国科学家屠呦呦教授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草药》[13]《中国天然药物》[14-16]《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7]纷纷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进行专题评述,以青蒿素的发现经过为切入点,在介绍科学成果的同时,宣传学习屠呦呦教授坚韧不拔的精神及爱国爱家的情怀。这些医药大师严谨的治学精神、缜密的科学方法、崇高的科学品质以及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科学态度潜移默化地感化着青年一代,他们可在榜样的身上学习严谨、求真、仁爱、创新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爱国主义信念,激发其对医药事业的热爱。
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时代课题,也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源泉动力与结果表现。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中最基础、最广泛、最深厚的自信。科技期刊作为国家最新学术科研成果的“展示窗口”,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科技期刊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的方式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智慧,引导学生作者和读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015年,习近平在祝贺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的一封信中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体现了我国独特而优秀的文化资源,医药类期刊将中医药所蕴含的文化属性,有机融入期刊中,清晰地展现出中医药的独特魅力,提振中医文化自信,对学生读者传承中医文化,强基固本,培根铸魂发挥积极作用。世界顶级大刊CNS(Nature、Science、Cell)曾用“太极八卦”等中国元素作为期刊封面,展现中国传统文化风韵[18],《中国中药杂志》受此启发[19],自2015年第1期开始,借助手绘图片的表达形式,秉承中国传统审美和现代简洁实用相结合的原则,突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赋予传统中医药以艺术色彩,全年24期杂志都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封面设计。2020年4月的封面,以“钟馗捉鬼”为原型,加入病毒元素,寓意中医药在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让严肃的科技期刊封面变得轻松、活泼、趣味,以此引导学生作者和读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受众对中医中药事业的热爱。
在信息爆炸时代,新媒体发布快、传播快、互动性强的优势应该运用在思政工作当中。许多药学期刊已经建立起了成熟多样的媒介载体和平台,为广大用户提供知识服务和信息服务的同时,积极创作导向正确、内容生动、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产品,将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做人做事的道理融入其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期刊的价值。《中国中药杂志》的微信公众号定位为中医药科普和大众健康教育[20],选取体现中医药特色的优秀论文,用通俗易懂、轻松活泼的语言重新加以诠释,巧妙利用如散文、诗歌、武侠故事、童话故事、侦探故事、科幻故事、科普文章、新闻报道等多种体裁形式,将学术论文的观点用“接地气”的方式传递给读者。《中国中药杂志》在COVID-19疫情期间推出的“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模仿游戏》”“中医治疗新冠肺炎效果如何?张文宏总结:中医就像武功的一个门派,慢一点,但更持久”等文章,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用轻松易懂的科普方式传播最新的疫情信息。此外《中国中药杂志》针对广大喜爱中医药内容的人群传播靠谱、有趣的中医药知识和文化养生内容[21]。如原创漫画“中药冷知识”系列、“节日节气专辑”等,抓住学生读者的需求,将中药知识通过漫画和风趣幽默的文字形式展现出来,形成有高辨识度的中医药文化特色传播平台,有利于普通大众增强对中医药的了解,弘扬中医药精神,传播中医药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发挥新媒体平台对思政工作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学术侵权、盗用他人成果、抄袭和剽窃、伪造数据和篡改数据、一稿多投、弄虚作假等行为不断发生,其不良态势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科研诚信危机,引起学术出版界的广泛关注。科技期刊发挥其科研育人作用,构建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制定行之有效的学术诚信制度和运行机制,科学合理规范科研成果出版过程,不断强化和完善学生作者和读者的学术道德修养,引导建立对学术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态度。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于2010年11月发起了《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倡议书》,2012年中国科协发起《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关于加强科技期刊科学道德规范营造良好学术氛围的联合声明》,下属千余种期刊联合签名表示支持。2019年9月,中国科协组织编写的《科技期刊出版伦理规范》正式发布,系统总结和归纳了科技论文写作与投稿、同行评议、编辑与出版者的伦理道德规范,为我国科技期刊应对学术不端问题提出可参考、可操作的准则,通过切实规范办刊行为,完善科学研究自律规范、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多家期刊在投稿指南中都对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原则和措施有着明确规定,如完善编审机制,对所有来稿使用学术不端监测系统,同时建立监督举报和惩戒机制。《中国天然药物》针对学术不端行为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帮助广大读者、作者特别是青年科技人员,学习掌握国内外相关政策和学术道德规范要求,引导研究人员正确处理科研和出版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自觉防范、监督和揭发各种学术不端行为,推进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
药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药品的研制与开发、生产与销售、使用与管理都要保证科学、准确、合理、经济、高效[22]。药学伦理学是运用伦理学的原理研究药学实践活动中的道德问题,以及药学科学发展中人们行为准则与规范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药学类期刊承载着传播医药学科发展的媒体作用,刊发的医药论文因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常常会在文章中涉及临床前动物实验和临床人体试验等涉及药学伦理道德的内容。面对医药类学生读者和作者,药学类期刊将“以人为本、赤诚济世、仁爱之心、忘我献身”等药德精神教育放在首位;注重与“药德教育”相融合,教育引导学生作者和读者尊重患者,学会沟通,提升综合素养;教育引导学生作者和读者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3]《中国天然药物》等多本杂志都在投稿须知中要求按照国际性的伦理规范来指导药学人员的实践过程,临床前动物实验中实验动物来源、运输和使用过程,临床实验的审核、知情同意书的签署、研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等伦理委员会都必须进行严格审查。COVID-19疫情期间药学类期刊纷纷刊登文章[24-26],强调临床研究应有序、规范和重视伦理学审查,保证任何患者能平等地获得救治资源、享有医疗服务;维护患者的知情同意权,保证医疗救治的道德正当性;遵循治疗优先原则,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提升新药/疫苗研发效率,使风险最小化。通过这些举措,让作者和读者更加尊重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
当前的研究型教学,仅靠教材无法满足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教师通常会在课堂上引入和讲解相关领域发表的科技论文,也会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科研工作中查阅文献,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掌握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期刊思政应与课程思政紧密融合,成为课程思政的素材库,课程思政中好的案例也可以通过期刊加以推广传播。相关教师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期刊思政应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期刊思政”第二战场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教育类期刊,可开辟思政教育专栏,运用新媒体融合出版,整合相关教育资源,推出直播大讲堂、公益健康科普等多样的活动,丰富课程思政的内涵,为课程思政提供素材。
科技期刊中渗透着伦理价值、道德责任和家国情怀,蕴含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职业情感。在“大思政建设”背景下,办刊人应找准思政切入点,将科技期刊自身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有机结合,挖掘期刊的思想政治资源,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医药专业知识相融合,丰富科技期刊内容,弘扬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科学思维方法、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形成期刊思政体系,并运用新媒体和“互联网+”等网络新阵地,探索科技期刊实施多样化、嵌入式思政教育的路径,为课程思政提供丰富素材,增强作者、读者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归属感,在不断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科技期刊本身也能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