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素侠
(安徽省濉溪县第二中学 235100)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量子信息和相关技术的到来,越来越需要让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随着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的发展,高中物理教学的实施过程要求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的设计.一线物理教师,必须着眼于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并结合物理教学的专业特点,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水平,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
传统高中物理教学以填鸭的方式,将大量抽象和深奥的物理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造成学生对物理学习失去兴趣的同时,将目标过多的关注到如何提高物理的卷面成绩上,而不是将物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学识,起不到现代教育培养个人能力的目的.新课改背景下,一线高中物理教师必须改变这一传统,想方设法让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进而积极参与到物理的学习中.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并通过物理学习兴趣的激发,来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众所周知,兴趣是一切学习行为的源动力.只有在学习中保持兴趣,才能让学习主动寻求新的知识、新的学习方法.而在这一寻找的过程中,通过主动思考和动手实践,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为此,在教学上,一线高中物理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例如,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许多学校很难在物理教学中建立足够的实验来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技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进行虚拟模拟实验,能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对教师的引导性的提问进行设计,在课前通过语言,引起学生的联想和学习兴趣,可以达到活跃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物理学科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各种物理实验的巨大作用.在传统教学中,对于物理实验往往采用书面介绍+教师演示的形式.学生的参与度较低,不能更加的深入的了解物理实验所体现出的原理.有鉴于此,通过实验教学,不仅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桎梏,更是可以在实验的过程中,经由学生亲自动手,在实践中进行思索,进而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此过程中完成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高中一线物理教师借助实验教学的形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在实验过程中,加强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更是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例如,《电阻定律》一节,在教学的时候,一线物理教师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本节的教学而不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在实践中,通过物理实验,让学生亲自验证电阻、导体以及横截面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而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后,再进行相关教学,势必可以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基于物理的学科特点(实验性、实践性等),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赖于物理学科的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可以让物理的学习更加的轻松.在这种良性循环中,彻底改变高中物理的教学模式,实现了高中物理教学的“一箭三雕”:有序有效的课堂教学;稳步提高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中,物理教师的讲解,仅仅是针对当堂课程的知识点进行,而不是围绕知识点,展开联想和讨论,进而实现高中物理知识广度和深度的拓展.这种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时候,只是跟随物理教师的指引,习惯性的记忆,而不是理解物理知识.他们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记忆长长的未理解的公式和定理,或者对大量的物理问题进行计算,而不进行任何思考或试图去理解它们.虽然有些学生认为这种方法很有效,但只在短期内才会有效.这样获得的知识是肤浅的,取决于情况,很快就会被遗忘.学习的目的是完成任务,而不是丰富自我的学识.因此,学生感受不到物理的魅力,也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发挥.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高中物理教师通过开放课堂教学,在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鼓励学生放开思维,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物理知识及其应用,在高中物理课程中,物理教师有必要让学生建立起物理课堂和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物理知识的适用条件,建立他们的物理直觉,将他们的个人经验用于解决问题.一般意义上,可以把这种学习目标作为高中物理“隐性课程”的一部分——即没有列在课程大纲或教科书的目录中的课程.这种“隐性课程”能够帮助物理教师为学生创建开放式教学课堂,进而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也使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升和发展.
综上所述,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一线物理教师从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出发,通过实验教学和开发课堂来培养创新能力.在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帮助学生积极探索物理的奥秘,调动对物理的兴趣,在创新的课堂教学中,改变填鸭式教学的弊端,提升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实现高中物理课堂教与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