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黔主要地域傩文化比较
——以江西南丰和贵州德江为例

2020-02-23 17:17董苗苗
宜春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德江南丰神灵

施 琴, 董苗苗

(东华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江西 南昌 331003)

傩,俗称傩戏,被称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之一,2000多年前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已有关于傩祭的记载,“‘傩戏’是驱疫逐崇的各类‘戏礼’形态的总和”,[1](P3)从形成之日起,便带有鲜明的宗教性和功利性。

学者万建中认为,赣傩是中原乃至全中国傩的源流,[2](P271)中国傩戏研究会长、著名戏剧理论家曲六乙先生说 :“石邮傩的确是我国已知现存最古老的傩品种。”[3]石邮傩即江西南丰傩舞的杰出代表,保留着一套古代完整的宗教跳傩仪式,迄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德江是少数民族聚集地,以土族居多,德江傩主要表现形式是傩堂戏,又称傩坛戏,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和地区色彩,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根据历史记载推测,隋唐时由湘鄂、中原等地传入,同时受到中原文化及巴楚文化影响,因此德江傩与南丰傩虽然同宗同源,但是两地傩戏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均有鲜明的地域差异。

一、傩宗教仪式

叶长海先生说 :“傩的表演,是一种驱鬼逐疫的宗教仪式。”[4](P1)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不同地域的傩祭虽有不同程度地弱化,但依然存留着或多或少的宗教性,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就南丰傩和德江傩而言,主要表现为:开展傩事活动的主要目的相同,都是请神赐福驱邪保平安;所请之神部分相同,如傩公傩婆、开山神、关公、钟馗等神灵;傩事活动开展过程总体相同,包括开坛、开洞、闭坛三个过程。

相比而言,德江傩原始宗教祭祀意味更强,南丰傩娱乐性更强,宗教性趋弱。傩祭时二者呈现出较大不同。

(一)傩祭时所请神灵和功能有所不同

傩祭活动中,南丰傩主要是请傩神,德江傩不仅请傩神,还要请傩班本派系的先师和愿主家的列位先祖。就功能而言,南丰傩神主要是驱灾避祸,德江傩请先师先祖主要是为了保佑冲傩请愿还愿圆满成功,同时充当法事见证人,傩神和所带兵马才是驱邪收灾祸的。

(二)傩祭仪式内容不同

德江傩堂戏是一个以祖先崇拜为中心、以许愿还愿为基本形式且具有宗教性仪式的表演,具体表现为请傩坛师做法事,依次展开的是开坛礼请、发文敬灶、立楼点兵、搭桥、放兵、安营扎寨、开红山、收兵招魂、上熟、造船、打火送神。开坛是傩堂戏的开始,掌坛师向冲坛诸神述说开展法事的起因,用白布“搭桥”引领、迎请他们进入法坛保佑法事成功,焚烧香、纸,跪拜神灵,坛师舞动傩法器,边说唱边跳。开坛接近尾声时,坛师吹响号角,叩拜神灵,将愿主还愿诸事,向神灵一一奏报,祈求神灵恩赐降福,派遣五猖神收魂和制服各种邪物鬼怪;愿主杀牲典祭神灵,回熟酬谢神灵;坛师为愿主家送走瘟神,驱走邪崇;活动结束后,傩神辞别主人,礼送诸神回归、闭坛。闭坛结束,坛师为愿主家安香火,祈求祖先保平安、兴人畜。

南丰石邮傩虽然历史久远,但至今仍沿袭着一整套“起傩”“跳傩”“搜傩”“圆傩”的祭祀礼仪方式,[5]活动从除夕之夜持续至正月十六。

“起傩”即傩事预热,包括开箱、出洞、出案,于除夕夜至正月初一早晨进行。除夕夜傩班人员(一般为八人)在傩神庙聚集,开箱取出圣相(即面具),焚香参拜;初一早晨,全班人重聚傩神庙,穿傩服,跪拜请傩神,掷筶征求傩神同意,祈祷各路神灵保佑村民诸事(包括一年中的收成、生育、求学、钱财等)顺利;最后请傩神出案。

“起傩”之后是“跳傩”,也叫“演傩”,是整个傩事活动的主体,依次在花寝、祠堂以及太尹公家、村内各家以及村外主要是附近的各处寺庙等地跳傩。每次跳傩都有一个简短的仪式:起马、唱祷、下马,虽然简单,却不可或缺。“起马”是指迎请“傩神太子”,“唱祷”即傩神大伯对着跳傩主家家门喝唱傩神彩词;下马往往是结束了一天的跳傩后,请神回归傩神庙。“唱祷”之后傩班人员往往依次表演七个节目,即《开山》《纸钱》《雷公》《傩公傩婆》《判官醉酒》《双伯郎》《关公对刀》,主要反映驱邪逐崇、消灾去秽,赐福送禄、敬畏神灵等内容;最具特色的是《傩公傩婆》,节奏轻松欢快,场面幽默诙谐,与其他节目庄严肃穆的气氛大不一样。

“搜傩”,亦称“收傩”,是傩事活动的核心部分,在傩神庙以及村内各家举行。“搜傩”时,大伯等先在神殿内诵祷词,卜卦求傩神为村民赐福消灾,接下来由三名弟子分别扮演“钟馗”“大鬼”和“小鬼”,其余弟子手拿铁链、高举火把,敲锣打鼓上户“搜”鬼神,并“收”鬼神,驱鬼逐疫。最后,傩班人员拿着火把至村外小河边,祭圣相,卜凶吉,将火把弃于河中,仪式结束。搜傩是一个庄重、威严的仪式,至今不变,与古代傩祭一脉相承。石邮堡村清同治版《吴氏族谱·乡傩记》记载搜傩 :“元宵后一夜,灯烛辉煌,金鼓齐鸣,诗歌互唱,手持铁链,铮然有声,房室堂厅,遍处驱除,以除不详,神威达旦,是夜寂然,鸡犬无声,乡人又名曰‘搜傩’。”[6]

傩祭的最后程序是“圆傩”,意味着这一年的傩事活动即将结束,通常在正月十七举行。傩班人员在村边空地参拜圣相,酬谢各方神灵,送神归位,预测本村当年祸福凶吉,大伯等人将傩事面具等封存箱内,商量来年傩事活动,送“傩神太子”回傩神庙。

二、傩舞蹈与配乐

舞蹈与配乐是傩祭活动中重要的内容。两地傩舞在这两方面的相同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傩舞蹈分为两大类仪式舞蹈和剧目舞蹈。仪式舞蹈是傩祭祀仪式上跳的舞蹈,为了请神通神,跳舞时气氛庄重严肃,动作要求严格;剧目舞蹈是傩戏剧节目中跳的舞蹈,为娱乐性舞蹈,气氛较为活泼轻快,戏曲性较强,主要是娱人娱神;两地傩步伐均由一些固定的步伐组合而成,如罡步、蹦跳步、前进后退步伐等;舞蹈配乐以打击乐为主,乐器有皮鼓和铜锣。两地傩舞蹈和配乐除了在这些大的方面相同外,细节方面差异较大。

(一)傩舞动作有较大区别

两地傩舞蹈中,剧目舞蹈都是娱乐性舞蹈,用以娱人娱神,因此动作没有明确的规范,要求不高,这里尚且不做区别。区别主要体现在祭祀活动中的仪式舞蹈。

德江仪式傩,是在傩堂戏法事仪式中所跳的舞蹈,在傩堂戏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和地位,不同的时间段跳,有不同的文化意义和功能,要求严格,跳傩舞时要做到“三快”“三慢”“八分明”“九不准”四方面的要求。[7](P25)但主要动作大都为自然体态和弯腰行礼,没有过于明显的腰部和胯部动作,各种常用步伐按照一定顺序方式组合完成,常见的步伐有罡步、蹲跳步、后退步、蹭步、碎步等。

南丰仪式傩只有正派的傩班才有,杂傩班一般没有,表演者均为男性,相较于德江傩舞,南丰仪式傩的肢体动作更多更为复杂,跳傩时身体摆动幅度更大,其总体特点是“圆背含胸,重心略往下沉的内敛体态,动作朴实,有向下或向上的顿挫感,手臂有力向外推、弹,带动身体的良劲,步伐灵活多变,旋转跳跃,闪转腾挪。可用八字概括起来:梗、拙、拧、倾、跺、甩、推、抖。”[8]舞步丰富,步伐很多,有禹步、蹦跳步、摇摆步、傩公傩婆步、进退步等,表演者常以膝盖部位的动作与胯部、肩部、头部协同形成的上身动作而共同形成,跳傩时,表演者需压低身体,以跳或蹲的动作上下跳舞。

(二)音乐节拍和配乐乐器不同

舞蹈动作律动与音乐密切相关。德江傩堂戏伴奏乐器为击打类乐器,主要是铜钹锣鼓,由两个人完成,一个专人负责鼓,另一人执掌其他乐器,节拍较简单,一般都是2/4拍。此外,一些傩堂戏班也会使用自制的二胡,有时吹牛角或摇带有铜钱或铜环的刀类法器作为伴奏。德江傩还有傩师演唱,唱词基本上来自本地民歌小调,称为禅腔或坛腔,不同场景演唱内容和风格不同,请神灵时演唱,语气真诚有礼,音量小;驱赶鬼神时演唱,声音粗犷凶悍,音调较高,具有震慑作用。

南丰傩乐较复杂,又有新老之分,老傩伴奏配乐乐器几乎都是锣和鼓,新傩中还有唢呐、丝竹、二胡、笛子等乐器,多以现当代民歌为主,增添了傩乐的多样性,弱化了其宗教性。相比德江傩,南丰傩乐节拍更多,有2/4拍、3/4拍、4/4拍,常常是多种节拍混合配乐,如《开山》、《和合》的配乐就混合了2/4拍、3/4拍、4/4拍。

傩乐节拍和曲调与地方方言有关,“其旋律是建立在地方方言音调的基础上,音乐节奏与语言节奏几乎一致,是一种原始夸张的语言旋律。”[9]傩乐的节奏、节拍、强弱跟随并且配合舞蹈动作形态、幅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两地傩舞动作不同,决定了它们的配乐必然不同。

三、傩服饰

南丰和德江傩服色彩均以红色为主,加以其他颜色补色,如青色。以红色为主色是很讲究的,傩在发展演变过程中融入巫术,巫术认为红色代表吉祥,穿红色具有驱逐邪恶的功能,薛若邻先生指出远故时代的巫“被认为是太阳神的化身,身穿红色的裙子象征太阳,其职能是驱鬼逐疫、消灾纳福”。[4](P1)制作上,两地傩服饰材料选择和制作因地制宜,因时有别,不同时代文化背景下不尽相同,但始终符合人物角色和性格特征。从服饰种类、形式和颜色方面比较,南丰服傩更为丰富,德江傩服比较单一。

南丰一套傩服有多个部分组成,主要由衫、袍、裳、背心、云肩、蟒袍、裤、甲衣等组成,色彩鲜艳,纹饰多样,设计和制作具有强烈的艺术风格,颜色以红色为主,如红花衣裳制、红袍背心制、花衫红裤制等,而且讲究颜色搭配,注重以色扶形,用颜色来体现衣服所代表的傩神文化内涵,比如开山的衣服,色彩艳丽,配色恰到好处,很好地运用了各种颜色的相互对比、补间和映衬,如红对绿。此外,南丰傩服图案纹样十分丰富,衣服上绘制有雷纹、山水纹等几何纹样,龙纹、蟒纹等动物纹样,牡丹等植物纹样,寿字纹、双喜纹等吉祥纹样,各种纹样绘制方式、组合方法不同,代表不同内涵,表现不同的傩神形象。

相比而言,德江傩服饰单调得多,主要由法帽、法衣和法裙三部分组成。法帽,是由多块剪裁为上尖下方的皮方块(有的类似于古代玉圭)相互连接缝制而成,中间三片绘有三清祖师图像,形似道教的法冠五老冠,法衣一般是土布缝制而成,通常为红色带花的布料,缝制时以青色的布料镶缝衣边,并在衣服的胸前部位和背后绘上八卦和太极图案,法裙也以土布缝制,不过布料选色不同,法裙是用红色布料缝裙摆,用白色布制作腰带。

四、傩面具

傩面具是傩戏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神灵的载体,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和民俗意义。南丰、德江两地的傩面具在雕刻选材方面大体规则相同:第一,材质大致相同。所用木材质地较硬而细腻,如杨树、柳树、樟树等;第二,雕刻原则大致相同。大小比例符合神灵特征和表演者的佩戴要求;第三,涂色规则大致相同。常常根据面具的不同,按照一定的程序上色,色彩代表着一定的文化意蕴。但是两地傩面具在造型、上色方法、制作和选材等方面还是呈现出较大差异。

(一)面具造型不同

“德江傩堂戏面具,按照傩面具所代表的人物及文化内涵和它的艺术特征,可以将傩堂戏面具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以神话传说为原型、以历史演绎为原型、以农村生活为原型。”[10]神话传说类面具分为“凶面”和“善面”,“凶面”造型凶猛威武,粗犷狰狞,如开山猛将;“善面”造型和善,面容安详稳重,如唐氏仙婆等;历史人物演绎类面具如关圣帝君(即关羽)等,这类面具大都为正义、善良的化身。农村生活造型类面具反映了傩戏与农村劳作生活的密切关系,旨在表现人们憨厚、质朴的性格特征,如甘生,这类面具脸部特征和大小比较接近正常人的脸部形象,原型大都是佛、道和民间传说引入的神。

南丰傩面具按神的属性来分,大致分为正神类、凶神类和世俗人物类三大类。正神类如傩公傩婆,他们是正直、善良、温和的化身,造型表现为慈眉善目、宽脸长耳,造型真实、结构准确,雕琢简洁、圆润、朴素,富有生命力;凶神类如开山、钟馗等,都是一些勇武、凶悍、威严的神祗,造型粗犷奔放、色彩简练,鬼气十足,往往头上长角、嘴吐獠牙、竖眉暴珠,怪诞狰狞,气势咄咄逼人;世俗人物类更加接近生活真实,少有神气或鬼气,按性格分为正面人物和丑角,正面人物如唐僧、关公等,五官端正、眉清目秀,个性淳朴忠厚,丑角如猪八戒等,翘嘴皱鼻,细眉小眼,幽默滑稽,造型浑圆,轮廓分明,线条感强。

(二)面具上色方法不同

色彩,是傩面具除造型外最具感染力的部分。德江傩面具上色根据面具形象分为重彩和淡彩。重彩是用红、蓝、黄、黑等各色油漆勾画涂抹面具,一般不超过三种纯色,突出色彩的层次感,彰显其厚重古朴、单纯凝重的神性,面具上的每种颜色代表不同意义,红脸多代表忠勇刚直,粉色多代表英俊年少,青脸多代表凶恶骁勇;淡彩则是先在面具上涂一层赭石或土黄作为底色,只在眼睛眉毛等部位用黑色勾勒,在帽子上绘各种图案。

南丰傩面具根据人物形象上色,多运用色彩对比。“红、黄、赭(红褐色)、黑、绿、蓝、白和贴金是南丰傩面具的常用色彩,其中红、黑、赭、金是最为重要的色彩。”[11](P15)金色彰显神圣、尊贵,如开山面具运用了大量的金色;红色代表火焰,最常见的是关公的红脸;红色、金色都是积极的色彩,因此,开山的火焰眉,有的描金色,有的描红色;黑色给人一种庄严肃穆氛围,捎带一点压抑,南丰石邮傩面“开山”即为黑色,恰好体现了这个人物形象和功能;赭色,代表红色与黑色,包含了红色与黑色的含义,是南丰傩面具最常用的色彩。

(三)傩面具制作不同,材质选择有差异

德江傩面具的大小一般符合成人脸庞的佩戴,“面具总体结构比例为:一般长为22-30厘米,宽为12-18厘米,眼部和口部有小孔,以便朝外视物、说话和唱歌。”?一般用白杨木、柳木等制作。

南丰傩面具制作主要用艺人的手作为丈量工具,遵循“一面三巴掌”的方法,先脸后盔,用“三停五眼”的肖像法确定五官位置,根据角色性格进行精雕细刻,主要突出面部各部分结构特点和五官形态特征,如火眉、暴目、蒜头鼻等,面具大小一般为30厘米左右,面具雕刻好后,根据人物不同装饰短须或长须。早期常用桃木,民间认为桃木能镇宅辟邪、驱邪纳福,但易变形,后来常用樟木、白杨木、梓木制作,这几种木材不仅质地较硬,容易雕刻,而且不会轻易开裂,利于保存。

作为同宗同源的两地傩戏,至今在傩祭活动中仍保留着一定的相似性,如傩祭的宗教性、傩祭过程等。同时,由于两地相距甚远,一个在祖国的西南,一个在中南,两地的风俗、文化、经济状况差别较大,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当地风俗文化不可避免地渗透进傩祭活动中,并逐渐呈现各自鲜明的特色,二者的差异看似傩祭活动的不同,实质上是两地文化差异的一种表现。

猜你喜欢
德江南丰神灵
A novel flexible plasma array for large-area uniform treatment of an irregular surface
来了南丰不思归
省音协赴鄱阳、南丰参加文艺志愿服务活动
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南丰镇中心小学
“神灵沟通”的秘语——科尔沁蒙古博神歌艺术
德江黑木耳
缺钱的“警察”男友
周旋在三个女人之间的“警察”
神灵也是要喝酒的
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