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红楼梦·香菱学诗》有感

2020-02-23 17:06闫广林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学诗香菱读诗

◎闫广林

随着语文在高考录取中的地位日渐凸显,很多老师和学生都意识到语文学习,尤其作文的重要性,但人们对于如何提升作文成绩,尽管有心的老师和学生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却始终没有踏出一条大家都认可的成功路径。笔者重读《红楼梦》第48 回“香菱学诗”后,对于如何提升学生作文成绩,颇有感触。若我们的学生也像香菱一般勤学苦练,老师也像黛玉一样诲人不倦,结果我们的学生必定也会如香菱一样写出“新巧有意趣”的美文来吧!

若要写出美文首先要这学生苦心向学,正如宝钗对宝玉所说“你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想那香菱虽也生于那书香之甄家,可五岁就被人拐走,到十二三岁被薛蟠抢来做妾,可谓一薄命女子。后来苦心学诗,终有所成,破例被贾府众小姐诚邀加入诗社,可以如俗语所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了。

香菱学诗之所以成功首先缘于她对诗歌有浓厚的兴趣,当她看到宝钗、黛玉等小姐写诗作赋,甚是高雅有趣,于是立志成为她们那样优雅的人,享受那做诗的快乐。这种兴趣是支撑香菱在困难面前永不放弃的不竭动力。其次是勤奋好学,不怕失败,虚心求教,不怕嘲笑,敢于献丑,以至于全身心的投入到读诗、写诗中去。香菱初次写诗时,边学边写,“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当黛玉评她初稿“措辞不雅”时,她更是“皱一回眉,有自己含笑一回”“昨夜嘟嘟囔囔,直脑到五更才睡下”,如痴若狂。当黛玉评她第二稿“过于穿凿,还得另做”后,她“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香菱学诗经历了“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寂寞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痴学苦练阶段,最后才上升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阶段的。第三,香菱学诗成功,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主动求教,虚心好学,转益多师,属于“我要学”的主动,而非“要我学”的强迫。当薛璠要避难经商长久外出,香菱听完宝钗让她去园中做伴儿的打算时,就把久藏于心的愿望讲出来,“你趁这功夫,教我作诗罢”。在没有得到宝钗的明确应允后,又去央求黛玉,“我这一进来也得了空儿好歹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她读完黛玉安排的王右丞的五律后,她又主动的要求换成杜律,而且她读诗过程积极、主动、认真,“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当林黛玉问她读的收获时,她主动把读诗的感受详细地说给黛玉听,被宝玉赞为“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接着,香菱又“逼着黛玉换出杜律来”,可见香菱读诗之用心、积极、主动。有了一定的诗歌积淀后,香菱又“央黛玉探春二人‘出个题目让我去诌,诌了来,替我改正’”。写完后,先与宝钗看,遭宝钗否定后,又找到黛玉,经黛玉指点后,又去重写。重写后“兴兴头头的又往黛玉那边去了”,被黛玉批为“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做”后,又被“他姊妹们说笑”,她没有灰心,就“自己走到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简直成了诗魔了。香菱苦心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梳洗完忙录下来,马上去找黛玉”,可见香菱学诗,自始至终积极主动,愈挫愈勇,不惧嘲讽,专心致志,积极思考,虚心讨教,最终才学有所成。

香菱学诗成功,除了她苦心好学之外,也离不了老师黛玉的“诲人不倦”,正如黛玉所说“圣人说,‘诲人不倦’,他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之道”。

黛玉的诲人之倦首先体现在积极鼓励,提振学生学习信心上。黛玉深知香菱非有写诗之基础,要写好诗歌“自然算难为他了”。教这样的学生,首先要让她敢写,所以当香菱向她拜师学诗时,黛玉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以打消香菱对写诗的畏惧心理,增强她的自信心。当香菱说了自己对作诗的感受“词句新奇为上”时,尽管不甚正确,但黛玉还是及时鼓励说:“正是这个道理。”夸香菱“你又是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香菱读王右丞诗集后谈读诗体会时,又鼓励说“这话有了些意思”。香菱写完处女作后,黛玉说“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做”,好一个“放开胆子去做”!香菱之所以在黛玉面前畅所欲言,毫无顾虑,越写越有兴趣,与老师黛玉及时的鼓励是分不开的。

其次黛玉教学严格要求,切中肯綮,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当香菱说喜欢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的诗句时,为防止香菱初学诗而误入追求词句新奇的歧途,马上给予纠正说:“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这纠正何其及时而坚决啊!当然,这不是说,黛玉不喜欢陆游的所有诗歌,只是感觉这两句意蕴不丰富罢了。在黛玉和香菱交流王维的诗时,连用五个“黛玉笑道”,六个“香菱笑道”,足见黛玉教学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师生交流气氛之融洽。正因有黛玉“笑”教,才有香菱“乐”问。评价香菱写诗时,黛玉话语不多,分别以“措辞不雅”,“过于穿凿”指出两首诗的主要缺点,令其重做,而非批得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把学生的作文批得体无完肤,让香菱无地自容,从而失去做诗的兴趣。

第三遵循读写规律,深谙教学三昧。黛玉教没有写诗基础的香菱学诗,之所以效果奇佳,关键是遵循了写作教学的规律。首先是先读后写。黛玉让香菱写诗之前,先让她博览群诗。正如前人所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是弓,写作是箭;没有阅读这把弓,就无法射出写作这把箭。让香菱先读王维、杜甫和李白的诗“作了底子”,然后再读陶渊明,应玚、谢、阮、庚、鮑等人的诗,“不用一年的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安排香菱先读《王摩诘全集》(五言律诗)一百首,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律,次再读李青莲的绝句一二百首,最后读陶潜等人的诗。读完这五六百首优秀诗歌做底子,真的“不会做诗也会吟”了。其次,学习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黛玉敎香菱读诗由五律到七律再到七绝的选择可以说就是由易到难。严羽在《沧浪诗话·诗法》中说:“律诗难于古诗,绝句难于八句;七言律诗难于五言律诗,五言绝句难于七言绝句。”黛玉不止作品体裁选择由易到难,诗家选择也贴合上面的顺序。再次,写作指导重立意轻形式。正如王安石所言:“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作品的形式是为立意服务的。当香菱有重“词句新奇”的想法时,黛玉马上纠正说:“词句究竟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黛玉所以不让香菱学陆游的诗,也是因为她认为那两句诗立意太浅了吧!香菱三易其稿后得诗八句,果然被众人夸赞“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见深得黛玉老师真传。黛玉强调写诗重立意与我们今天要求学生写作把作文立意放在第一位,真乃古今一也。

第四,教学理念先进,摒弃“填鸭式”教学模式,先学后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精讲点拨,师生合作,强化写作实践。黛玉敎香菱学诗,并没有如我们老师一般给她讲诗歌的发展、诗歌的体裁、写诗平仄、对仗、押韵、意象、景情关系等专业知识,洋洋洒洒几大节,而是精讲点拨,惜墨如金,仅用了“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虚的对虚的,实的对实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几句,就把律诗的要义交代清楚了,真可谓要言不烦,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布置香菱读诗,也并未如我们现在的老师一样,把几位诗人的经历、作品内容、风格特点大讲一通,而是让香菱根据自己的理解广泛地读个四五百首,然后和她交流,“正要交流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黛玉提问也颇为艺术,不是如我们老师一样,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设计问题,往往让学生措手不及,无话可答,而是尊重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心得谈理解,所以香菱才滔滔不绝。黛玉教香菱学诗特别注重写作实践,坚信好诗是写出来的,而非讲出来的,所以一个题目让香菱写了三遍,改一次一个进步,终于获得人们的称赞。连宝玉也赞成黛玉精讲多练之法,听了香菱谈诗后也说:“你已得了,不用再讲,越发倒学杂了。你就做起来,必是好的。”黛玉这种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教育观英雄所见略同。叶老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了“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教师所务唯在启发导引,俾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也就是后来的“教是为了不教”的著名观点。可见,教育是只要学生学起来,而非只要老师教起来。

读罢《红楼梦》中“香菱学诗”这段凝聚了与其说黛玉,毋宁说曹雪芹教育思想的绝妙佳作,被二百多年前古人的教育智慧所深深折服。我们今天的许多教育改革举措都仿佛穿越到几百年前,返璞归真,从前人那里摭拾智慧。今天的教育在某些方面一味追求“立竿见影”,快出成绩,确实走上了急功近利的歧途,反而事倍功半。若我们在写作教学中也能放手让学生多自由读书,少用阅读任务来捆绑束缚学生思维,不以老师阅读经验来检测学生阅读效果,抹杀学生阅读兴趣,那学生也会用自己的大脑思考作品,收获自己独到的阅读体会,读出自己的“哈姆雷特”。写作教学中,除引导学生专心向学之外,若能少用八股作文模式束缚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自由地多写,精讲点拨,学生应能悟出做文章的三昧,写出立意独到形式新颖的文章吧!

猜你喜欢
学诗香菱读诗
动车上的端午读诗会
香菱的故乡情结与生命救赎
学诗偶感
学诗
保准有人追
香菱:一个被拐卖孤女的自救之道
保准有人追
人生若只如初见,不如读诗笑三遍
文史大家浅谈学诗——《学诗浅说》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