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发展的底层逻辑、理论本质和中国特色

2020-02-23 16:52巧,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生产力发展

张 巧, 刘 盼

(1.西南科技大学, 四川 绵阳 621900; 2.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四川 绵阳 621900)

共享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直接体现,也是党和国家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共享发展在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内涵,具体表现为当时社会发展矛盾导致实践路径不同,但是其底层逻辑和理论本质却始终如一。因此,解读清楚其底层逻辑和理论本质,对于我们更精准的把握共享发展内涵的中国特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梦的实现中更好地推进共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共享发展的底层逻辑

(一)以人为本的底层逻辑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文件中提及共享发展概念,其内容包括:“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1]从概念中可以看出,共享的主体和中心是人民,追求目标是共同富裕。因此,共享发展的底层逻辑其实是以人民为中心,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以人为本的逻辑归属

从历史时期来看,由于国家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发展侧重有所不同,在经济发展领域的表现也各不相同。在建国初期,国家物资匮乏,制定了以物质发展为主的发展策略,促进了经济的恢复稳定;在改革开放时期,国家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积极引进外资,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的基本矛盾已经转变,结构优化调整变得尤为突出和重要,形成了“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这三种状态的转变,可以深刻地说明不同时期,不同发展模式,共享的资源和重点也有所不同,但最终的归属都是服务于人民,以人为本。

二、共享发展的理论本质

(一)“公平正义”的马克思主义共享发展概说

我们可以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相关论述中发现丰富的共享思想,其中最核心的内涵是要通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综其主要观点体现于两个层面,首先,要实现共享共富的基本条件和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取得重大突破和巨大发展,重点强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给工人带来相应的机会共享、权利共享与财富共享。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应当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2]293其次,实现社会公平,让全体人民过上平等富裕美好生活是实现共享发展的最终目的和价值追求。正如恩格斯在《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导言中写到:“在人人都必须劳动的条件下,人人也都将同等地、愈益丰富地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2]326

(二)“共同富裕”的共享发展目标追求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37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内涵是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和实现社会主义公平,其实现途径主要是通过大力践行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同时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在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更多强调的是提高生产效率,并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指针,要求摆脱贫困,建设更为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鉴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和东西部发展不平衡,邓小平提出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和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其实质是体现了“带动共享”和“不同步共享”发展思路。改革开放的历史成就证明,我们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具有内生动力和后发优势,加上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优越性,我们在分配体系中更加注重公平,坚持效率和公平同步提高。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发展实质

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共享发展的实质,是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认识,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和完善,也是党的执政理念和宗旨的崭新表达。习近平指出,要实现共享发展,需从两个层面着手,一是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举全民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把“蛋糕”做大。二是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要扩大中等收入阶层,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4]这里实际上讲了两个问题:一是调动人民促进生产力发展,二是促进分配公平进而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因此,在推进共享发展的时候一定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配制度的完善。

从上面论述可以看出,公平正义是共享发展的内在要求,内涵包括生产力的发展和以人为本的思想,而且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开始就以此为导向,历史悠久。追求共同富裕是公平正义的生产力发展的具体表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则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体现。

三、共享发展的中国特色

(一)共享发展的三大特征

一是共享发展的阶段性。我国正处在并或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的国情决定了目前只能实现局部地区的共享发展。广大地区还处于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只能做到发展。推进共享发展多为政府给地区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优越性发挥作用,比如公民权利的共享、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带来的财富共享和机会共享。不可否认我们在推进共享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且未来大有可为,必须充满信心。正如毛泽东在《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写到:“不但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没有疑义,而且这些红色区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5]共享发展的实现亦是如此。

二是共享发展的长期性。国土面积大、人口数量多的国家,要想实现共享发展,要比国土面积小、人口数量少的国家更加困难。我们要立足国情,把眼光放长远,切不可目标过高,要求过急,脱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在布局共享发展事业的时候,要明白我们的共享发展是社会主义性质,是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共享发展。不能只讲共享发展不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就包括了共享发展,也不能只讲共享发展不讲我国的国情,脱离实际的共享发展是注定不能长久的。目前,我国生产力水平尚不能达到全民共享、全面共享这种共产主义式共享。要想实现全范围、高质量的共享发展,还需要走很长一段路。要解决共享发展的主要问题:优先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为共享发展提供基础物质保障;兼顾效率与公平,实现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为共享发展提供人才队伍。在此基础上,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共享发展的实现。

三是共享发展的目的性。邓小平曾指出:“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3]213这给共享发展的政策制定和实施明确了目标和方向。首先,要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增进人民大团结,缩小贫富差距、东西部差距,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其次,为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基础上推进共享发展。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和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也印证了只有坚持我国特有的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坚持党的领导,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最后,要极大解放现有的社会生产力。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共享发展的实质就是促进了生产关系的优化调整,进而解放和促进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发展经验告诉我们一定要适时调整优化生产关系,而共享发展就是新时代一种可持续性、人民性的新型生产关系表现。

综上所述,阶段性和长期性是由我国生产力和国情决定的,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实事求是,不可急、不可快。而共享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在目的性上,即明确了人民是共享发展的主体、动力和最终的受益者。

(二)推进共享发展的建议

首先,做到产业互助共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互联网和计算机应用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引发了第三次科技革命。一直以来我国在发展信息技术产业时,坚持做到信息共享、市场共享、资源共享、军民共享,贯彻落实自主创新 、开放兼容 、融合集成 、军民互动 、市场导向、跨越发展的方针,[6]立志实现信息技术产业的三个巨大作用,即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和产业升级的“助推器”作用。应继续坚持 “互动共享”,做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同时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良性循环互动发展。应坚持优化“互联网+”的发展环境,为共享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支撑,做到零售业和服务业转型升级,向工业制造业深化和扩展,并在东、中、西部全面推进,实现共享经济转型同步发展。

其次,注重市场和政府联动。市场注重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而政府更注重社会分配是否公平,将两者相结合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多地照顾人民的利益,避免社会经济发展偏离社会主义发展理念和道路。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引导共享事业发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牵引作用,推进我国经济的多层次协同联动发展,使共享事业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共享发展的新要求。另一方面,基础公共设施是人民享受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福利的直接体现。要发挥政府在基础公共设施上的建设作用,坚持统筹城乡公共设施配套服务,建立一个配套更完善、分配更均衡的公共基础设施保障体系。换言之,政府可以为市场拓展提供政策支持,同时促进在市场环境下共享事业发展,而市场可以为共享发展提供经济支持、技术支持,实现两者良性影响。

再次,努力发展教育事业,壮大社会主义建设队伍,充实社会主义队伍的实力,培养出一批为社会主义事业无私奉献,既能做好身边小事,又能为全国人民谋福利的社会主义优秀人才,才能将共享发展扩展到全国范围。

最后,实现共享发展需要两个前提:一是稳定的国际环境,二是国内团结一致的政治局面。只有这两个前提同时满足,我们才能一心一意搞发展,专心致志搞建设,为实现全面共享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必须在对外开放中坚持共享发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世界的联系,促进资源共享和责任共担。同时,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应主动承担我国在世界上的大国责任,加强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文关怀,加强经济援助和人道主义救助,实现世界范围内的共享发展。

必须在对内改革中坚持共享发展,促进分配公平,劳动付出与收入回报对等,加强社会公益事业和福利制度的建设,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整体结构的优化和生产关系的平等化。在推进共享发展中,应坚持渐进性和人民性,明白共享发展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忽略人民的利益。

四、结语

从国家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来看,推进共享发展的关键是政策制定上需要突破,要做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底层逻辑和落实人民优先,效率、公平协调发展的原则。同时,要着力思考怎样才能实现国内、国际共享经济发展的双循环,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我们需要明白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共享发展不是平均主义,更不是拿来主义,共享发展需要基础物质支撑,需要一个漫长的生产力积累和共享发展模式的制度架构。

猜你喜欢
生产力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关键措施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