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人性·人的存在
——以《我与地坛》为例谈高中语文的情感教育

2020-02-23 15:31
语文天地 2020年10期
关键词:我与地坛史铁生母爱

语文是一门感性的学科,它不仅拥有大量的文化与知识,更有无穷的思想和情感。在现代教育体系之中,对于情感教育的重视程度愈来愈高,身为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触动,能够对生活、文学、人生、人性有所感悟,达到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下面笔者以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为例,谈一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一、解读人情,品味由表及里的情感

在大部分的文章中,写作对象非人即景,可无论是人也好,景也罢,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的情感,这是文字的固有属性,在表达内容、记录事件、描述景致的同时,必然会带有创作者的主观情感。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按层次逐步递进地寻求作者的情感,从而在其中获得相应的感悟,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读书先看人,所以,第一步应该从了解作者开始,通过分析作者的人生经历、写作意图、创作背景、其它作品等内容来获悉他的思想走向,认识到该文章的思想价值和情感意义,从其表象展现出来的情绪,探析内在深层次的情感,从而达到情感认知上的深化和升华,让学生体会人生的变化和成长。

《我与地坛》是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作品,在学习这一课时,笔者以史铁生的故事为出发点,让学生体会作家的情感基础,从而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首先介绍作者的生平,史铁生1951年出生,从1972年开始,他就只能依靠轮椅生活,但是命运并没有眷顾他这样一个经历过巨大苦难的人,反而以更大的苦难对待他。1981年,他患上肾病,只能回家疗养,但也恰恰是因为这个病魔,让他拿起了笔杆子,成为了一名杰出的作家。直到2010年,因突发脑溢血,史铁生与世长辞,他没有举办遗体告别仪式,反而将身体器官和遗体做了捐献。至此,一位伟大的作家在历经磨难之后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数十部优秀的作品。

从史铁生的人生经历来看,他历经磨难,在青春洋溢、热情挥洒的时节里,却遭受双腿瘫痪的打击,五彩缤纷的梦想一瞬间破碎,就连天空也变得灰暗起来,也就是在那段时间里,他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但是在不断的沉静中,他渐渐掀开了自己面前的帘幕,从此走上了写作的道路。

通过上述的研究和思考,学生首先体会到了作者的艰辛与痛苦,随后则能想象到他的勤奋与睿智,他笔下的文字是用人生中的磨难和坎坷浇筑的,是心血的灌注,是生命的印章,所以当学生再次阅读《我与地坛》一文时,心中的情感和理解就会变化,从初识的懵懂,以为只是叙述简单的母爱,到此时的热泪纵横,体会到作者心中那份难以述说清楚的对母亲的爱。

二、品读人性,体会生死之间的情感

读一个人,看的是人生,品的是人情;读一本书,看的是故事,品的是现实。现实往往是冷漠的,人心却是温暖的,这相互之间的映衬,就展现出人性的复杂与脆弱。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情感层面,而是要向深层挖掘,让学生从文章与现实的对比之中,体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发展,体会人性在现实面前的真实存在和表现。

在《我与地坛》中,多处细节都透露出母爱的意蕴。史铁生瘫痪之时年仅21岁,那是最美好的年华,这对于史铁生是一个打击,对其母亲而言,更是一场灾难。但是史铁生的母亲是伟大的,是坚强的,是坚韧的,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一内容,笔者特意安排学生进行阅读整理,找到作者与母亲之间的细节,从而展开分析。在作者摇车出院的时候,一回头看到了母亲不变的姿势;作者发现母亲在树丛中没找到自己时步履下的茫然和急迫;这些细节释放着对母爱的赞美,飘荡着对母亲的感恩,当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时,心中对母亲的爱又增添了几分。

除了母亲之外,史铁生还详细写了自己与地坛之间的故事,地坛是母亲与他之间建立起情感的桥梁,让他懂得了母亲对自己的无限的爱;也是地坛,让他的精神重获新生,这是作者内心徘徊于“生死之间”的情感变化。就像他眼中的地坛,看似破败残旧,时间和岁月剥夺了它的宏伟壮观,却给予了它顽强的生命力,那窸窸窣窣的声音,是蜂儿和蚂蚁在歌唱,是草木竞相在生长,这些大自然的生命带给了作者无限的生机和向往,也为学生带来了新的理解和情感。笔者要求学生想象作者笔下描写的画面,甚至还让学生将自己想象的一幕画出来,当学生看着笔下生机勃勃的画面,所体会到的已经不仅仅是母爱,而是生与死之间的情感,是复杂人性在特定环境下的表现。史铁生在地坛的环境中,一颗死去的心获得了新生,而他的人性也在那一天,开始散发出无比耀眼的光芒。

在这一部分的品读过程中,学生的体会是深刻的、是渐变的、是逐渐升华的,他们认识到母爱是人间大爱,是人情中最珍贵的一种情感;而从作者内心的生死变化看,学生认知到生命的意义和人性的光辉,懂得史铁生为何在死后愿意捐赠遗体和器官,这是他生命价值的升华和延长。

三、重塑人生,感受以点及面的情感

读书要完整,看过全文才能总结,领会每一个细节在整体中发挥的作用;而看人要详尽,一生的发展和变化,皆有其现实意义。因而在高中语文的情感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注重教学的完整度,当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看过文章之后,还应该组织他们完成最后的总结和讨论,分析其中的情感变化,体会完整的情感流程,从而收获珍贵的情感经验,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情感支撑。

看《我与地坛》的全文,就是在品史铁生的一生,他从一个狂妄而极度悲观的少年,历经多次灾难之后,化为一个参悟了生命真谛的智者。他的转变是现实人生的写实,是人性成长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笔无限的宝藏,其中潜藏的财富能够让他们受用一生。笔者为了让学生直观地品析史铁生的一生,要求他们从文章中寻找作者在每一次改变时,他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给出了很多答案,虽然大同小异,但不够精简,笔者将其改变的核心定位于思考的对象,在早期,史铁生的关注点在于自己,所以会变得暴躁、悲观,甚至想到死亡;而后他思考的对象变成了母亲,所以会读懂母爱,感受到母亲的付出;最后,他将自己的关注点放在了生命之中,所以他才会看透生死,在病痛折磨的几十年间,生活的希望依然坚挺。

在最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发生了由点及面的变化,情感教育也得到了无限的升华,为学生创造了新的思想境界和人生空间,他们所领会的人情道理已经不再是史铁生,不是地坛、不是母爱、不是自己,而是人与生命,通过史铁生的人生旅程,学生认识到世间所有的人有着共性的变化,都将遭受或大或小的困难和灾难,但是人生的走向取决于每个人内心的方向,取决于他对于生命终极意义的追求和期望。

猜你喜欢
我与地坛史铁生母爱
母爱大于天
去找史铁生
关于史铁生
白色的鸟 蓝色的湖——写给史铁生的信
母爱
母爱的另一面
《我与地坛》中的“超越”
《我与地坛》与人生的境遇
跨文化视角下的《我与地坛》之重读
特殊的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