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瑶
近年来,网络直播成为媒介发展领域的一颗新星,其规模和数量都呈现出几何倍数的增长态势。网络直播带货的火热使网络直播这一模式不断重塑着媒介生态格局,传统媒体也寻求采用网络直播的形式进行新闻报道。网络直播是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支撑,以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为依托,基于直播类平台,传播实时动态的视听内容,实现传受双方之间实时、同步、互动的一种新型传播形态。网络直播解决了传统电视直播中受众被动接受信息、传授双方互动难度大、反馈间隔时间太长等问题,具有实时性、社交性、移动性、内容丰富性四大特点。
新闻直播报道由来已久,传统电视直播和网络直播对社会互动关系的构建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路径。传统的电视直播形式以仪式性直播和事件性直播为主体,呈现出大型化、专门化、格式化的特点,多为线性传播结构下的浅层内容文本,电视直播在直击新闻、凝聚民心、形塑主流价值观等方面关照着宏观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并维系着传统媒体时代“点—面”的大众传播形态;网络直播充当了当前社会日常生活经验的构建者和人际传播的全新内容生成平台,由个人表演维系的人际情感流动重构了人们的关系场景,“点—点”的人际传播生成了多重微观社会互动场域。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两种“直播”形式呈现出合流的态势。一方面,在仪式直播、事件性直播等电视直播中,网络直播的身影日益增多,具有个性视角和人际传播优势的网络直播在重大热点事件参与中扮演着重要的传播角色;另一方面,中央电视台等主流电视媒体试图切入更具开放性、主动化的网络直播,纷纷打造网络直播平台并强化相关战略部署,或进驻其他平台进行规模化传播。
网络直播正逐渐成为主流的新闻报道形式,具有实时性、互动性和通俗化的特点,能够给受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在新闻报道中运用网络直播,提高了报道的时效性,丰富了报道内容,拉近了观众与事实真相、新闻人物的距离,满足了新媒体时代受众对信息的个性化需求。
网络直播以UGC或PGC+UGC模式令网民成为直播内容生产者和传播者。这是一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传播任何事情。传统媒体的特权是基于媒体资源的稀缺,直播平台和工具出现后,人人都能使用社会化工具一定程度上清除了公众表达的障碍,新闻资讯可以不借助传统设备闯入公众视野。任何个人和组织都能拿起手机进行直播,实现真正的“在场”①。
随着5G网络的发展,新闻现场实时网络直播成为可能,无需经过传统媒体复杂的剪辑加工,观众便可体验到临场感与沉浸感。保罗·莱文森的媒介补偿理论指出,新的媒介会补偿旧媒介的缺陷②。网络直播可弥补传统媒体播出新闻的滞后性,一定程度上克服由于媒介过度把关造成的新闻客观性缺乏问题。网络直播可运用在重大新闻事件和突发性新闻报道中,这类新闻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又有很高的关注度。网络直播可以实现随时共享,不仅可以保证时效性,还能运用平民化的视角让远离现场的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到事件的发展过程。央视利用直播及时展现成都美国领事馆关闭的现场,全景式反映环境变化,彰显新媒体特色,提供更多的视角和信息。网络直播以进程式、全景化的方式还原新闻现场,为用户带来更强烈的真实感,有利于提升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构筑良好的品牌形象。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2月,中国互联网用户已达10.8亿③。网络直播的运用打破了传统报道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传播渠道融合,有效拓展了信息覆盖面。网络直播将电视与网络两大媒介合并,以互联网为基本传播渠道带来数量巨大的潜在观众,利用流动性让观众随时随地地进入事件中观测事件发展的进程。央视利用机位布局上的专业性有效展现了电视镜头的表达优势,天问一号的发射也首次将火箭飞行轨迹以实景方式回传至直播间。网络直播也可以帮助传统媒体开拓新闻报道的内容方向,通过直播与不同的垂直细分领域结合,如“直播+财经、直播+体育”等,为用户提供独特的内容价值,从而吸附用户、拓宽盈利渠道,扩大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施拉姆曾提出一个选择或然率公式,该公式指出,媒介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④。传统媒体在新时代仍具有强大公信力,但其严肃的报道方式及专业的话语表达增大了受众解读信息的成本。网络直播符合当前观众观看视频以获取信息的习惯,画面表达直观生动,有利于吸引观众参与直播进行讨论解读。“天问一号”发射的直播中,观众能够通过视频代替专业化文本了解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促使更多的国民走进科学,提升科学素养,为科技传播提供新的动能。
网络直播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播出惯性和时空限制,观看媒介内容更多体现了用户的个性与意志,强调实时传播带来的连接与仪式感。目前的网络直播在一定意义上去除了媒体(导演、摄像等)的视角,观者通过直播者的视角进入现场,直播者的体验传递给观者。移动互联网及直播技术为媒体用户“进入”重大新闻事件现场提供了可能,更广泛的“在场感”得以形成⑤。在场感的追逐不仅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还通过参与特定事件,彰显个体的存在感与价值,便于个体积极利用媒体建立社会网络、获取社会资本。传统媒体内容的权威性和专业化、组织化报道形式也能得到充分体现。网络直播运用其自身特性,可以帮助传统媒体创新新闻报道方式,满足用户的跨屏互动需求。比如,主播可以通过弹幕、留言等方式,与观众即时建立互动关系,使媒体及时全面地获取用户反馈,深入了解用户需求,合理调整内容安排,调动用户积极性,提升用户黏性。
詹姆斯·凯瑞提出的“传播仪式观”将传播看作文化的传播,认为传播如同参加一场典礼,通过仪式给参与者带来精神满足从而实现维系社会整体的目的⑥。在网络直播中,寻求认同心理是一种构建主体性的重要方式。在传播仪式观下,传播是一个制造、保持、修补和转换现实的象征性过程。通过传播,一定群体的人们共享民族、阶级、性别身份、信仰等。通过仪式将“我们”与“他们”区别开,形成共同的精神世界,并通过大众媒介凝聚归属感上升到“民族共同体”。“天问一号”发射的直播唤起了人们对国家航空事业发展的崇敬心理,成都美领事馆关闭的直播则唤起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传递了华夏价值观,成为了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
网络直播的内容面向社会大众,传播者发布内容后将无法再控制内容流向,也无法具体控制网友对内容的再创作。传媒对内容再生、演变的控制力不断减弱。在观众的讨论与互动中,直播内容也会逐渐背离原有的内涵,观众倾向于进行情绪化、娱乐化的解读。
网络直播的实时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往往会产生议题的偏离与泛娱乐化现象,内容流向的失焦使评论区的讨论趋于失控。在成都美国领事馆关闭的直播中,观众的讨论两级分化,不断宣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的同时,涉及到两国邦交的严肃话题则娱乐化表达,调侃川普和美国的言论不绝于耳,缺乏冷静理性的互动。
英尼斯的媒介偏倚论强调,偏倚时间的媒介能够克服时间障碍,内容更易保存长久,承载的精神内涵也能代代相传,而偏倚空间的媒介则可克服空间障碍,但其内容却易流失⑦。在偏倚空间的互联网中,时间障碍不复存在,任何内容都可以得到即时传播。信息的海量与快速迭代让个人很难持续关注某一热点,网络直播的内容会被迅速遗忘。“天问一号”发射直播中所凝聚的民族自豪感也趋于消逝。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⑧网络直播融合了图像、文字、声音、互动等丰富的内容元素,在改变了旧式内容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也推动了基于用户需求及媒介使用习惯的分发方式的转变,为传统媒体的融合转型提供了新契机。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在成为“四全媒体”的道路上,应积极采用网络直播等新技术形式,创新新闻报道表达模式,提升创造力和竞争力,扩大主流媒体的影响力,为营造良好的新闻环境、促进信息的高效传播提供保障。
注释:
①谭天.网络直播:主流媒体该怎么打好这一仗[J].人民论坛,2017(01):132-134.
②[美]保罗·莱文森.思想无羁[M].何道宽 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68.
③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互联网中心,2020-04-28.http://www.cac.gov.cn/2020-04/27/c_1589535470378587.htm.
④[英]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7-79.
⑤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131.
⑥[美]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⑦[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M].何道宽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⑧习近平: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EB/OL].人民网,2014-08-18.http://media.people.com.cn/n/2014/0818/c120837-25489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