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扶贫车间发展研究

2020-02-23 15:02
生产力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贫困地区车间

(甘肃农业大学 财经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消除贫困依然是世界面临最大的挑战,打赢脱贫攻坚战决不能松劲懈怠。截至2019 年末,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 年末的9 899 万人减少至551 万人,累计减少9 348 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 年的10.2%下降至0.6%。全国832 个贫困县已摘帽780 个,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贫困发生率降至2%。脱贫攻坚战打破了前两轮扶贫每当贫困人口减到3 000 万左右就减不动的瓶颈,扭转了贫困县越扶越多的局面,而这与扶贫车间的建设和发展密切相关[1]。2016 年《领导决策信息》刊发了一篇题为山东首创“扶贫车间”就业模式文章,对新鲜事物扶贫车间的概念进行定义,即建设在乡、村,以不同类型的建筑物为生产经营活动场所,以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解决贫困人口就地就近就业为目的,以从事农产品初加工、手工业、来料加工经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要内容,实现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就近就业扶贫模式[2]。国务院扶贫办2020 年5 月份数据显示,我国中西部22 个省份有扶贫车间29 062个,吸纳37.16 万贫困人口就业,扶贫车间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一、扶贫车间的作用研究

扶贫车间是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的新兴模式,在贫困户家门口提供就业,同时为提高农村经济、促进乡村振兴输送了动力源,切实发挥兜牢民生底线作用。习总书记指出要重点针对困难群众,以困难群众就业为主,兴办扶贫车间,加大扶贫力度,提升带贫能力。汪三贵指出扶贫车间首先可以稳定农民收入;其次保证异地搬迁后续工作稳定;再者,提供大量工作岗位给贫困边缘户,防止新的贫困人口产生。江西省(2016)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大力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并鼓励贫困对象自主创业带动就业,变“输血式”为“造血式”,努力实现贫困对象从“体能型”转变为“技能型”,有效地减小个人压力,实现家庭高效收益[3]。扶贫车间是西部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有效载体,是内源式扶贫的有力抓手,是易地搬迁扶贫的有机纽带,是利益联结机制的有用媒介,作为就业、创业、产业扶贫新模式,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提供了更多选择方案,贡献了更多的智慧。近年来,我国各地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地区,通过大力发展“扶贫车间”,实实在在地激发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充分肯定“小车间”发挥了“大作用”。比如枣庄市妇联巾帼助力脱贫典型案例,给留守妇女、残疾人、困难老人提供就业岗位,安排更多的弱势群体脱贫致富,过上美好生活。

二、扶贫车间的运行模式研究

运行模式的好坏是扶贫车间良性发展与否的关键。山东最早探索出的三种模式包括“厂房式”“居家式”“合作社式”,可以吸引贫困人口务工就业,有效增加收入,助力当地脱贫攻坚工作。李志钢(2016)[4]认为对于贫困地区就应该大胆尝试,勇于探索,为脱贫致富创造新模式,比如大余县的“基地+扶贫车间”“旅游景点+扶贫对象”“公司(合作社)+扶贫车间”,这些模式可以持续有效地建立贫困户的利益机制。张春峰等(2016)[5]研究了山东滨州高新区在推动扶贫车间建设过程中的具体做法,认为可以通过“企业+加工点”运作模式,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依靠产业将扶贫车间和企业有机结合起来,既解决了企业招工难的问题,又增加了贫困区贫困人口就业和收入。李树田和纪方方(2017)[6]认为要以多种形式服务于基层,首先实现当地人才引进,给高校毕业生返乡岗位,开展引智扶志,如创新扶贫新模式“技能培训田间课堂”。胡晓波(2018)[7]指出,要创建“扶贫养殖车间”“扶贫种植车间”“加工扶贫车间”等,发挥大企业带动小节点的作用,让当地百姓就地就近就业,增加家庭收入,加快当地经济发展。王宇(2018)[8]以安徽省阜阳市为蓝本,着重阐述了建设扶贫车间的具体措施,并提出了加强管理、确保质量、通过培训提高就业人口素质等意见,同时强调重视当地产业,打造地方扶贫模式。

三、扶贫车间的成效研究

有学者(2018)[9]认为扶贫车间是改变贫困地区群众思想观念的主要载体,可以消除人们安于现状,促进基层建设,解决“空壳村”现象,同时激活了农村经济,利用扶贫车间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使各产业深度融合。刘清荣和刘忠林(2017)[10]研究发现,赣州市实现了三大转变“农民变工人”“厅堂变车间”“麻将手变编织手”,唤醒贫困户自身发展动力,解决“等靠要”等精神萎靡,依靠自己双手创造财富,同时政府积极回应民生,努力解决群众需要,为贫困地区农民和村庄如期脱贫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李玉如(2017)[11]认为“扶贫车间”不但解决了贫困群众就近就业,也弘扬了勤劳致富的传统美德,让贫困群众发展自身力量,产生内生动力,实现获得感和优越感。胡跃明(2017)[12]在脱贫攻坚的冲刺阶段,指出扶贫车间“扶持谁”、明确“扶什么”,注重实效“如何做”,给乡村农户提供新思路,开拓新视野,实现“挣钱”和“顾家”两不误,共同推进乡村建设和扶贫工作。近年来(2019)[13],“扶贫工厂”的大规模推进,陇原地区出现了不少亮点,比如“陇原的巧手”干起来,“陇原女强人”带起来,“巾帼扶贫车间”建起来,带领甘肃省的妇女奔小康。陆继霞等(2020)[14]认为扶贫车间提供了农村就业,解决农村妇女外出务工,从经济层面上增加了妇女在家中的收入,在社会层面平衡了妇女在家庭和市场中的角色,更为重要的是在空间上,农村妇女既能工作又能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这不仅是物质空间等系统的改变,还是社会关系、社会文化和伦理、社会感情空间的改变和再构建。在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扶贫车间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四、扶贫车间存在问题研究

麦成柱(2017)[15]通过对广西天等县扶贫车间基本情况和运作状态的深度调查研究,形成了高质量的调研报告,报告重点阐述了扶贫车间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车间运作质量不高、就业人员劳动技能有待提高、用工规范度较低等,导致车间效益偏低,经营难度增大。马琳(2017)[16]认为贫困地区主导产业发展不够突出,产业链条短,没有较大的企业牵头,车间很难拓宽市场,抵御未知风险能力较弱,导致群众没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全身心投入车间,出现挂牌车间、空车间等问题,浪费了当地资源。郭常民(2020)[17]以甘肃省深度贫困区为例,指出金融支持扶贫车间存在很多问题,扶贫车间不是经营主体,而是由政府自上而下推进,因此部分车间的建立是为了套取国家的扶贫资金和贷款,另外贷款门槛高,一般都面向大型企业或龙头企业,小车间很难达到贷款要求。吴学安(2019)[18]指出,有些地方急于求成,没有经过市场调研,只求数量不保质量,使扶贫车间走形式主义,不仅没有富民,反而浪费资金,打击了扶贫工作人员和贫困户的信心。窦娟芳(2020)[19]主要从理念、制度、劳动力、技术、模式五个因素剖析了西部贫困农村扶贫车间存在的问题,最主要的是人们对扶贫车间的认识存在误区,他们以政府为指导,却忽略了市场因素,很难达到持续性发展。

五、扶贫车间可持续性研究

扶贫车间要持续发展就要充分利用本地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寻找差异化发展,一村一品,避免盲目扩张。童永胜和张光新(2018)[20]认为扶贫车间建设要符合当地的发展情况,在项目审批、厂房建设、生产加工等方面要与本地的历史文化和生活习俗相结合,为了鼓励企业发展,政府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政策,企业在生产和销售方面处主导地位,但由于具有盈利性,因此不能完全依靠政府,通过市场化运作提高扶贫车间收益。薛昭军和卜鹏楼(2019)[21]指出,政府应该让利于企业,鼓励并引导扶贫车间扩大空间发展,特别是已经形成规模的产业,要更加注重益贫效应,从长远来看,贫困户长志气、学本领、增收入;扶贫车间发展与农村“三变”改革巧妙融合,将闲置厂房,建设用地等资产变成了扶贫车间的入股金,盘活了农村资产资金,保持农村可持续发展活力。刘希乾(2019)[22]以濮阳县的转移就业进行研究,贫困地区要持续发展,首先,摸清当地底数,掌握劳动力信息,为他们宣讲就业政策,拓宽农户的就业渠道;其次,加强扶贫车间的管理,可以借鉴其他企业管理制度,建立车间产业更新淘汰机制;最后,借助电商扶贫快路,帮助扶贫车间稳定快速发展。

六、简短评述

扶贫车间兴起较晚,国内学者对其研究较少,对于扶贫车间大多集中于其作用、运行模式、存在的问题、取得成效等理论方面研究,而对扶贫车间可持续性和生态效益方面研究不足,缺少实证分析。另外,扶贫车间处于发展阶段,“挂牌车间”“空车间”现象普遍存在,已引起相关学者及社会层面的关注。在今后的研究中要充分挖掘扶贫车间在后扶贫时代的潜在力量,同时将扶贫车间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研究,促进扶贫车间全面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贫困地区车间
100MW光伏车间自动化改造方案设计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隐形贫困人口
招工啦
“扶贫车间”拔穷根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把农业搬进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