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溜索》为例谈自读课文教学方法

2020-02-23 13:44
语文天地 2020年23期
关键词:阿城马帮小说

杨 群

阿城的小说《溜索》以其独特的视角,用传神凝练的语言,舒缓有致的节奏,层层烘托,表现了滇西马帮的生活。

本文被安排在部编教材九上第二单元,为自读课文。自读课文是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主要是培养和检验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在教育时代逐渐由“知识核心时代”变成“核心素养”时代,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提高独立自主思考能力等核心素养,研究自读课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教师如果没有把握好对自读课文教学的度,很容易达不到教学的效果。

对于《溜索》一文的教学,本人试图利用教材导学系统制定教学目标,结合课文后面的导读内容确定教学重点,结合本文语言特点明确教学难点,采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来实现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的提升。

一、围绕单元提示,确立教学目标

为追求阅读教学的高效,我们需要明确教学目标。自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必须从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出发,教师的“教”应站在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的角度。自读课文的教学目标首先要参考学生的学习基础,在九上课本已集中安排了第四和第六两个单元的小说学习,此时学生已经具备了自读小说的基本能力。其次教学目标应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充分考虑课标的落脚点,教学目标应该体现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学科价值和育人方向。最后本课是本单元的组成部分,所以本文的教学目标应统领于单元目标,这样才能产生整体联动的教学效果。单元提示做了如下要求:“学习本单元,要在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作品的内容、主题有自己的看法,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还要学习欣赏小说语言,了解小说多样化的风格”。基于以上三点,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为: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品析本文精妙的语言。

二、结合课文导读,小组合作学习

自读课文是学生自主阅读和学习。在一堂课的时间要达到教学的高效,教学内容应做到具体简要。《溜索》这篇小说故事很简单,记述的是“我”跟随马帮,乘着溜索跨越怒江大峡谷的经过。本人围绕书后阅读提示中三句话:“一处奇险的环境,一群过河的马帮汉子,一次溜索的经历”设计教学内容。之所以选择这三句话作为学生自读的重点,是因为学生在读小说时离不开整体感知,同时这三句话分别指向小说的三要素:环境、人物、情节。以此作为教学的重点是符合小说这一文体特征的,有利于学生摸索出学习小说的门路。

因为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阅读小说的能力,本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为了自主学习的有效推进,防止讨论泛化或流于形式,教师对小组进行分工并将探究内容进行具体化:

1-4小组围绕第一句,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具体分析文章是如何描写环境的奇险的。

5-8小组围绕第二句,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品读这群马帮汉子,说说你印象最深的是谁。

9-12小组围绕第三句,找出描写“我”这次溜索经历的句子,结合相关词语谈谈“我”溜索时的惊恐表现。

小组在合作学习中,通过互相启发,相互争论,从而有新的认识。在小组的交流展示中,教师需要以高于学生的知识素养和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对学生肤浅的答案进行引导,对不全面的答案进行追问。如五六两段写怒江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时,采用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相结合,借助心理方面的细节描写抒发了“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之情。学生不容易分析到写法,需要班级的互动和教师的点拨。再如分析首领形象时,同学不能结合词句,从人物描写角度入手分析,其他同学如果不能补充时,也需要教师的引导。如分析环境描写时,对牛对鹰的衬托作用分析不到位也需教师通过追问才能实现学生思维的深入,从而对主题有自己的认识。教师对讨论的问题具体化能为学生指路,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形成分析归纳能力。

三、巧用比较手段,突破教学难点

本文的语言艺术值得体味。具体表现为:用词凝练,以少胜多。品析本文精妙的语言是本文的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本文的语言特点很不容易做到。本人在第一次教学时,先设计一个题目让学生思考:“阿城的小说语言,近乎中国文学中的古典诗的手法。明白一点说,阿城小说语言的特色是:说的少,说的淡,说的轻。”(郭枫《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略测钟阿城的小说世界》)你同意郭枫的观点吗?请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加以说明。 并给了学生示例:如写汉子溜索,“三个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小”字不仅准确形象地写出了汉子们溜索时身形渐变的过程,还显现出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更突出了不畏艰险、勇猛顽强的挑战精神,一个“小”字含义丰富又隽永。从实际教学看,效果很不好,学生回答时大多聚焦修辞和描写手法,这些固然重要,可未能分析出“这一篇”语言的独特。

第二次教学时,我巧用了比较的手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设计了以下的题目:

1.“用小腿磕一下马”,这里的一个“磕”字换成 “打”“抽”,好不好?学生会发现用“磕”字写出了首领与马的默契关系,只有“磕”字能表现马帮首领对马的熟练驾驭和埋在心底的怜爱。教师归纳:用词精妙传神。让学生自己从文中再找一找诸如此类运用精妙的词语,学生思路由此打开,他们找到了很多词,如“扎”“小”“扯”等。

2.比较原句“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和改句“铃铛们杂乱地响着,马帮人很多,密密麻麻地向那个山口走去”。请同学们说一说原句好在哪里,学生比较容易地发现本文的比喻新奇、巧妙传神。

3.比较A: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B:首领稳稳地坐在马上,笑了一笑。同学们说说哪句好,为什么?同学们发现我们经常采用B句这样的表达方式,而阿城少用虚词,语言干净。

4.请在空格上填上合适的词:“那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翅膀尖上几根羽毛被风吹得抖。”学生们填来填去发现没有一个词比阿城用的“移来移去” 更能写出鹰在空中飞翔的姿态,语言的凝练自然体会到了。

5.比较两句话,谈谈你看出了语言上有什么特点。A.“山不高,口极狭,仅容得一个半牛过去。”B.首领把裤腰塞紧,曲着眼望那鹰,说:“蛇?”几个汉子也望着那鹰,都说:“是呢,蛇。”学生通过比较发现阿城爱用短句,人物语言简洁明快,干净洗练。教师还可以布置学生读阿城另一篇小说《棋王》,就阿城的语言特点写一篇研究小报告。

“教什么”和“怎么教”是课堂教学的基本问题。自读课文是“举一反三”中的“反三”性课文,是“知”向“行”转化的工具,是检验单元目标落实情况的反馈,是讲读课文的成果展示。所以本课将“自读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借助导学系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再次巩固分析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教师讲读课文教学之示例作用,从而有效进行知识迁移。教师在自读课的教学中准确确定教学重点的同时又要兼顾每篇文章的独特性,对学生的学习难点心中有数,从而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在实施中巧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形成能力。

猜你喜欢
阿城马帮小说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马帮“驮起”脱贫路
戏子多秋
高仕兴:云南普洱市马帮传统民族文化继承者
剩饭
映像畜牧业
一厘米的秘密
一厘米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