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娟利
(江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中国抗日战争各战场,滇西抗战所涉区域具有跨越国界和抗战主体盟国联手的显著特征,使之有别于中国抗战其他战场。因此,滇西抗战史料“自然地”具有国际化特征,其主要分布于战争责任方(日本)、受害方(中国)和关联方(美英)等国。以1994年举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缅战场国际学术讨论会为发端,国内近年来滇西抗战的史料整理与相关研究呈方兴未艾之势,(1)代表性研究成果如陈祖樑《血雾迷茫——滇缅抗日及日军罪恶揭秘》(云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揭露了日军在滇西无差别轰炸、推行“慰安妇”制度、实施细菌战等暴行;耿德铭《滇西抗战史证》(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主要回顾了滇西多民族的抗战历程;何光文《滇西抗战史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采用史论结合的形式,对滇西抗战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梳理和评述;李枝彩《实证滇西抗战》(云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是作者多年来对滇西抗战遗址遗迹进行田野调查后的研究成果;军史研究者余戈所著《1944:松山战役笔记》《1944:腾冲之围》和《1944:龙陵会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2014年,2017年)首创“微观战史”概念,从技术、战术、军人生存方式等军事文化视角研究滇西抗战。形成的滇西抗战历史文献内容丰富,数量庞大。主要包括:馆藏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台湾相关档案馆、云南省各级档案机构的大量关于滇缅公路修筑、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日、滇西沦陷、滇西游击战、日军滇西罪行、中国远征军大反攻等历史档案,主要为电文、训令和函件等形式;云南省各地史志部门牵头编纂而成的地方史志;官方或民间关于滇西抗战时期日军各项罪行的调查报告;战时期刊、杂志刊发的新闻通讯;“三亲者”口述资料等门类。
战争关联方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数万张中缅印(CBI)战区历史图片和影像资料,滇西抗战的史料包含其中。战后,美国陆军军史研究中心(CMH)所做“二战中的美国陆军”研究项目,其产出成果为一系列战史绿皮书,形成了CBI系列三本著作:《史迪威的中国使命》(2)Charles F.Romanus & Riley Sunderland.Stilwell’s Mission to China[M].Washington D.C.:Office of the Chief of Military History,Dept.of the Army,1953.《史迪威的指挥问题》(3)Charles F.Romanus & Riley Sunderland.Stillwell’s Command Problems[M].Washington D.C.:Office of the Chief of Military History,Dept.of the Army,1956.和《即将谢幕的CBI战区》(4)Charles F.Romanus & Riley Sunderland.Time Runs Out in CBI[M].Washington D.C.:Office of the Chief of Military History,Dept.of the Army,1959.被称为CBI战史的“扛鼎巨著”。此外美国中缅印战场历史处的官员所撰《中缅印战场史》,在美国国家档案馆和国会图书馆均可查阅。关于滇西战场战史人物的研究,史迪威的副官弗兰克·多恩出版了《随史迪威走出缅甸》(5)Frank Dorn.Walkout with Stilwell in Burma[M].New York:Thomas Y.Crowell Co.,1971.。这部回忆录从1941年底美国政府决定派史迪威出使中国,一直写到1942年5月盟军在缅甸惨败后,史迪威率部从缅甸到印度的经过。查尔顿·奥格本所著《掠夺者》(6)Ogburn.The Marauders[M].London:Hodder and Stoughton,1960.、查尔斯·牛顿·亨特所著《加拉哈德》(7)Hunter.Galahad[M].Texas:Naylor,1963.,以及被誉为“缅甸医生”的戈登·西雷格夫著述的《缅甸医生》(8)Seagrave.Burma Surgeon[M].New York:W.W.Norton and Company,Inc.,1943.和《缅甸医生归来》(9)Seagrave.Burma Surgeon Returns[M].New York:W.W.Norton and Company,Inc.,1946.也都是此领域的代表作。英国关于滇西战场的核心史料主要是其官方战史《对日战争》。英国在战时云南地区实施了谍报活动,昆明的英国领事馆每月都向伦敦传达一次军事情报,其中不少是对日军联队战事的记载。英国对战史人物研究也颇为重视,出版了时任东南亚战区司令的陆军元帅韦维尔的官方传记《最高司令官韦维尔》(10)John Connell.Wavell:Supreme Commander(1941~1943)[M].London:Collins, 1989.,还有约翰·康奈尔的《韦维尔:学者和军人》(11)John Connell.Wavell:Scholar and Soldier[M].New York:Harcourt,Brace & World,Inc.1965.、菲利普·齐格勒的《蒙巴顿传》(12)Philip Ziegler.Mountbatten[M].New York:Knopf,1985.、斯利姆将军的回忆录《反败为胜》(13)Slim.Defeat Into Victory[M].London:Cassell,1956.、弗格森准将的《超越钦敦江》(14)Bernard Fergusson.Beyond the Chindwin[M].London:Pen and Sword,2009.以及卡尔弗特准将的《怀着希望的囚徒》(15)Susan Katz Keating.Prisoners of hope[M].New York:Random House,1994.等著述。
海外所存滇西抗战相关英文史料体现了滇西抗战在战争“第三方”眼中的图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中国抗日战争理应包括日本侵华与中国抗战两大侧面,相对于美英等国,更为丰富的滇西抗战军事文献主要集中在日本。然而,国内目前滇西抗战的研究鲜有对日本所存相关历史文献的整理与利用。因此,侵华战争发动者——日本方面的史料,是深化滇西抗战研究应该系统整理与利用的重要资料。日本学界史料工作、学术研究的方法与发展成就,也值得借鉴与思考。本文拟就目前日本所存滇西抗战相关重要史料和主要研究成果进行述评。
日本投降前夕,曾有组织地销毁大量机密文件,加上其军事要地和军政指挥机关受到盟军的猛烈轰炸,不少侵华重要文献化为灰烬。不过,经战后日本各界数十年的发掘与整理,相当数量的副本、抄件或其他类型日本侵华重要史料重新面世。滇西抗战相关的日文档案资料主要由日本官方机构储存,按种类可分为日军入侵滇西的战时记录,如电报、命令、计划书、会议记录等;战时或战后日军幸存官兵的追记,如日记、手记和阵中日志等;战时或战后的总结和报告书类,如侵滇日军第56师团的战斗详报,调查报告,统计表等门类。通过对日本所存史料的分析,可从战争发动者的角度明确滇西抗战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内容,对掌握滇西抗战经纬、过程和结果都非常有用。上述史料大多馆藏于日本国立公文书馆亚洲历史资料中心、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及其近代数字馆、日本福冈县久留米市图书馆和日本防卫省防卫研究所等机构。
日本国立公文书馆是日本国家级档案馆,成立于2001年的亚洲历史资料中心是其附属机构,该中心负责运营的同名网站(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Japan Centre for Asian Historical Records(JACAR))(16)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http://www.jacar.go.jp.以数字化的形式,通过互联网向公众免费提供近现代日本内阁与外务省、陆军与海军的公文档案等历史资料——即记录近现代日本与亚洲近邻各国关系的公文档案(原件)等资料的影印版,当中包含大批首次面世的珍贵档案,为研究者提供了极大便利。目前,JACAR所存二战中缅印战区日军联队史档案文献已得到初步整理,其中包含大量关于日军第56师团在滇西作战的第一手史料。其主要形式包括新近公开的、电子化的原日军电报、文件和战史资料等如《云南省兵要地志概说》(17)『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3032681000、雲南省兵要地誌概説、昭和15年7月20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以下引用亚洲史料中心的文献只出现档案编号和卷宗目录。《第56师团战时旬报(1942年4月~5月)》(18)『Ref.C14060430700、第56師団戦時旬報、甲、昭17.5.21~17.5.31(防衛省防衛研究所)』《第56师团战时月报(1942.6.1~6.30)》(19)『Ref.C14060432100、第56師団戦時月報、甲、昭17.6.1~17.6.30(防衛省防衛研究所)』《滇缅公路关系资料》(20)『Ref.C14060193900、滇緬公路関係資料、昭和16.1.9(防衛省防衛研究所)』《惠通桥攻击战斗祥报》(21)『Ref.C14120478300、高雄航空隊戦斗詳報(パクセ、サラヴァン偵察等)昭和16.2~16.3(防衛省防衛研究所)』《第33军编成之前云南方面的战况》(22)『Ref.C14060402400、緬甸作戦記録、北緬方面第33軍の作戦(防衛省防衛研究所)』《云南作战》(23)『Ref.C14060383600、緬甸作戦記録第2期(防衛省防衛研究所)』《怒江方面的战斗》(24)『Ref.C14060431100、第56師団戦時旬報、甲、昭17.5.21~17.5.31(防衛省防衛研究所)』《断作战》(25)『JRef.C14060238600、第56師団作戦実施の概況、昭和18.2.上~19.12.中(防衛省防衛研究所)』等。
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NDL)是日本唯一有权收藏国内全部出版物的法定呈缴本图书馆,馆藏明治、大正、昭和时期不计其数的图书及期刊资料。在NDL检索主页(26)国立国会図書館サーチ:http://iss.ndl.go.jp.以“雲南戦線(云南战线)”“拉孟(龙陵松山)”“騰越(腾冲)”“日軍第56師団(日军第56师团)”“龍(竜)兵団(日军第56师团的代号)”“ビルマ公路(或‘援蔣ルート’,均指滇缅公路)”“怒江作戦(怒江作战)”“遠征軍(远征军)”“スチルウエル(史迪威)”“レド公路(中印公路)”“断作戦(切断中印公路的作战)”等为关键词搜索,会有几百条相应文献出现。更为便利的是,NDL除了能检索自家馆藏资源,还能统一检索日本其他学术情报机构、各类型图书馆、公文馆、博物馆的藏书,以及部分民间数据库的信息资源。以反映日军在滇西作战的日方史料《中日拉孟决战揭秘:异国的鬼》一书为例,除在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能检索到其出版信息和馆藏位置外,系统同时显示此书在日本北海道图书馆、埼玉县立久图书馆、千叶市中央图书馆、东京都立多摩图书馆、横滨市中央图书馆、名古屋市鹤舞中央图书馆等地均有馆藏。随着日本图书馆业的发展,NDL“近代数字图书馆”(27)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http://dl.ndl.go.jp.专题网站于2002年上线,为读者提供浏览、检索、复印等服务,它也成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抗日战争史不可忽视的资料来源。
滇西作战中,代号为“龙兵团”的日军第56师团组建于日本北九州的久留米市,它主要的兵源地是福冈、佐贺、长崎等县。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第56师团主力于1941年11月被动员编入第25军,先是对马来西亚作战,不久又在1942年被编入第15军参加对缅战役,随后参与了隔断滇缅路线和侵滇作战。从1942年5月起,第56师团负责缅甸东北部和中国云南省(滇西)的国境警备,其下属步兵第113联队的主力负责拉孟地区,同联队的第3大队负责龙陵地区,步兵第148联队负责腾越地区。1944年中国远征军反攻战役打响后,日军第56师团自同年6月初开始在拉孟、腾越的战役中节节败退,最终全军覆没,仅少数日军逃回日本或被俘后遣送回国。因第56师团组建于日本久留米市的缘故,久留米市图书馆关于本地各乡土部队战史的藏书非常丰富,作为其中一支的第56师团的战记资料保存较多,可供读者免费公开检索。(28)久留米市立図書館:https://www.library-city.kurume.fukuoka.jp/winj/opac/top.do?lang=ja.这些史料对研究“龙兵团”的来源与背景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此外,还要特别关注下防卫省防卫研究所,它的战史史料检索系统(29)防衛省防衛研究所公開史料目錄:http://www.nids.mod.go.jp/military_archives/catalog.html.也存有大量第56师团在滇西作战的相关史料:“第56师团战史资料(1941年12月15日~1945年7月22日)”“第56师团作战实施的概况(1943年2月~1944年1月)”“第56师团步兵146联队死伤一览表(1941年10月23~1946年5月12日)”“第56师团战时旬报”“第56师团作战实施的概要(附录·战功奖状)”“第56师团将校职员表”“缅甸作战记录附录(1944年的怒江作战记)”“云南龙陵附近要图”“步兵第113联队怒江方面作战手记(1944年4月3日~1944年9月14日)”“滇缅公路关系资料(1941年1月9日)”等,它们都是研究日军滇西作战的珍贵史料,目前这些资料仅在少数日本研究者的成果中有所体现。
“官方史”顾名思义,是“官方机构或作为官方人员的官方史学家(以及享有官方档案利用权特惠的准官方史学家)撰写和发表的史著。其一般特征和长处,首先是能够使用尚未对民间史学家解密的大量档案文件,从而展示尚不为后者所知,或者所知远非其详的历史事态和过程,因而拥有后者尚无从达到的历史理解便利和深度”。(30)时殷弘.国际关系史料基本分类和主要类别史料例解[J].国际政治研究,2005,(3).在日本侵华战争指导与军事战略领域,史料长编类型的《战史丛书》(又称《大东亚战争丛书》《太平洋战史丛书》,此后简称为《战史丛书》,日本一般称为《公刊战史》)无疑是最重要的资料之一。它是1966至1980年间由日本防卫研修所战史室(今日本防卫省防卫研究所战史部的前身)编纂,朝云新闻社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官方战史。其由陆军68卷、海军32卷、共通年表1卷、全102卷构成(含附录、图表等)。《战史丛书》直接记载日军滇西作战的部分有:《战史丛书》第15卷《英帕尔作战与缅甸的防卫》(31)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インパール作戦:ビルマの防衛[M].東京:朝雲新聞社,1968.第二编“英帕尔作战的发动和防卫作战”包含怒江作战全面经过、腾越北方的作战(甲号作战)和平戛地区的作战等内容。《战史丛书》第25卷《伊洛瓦底会战缅甸防卫的失败》(32)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イラワジ会戦:ビルマ防衛の破綻[M].東京:朝雲新聞社,1969.第一编“英帕尔作战的失败和北缅的失陷”的第三章对中国远征军反攻作战的战略意图、作战准备、兵力及反攻经过都有详细记载;第六章用大量篇幅叙述了日军为阻断中国驻印军与中国远征军地面部队之联络实行的“断作战”之来龙去脉:包括日军第33军“断作战”计划的出笼,以及日军欲解拉孟、腾越之围,却“玉碎”拉孟、腾越的作战过程。第二编地记载了伊洛瓦底会战的战斗过程。
《大东亚战争全史》是日本前陆军大佐、大本营陆军部作战科科长服部卓四郎在战后编写的战史专著,约170万字。该文献详细记载了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状况,以及太平洋战场各战役日军作战方案的决策内幕。尤其是包含大量日本指挥战争中枢——“大本营御前会议”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比较全面地揭示出当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东亚战争”从开始到溃败的全貌,对深入研究日本侵华史、太平洋战争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战争史和日本现代史都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这部战史巨著中第三篇第四章第三节的“缅甸作战”,介绍了大本营进攻缅甸和云南西部的作战设想及攻占过程;第七篇第二章“云南及北缅战役”记载了中国远征军1944年发起反攻后,粉碎日军“断”作战,歼灭日军在腾越、拉孟守备队的经过。
日方整理的战争决策类史料代表性成果,首推みすず書房1962年至1980年出版的《现代史资料》(33)『現代史資料』(オンデマンド版),https://www.msz.co.jp/book/series/list_34.html.(全45卷,别卷1)及《续·现代史资料》(全12卷)(34)『続·現代史資料』(オンデマンド版),https://www.msz.co.jp/book/series/list_42.html.。其中,《现代史资料》第9册《日中战争》记载了滇缅公路通车不到两个月,日本就制定出《昭和十三年秋季以后对华处理办法》,明确把切断中国赖以输入武器的对外联络线作为日军的重要作战任务。(35)臼井胜美,稻田正夫.現代史資料(9)[M].東京:東京みすず书房,1976:553~554.
《走向太平洋战争之路》(36)日本国際政治学会,太平洋戦争原因研究部.太平洋戦争への道·第6巻:南方進出[M].東京:朝日新聞社,1963.是日本国际政治学会主编、由朝日新闻社出版的著名历史研究书。包括资料篇的别卷在内,共由八卷构成。这套史料长编的第6卷《南方进出》主要记述日本南进政策的历史背景、出台、部署及实施等。其第一编《南方政策外交的展开(1937~1941年)》和第二编《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和南进政策(1940~1941年)》记载了日本对滇缅公路运输情况的掌握以及封锁滇缅公路策略的制定等内容。
此外,由日本陆战史研究普及会编纂的《云南正面的作战和缅甸东北部的血战》(37)陸戦史研究普及会.雲南正面の作戦·ビルマ北東部の血戦[M].東京:原書房,1970.虽然宣传鼓动色彩浓厚,极度乏味,但对日军进攻缅甸、滇西的作战过程所作的描述颇为细致,是读者了解日军滇西作战的“通史”类文献,书末“云南正面战场作战日程表”能使读者对这场战役有更清晰的了解。
战后,根据日本厚生省救援局的调查,在缅甸、印度及云南省(怒江西面)的陆军兵力总计有303,501人,其中战死者185,149人,回国者118,352人。(38)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シッタン·明号作戦―ビルマ戦線の崩壊と泰·仏印の防衛[M].東京:朝雲新聞社,1969:502.这些日军老兵经历了日本战后的衰败到复兴后,各种旧部队的战友会组织开始创建复活。战后成立的“全缅甸战友团体协议会”(约230个战友会,15万会员)是日本最庞大的战友团体之一。其中,仅参加云南方面作战的日军第56师团幸存者就成立有“龙兵团战友会”“龙兵团战友会联合会”“龙卫会”“龙一会”“兴龙会”和“云龙会”等几十个战友会团体。(39)戦友会データベース:http://www.senyuken.jp/static/.他们最开始制造花名册和战友录进行信息采集,进而组织“慰灵祭”,后来编写联队史。在这些参加过CBI战区作战的日军幸存者中,很大一部分日军军官(包括师团长、参谋长、联队长、情报军官、下水官等)、士兵、战地记者、军医等人,以记述集体事件的联队——大队——中队级的战斗详报,以及记录个人体验的阵中日志,手记、日记、随笔、报告,记录等为写作素材,汇编而成大量联队史文献。从史料学视角分析,这些联队史文献中的资料部分属于同时代资料(第一手史料)范畴,具有非同小可的珍稀性与重要性。
目前发现战后最早描写日军滇西作战的文字记录是《拉孟·腾越:全军覆没的真相》(40)石井皎.拉孟騰越:玉砕の実相[M].佐賀:雲竜会,1954.,它是日本佐贺县56师团旧战友会——“云龙会”于战争结束十年后出版的内部资料。其主要内容根据日军第56师团通讯系统记录下的电报资料汇集而成,作者石井皎是当时日军第56师团司令部的译电员。此外,书中还加进了野炮56联队陆军大尉木下昌巳的战时日志、《公刊战史》以及著者采访的幸存人员记录,大致勾勒出驻扎于松山、腾冲的日军战况。
日军第56师团步兵第113联队作为兵团的主力部队,在联队长松井秀治的指挥下始终驻守拉孟,活动于滇缅公路沿线。战后,日军第56师团113联队幸存人员组织成立了“兴龙会”,并收集、整理和编辑出版了113联队的“自传”——《啊!滇缅公路》(41)興竜会編集委員会.ああビルマ公路——ビルマ従軍[M].福岡:興竜会,1983.。相比《拉孟·腾越:玉碎的真相》,这本联队战记内容更为丰富。它是一部日军56师团113联队的集体回忆录,记载了日军113联队1940至1945年从日本一路进军东南亚以及滇西的历程。其中,关于日军在怒江作战、占领龙陵松山等地以及拉孟守备队的活动情况所占笔墨最多。因此,这部战记既是日军113联队的一部回想集,也是56师团及日军侵略滇西的一个缩影。而日军第56师团另一支主力部队步兵第146联队的联队志《回忆》(42)歩一四六戦友会聯隊誌編集委員会.想い出[M].長崎:歩一四六戦友会,1989.,其所记录的师团进攻缅甸、云南的作战历程则与《啊!滇缅公路》互为补充,当中也不乏该联队驻扎畹町、平达、芒市、遮放、勐戛等地时警备方面的内容。
另外,还有多部反映日军在滇西作战的战记和回想集。它们记录的战史存在重复又各有侧重,如《龙兵团》(43)龍兵団編集委員会.龍兵団[M].東京:風土舎,1962.记载了日军第56师团全部战死官兵的名簿,包括士兵的出生地、所属部、战死年月日、战死地点等信息;日军“安”步兵第128联队的作战回忆录《我们的缅甸战记》(44)“私たちの戦記”編集委员会.私たちのビルマ戦記:“安”步兵第一二八連隊回想錄[M].京都:一二八ビルマ会,1980.不仅叙写了日军在云南作战的详细战况,还记录了日军滇缅战场失败后成为俘虏在收容所的经历。占领龙陵镇安街的日军归国者所撰写的《镇安街守备队:埋没在缅甸和云南的战史》(45)ビルマ従軍歩兵第百十三連隊(竜六七三四部隊).鎮安街守備隊:ビルマ雲南に埋もれた戦史[M].新座:二ッ木留次,1990.包含大量日军第56师团的战斗详报,可与亚洲史料中心的战斗详报互为参照。其他战记集还有《云南的山缅甸的河:龙兵团卫生队战记》(46)龍六七四四会部隊史編集委員会.雲南の山ビルマの河:龍兵団衛生隊戦記[M].春日:竜六七四四会部隊史編集委員会,1987.《龙兵团第11中队惨烈战斗:菲律宾群岛·东印度群岛·缅甸·云南战线》(47)富崎勝次.龍兵団第十一中隊斯く戦えり:比島·蘭印諸島·ビルマ·雲南戦線[M].長崎:不详,1982.《兵旅的赋:北九州乡土部队70年的足迹》(48)北部九州郷土部隊史料保存会.兵旅の賦:北部九州郷土部隊70年の足跡第2巻[M].福岡:西日本新聞社,1976.《菊步兵第56联队战记》(49)菊歩兵第五十六聯隊戦記編集委員会.菊歩兵第五十六聯隊戦記[M].鳥栖:菊歩兵第五十六聯隊戦記編集委員会,1984.《菊与龙:向祖国的荣光作战》(50)相良俊輔.菊と竜:祖国への栄光の戦い[M].東京:光人社,1972.《炮声》(51)野砲兵第十二聯隊,山砲兵第十八聯隊聯隊史編集委員会.砲声[M].福岡:野砲兵第十二聯隊,山砲兵第十八聯隊聯隊史編集委員会,1978.《炮烟:龙野炮兵第56联队战记》(52)龍野砲兵第五十六連隊史編集委員会.砲煙:龍野砲兵第五十六連隊戦記[M].福岡:龍野砲兵第五十六連隊史編集委員会,1983.等。
除联队集体回忆录外,一些曾在滇西作战的日军老兵自发执笔,陆续出版了多部私人回忆录。日军第56师团113联队队长松井秀治战败后回到日本,于1957年发表了他的战地回忆录《缅甸从军波乱回顾》(53)松井秀治.ビルマ従軍波乱回顧[M].福岡:興竜会本部,1957.,主要内容包括日军占领拉孟,拉孟、镇安街及龙陵各守备队在占领地的治安肃正、通信、教育和慰安所设立等情况。书中穿插日军在拉孟、芒市、畹町、龙陵作战的详细地图,文末还附有“大南方军歌”“龙兵团之歌”“怒江进军歌”等内容。日军第56师团卫生兵吉野孝公的《腾越覆灭记》(54)吉野孝公.騰越玉砕記[M].久留米:吉野孝公,1979.,回忆了日军腾冲守备队在高黎贡山的作战过程及全军覆灭的下场,披露了日军在最后突围战中的作战细节,以及战争结束他本人被俘、被遣送回国的经历。日军第56师团第113联队补充兵、每日新闻社记者品野实采访了原日军113联队幸存的8个知情人,再结合著者的亲身经历和体会,著有《中日拉孟决战揭秘:异国的鬼》(55)品野実.異域の鬼——拉孟全滅への道[M].東京:谷沢書房,1981.,记录了松山战役日军覆灭的经过。与侵滇其他日军回忆录有所区别的是,此书内容还涉及日军在占领地设立慰安所、屠杀当地民众、实施细菌战、人体实验等暴行。日军野炮第56连队(团)第1中队(连)观测员太田毅的《松山——全军覆灭战场的证言》(56)太田毅.拉孟——玉砕戦場の証言[M].東京:昭和出版,1984.,也是著者战后通过采访11位松山战役的日军幸存者,(57)如日军原松山金光大队的准尉神崎博、原野炮第2中队第1大队本部和联队本部曹长村田博幸、原步兵113联队补充兵品野实、原步兵113联队上等兵早见正则和森本谢、会计军曹谷裕介、卫生兵兵长石田富夫和鸟饲久、原33军所属飞行班长小林宪一、原野炮第56联队某连大尉木下昌巳、某部军曹太田觉和小笠原光雄等。依据共同回忆而著成,揭示了1942年5月5日到1944年9月7日,日军松山守备队在松山上鲜为人知的概况以及全员“玉碎”的结局。拉孟守备队士兵森本谢《玉碎·啊拉孟守备队》(58)森本謝.玉砕·あぁ拉孟守備隊[M].横浜:青柳工業株式会社,1981.收录了从拉孟战场生还的鸟饲久和早见正则的日记,从一个小兵的视角记述了其战争体验。
上述文献是直接记载日军滇西作战的个人回忆录,在缅甸战役日军参战者的个人回忆录中,同样能发现日军滇西作战的蛛丝马迹。如113联队士兵药师丸章的《我的缅甸云南之战》(59)薬師丸章.我が雲南、ビルマ戦[M].福岡:海鳥社,1989.记载了日军缅甸作战的历程,亦对日军进攻云南和龙陵守备队的活动有所记录。日军缅甸战役参战者前田郑雄的《菊兵团缅甸死战记——从光荣的马来之战到地狱战场》(60)前田正雄.菊兵団ビルマ死闘記——栄光のマレー戦から地獄の戦場へ[M].東京:光人社,2007.回忆了著者在缅甸最北部的胡康河谷等地作战的经过,凸显了缅北、滇西热带战场的特殊性。小田敦巳的《缅甸最前线——白骨街道生死之境》(61)小田敦巳.ビルマ最前線——白骨街道生死の境[M].東京:光人社,2010.记述了日军在缅甸各地转战的经过及“备受折磨并落魄”的战争体验。日军18师团55联队步兵通信下士官吉田悟的《缅甸补充兵》(62)吉田悟.ビルマ戦補充兵[M].東京:光人社,2007.记录了日军旨在阻断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地面部队联络的“断作战”,同时较为详尽地描写了日军“菊”兵团的战斗。黑岩正幸的《英帕尔兵队战记——不能走的士兵应该死》(63)黒岩正幸.インパール兵隊戦記——歩けない兵は死すべし[M].東京:光人社,2004.、平久保正男《真实的英帕尔——印度缅甸作战从军记》(64)平久保正男.真実のインパール——印度ビルマ作戦従軍記[M].東京:光人社,2006.、深泽卓男《祭兵团英帕尔战记:身经百战的大尉所见之地域战场》(65)深沢卓男.祭兵団インパール戦記:歴戦大尉の見た地獄の戦場[M].東京:光人社,2004.,均回忆了日军在印缅作战的情况,内容以描绘日军在滇缅印战场的惨状为主基调。此外,野口省己以日军第33军参谋的身份著有《回想缅甸作战》(66)野口省己.回想ビルマ作戦:第三十三軍参謀痛恨の手記[M].東京:光人社,2000.,三岛四郎从日军军医的角度著有《缅甸军医战记:地狱战场狼兵团的战斗》(67)三島四郎.ビルマ軍医戦記:地獄の戦場狼兵団の戦い[M].東京:光人社,2005.,丸山静雄则从战地记者的视角著有《英帕尔作战从军记:一个新闻记者的回忆》(68)丸山静雄.インパール作戦従軍記:一新聞記者の回想[M].東京:岩波書店,1984.,它们都可为更立体了解滇缅战场的多面性提供素材。
与我国相比,战后日本方面的滇西抗战研究,对中日两国史料的利用较为充分,他们博采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相关学科之长,从不同视角对滇西抗战做了大量具体而微观的研究。
日本学者山田正行为充分研究日军滇西作战的历史,亲自到滇西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山田采访了滇西当地许多战争亲历者和受害者(或其后人),对其口述内容进行记录。最后运用欧美心理学者精神分析心理历史认识的方法,同时引入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关于“人的条件”的学说,对这些口述资料进行解读,著成《身份与战争:战时中国滇西地区心理历史的相关研究》(69)山田正行.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と戦争——戦中期における中国雲南省滇西地区の心理歴史的研究[M].鹿沼:グリーンピース出版会,2002.。该书深入分析了作为加害者的日军官兵的犯罪心理,指出日本军国主义教育、日本最高当局的狂妄决策、战地指挥官的野蛮指导、民族歧视、残酷战斗等原因导致日军官兵人性条件恶化,心理极度扭曲,以至于由人变成了“鬼”。他们置国际公法于不顾,对中国滇西民众野蛮地进行杀烧淫掠,甚至公然在“给养就地征发”的军令下实施这些暴行。山田还进一步分析了日本的战争责任问题,指出只有克服天皇制的群愚性,才能明确战争责任的主体性,从而深刻认识日本的战争责任。
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远藤美幸的两篇论文《战场的社会史:缅甸战线和拉孟守备队(1944年6月至9月)》(分前后两编)(70)遠藤美幸.戦場の社会史:ヒルマ戦線と拉孟守備隊1944年6月~9月(前編)[J].三田学会雑誌,2009,(10);(後編)2010,(1).开启了他对滇西抗战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著有《继承“战争经历”——寻访滇缅公路松山会战的幸存者》(71)遠藤美幸.“戦場体驗”を受け継ぐということ:ビルマルートの拉孟全滅戦の生存者を尋ね歩く[M].東京:高文研,2014.一书。远藤的研究以战争责任方日本的《公刊战史》为基础史料,同时参考战争关联方美国与英国的档案馆资料,同时重视战争受害方中国的调查资料,将“战争体验”和“战场的社会史”等概念率先引入到滇西抗战的研究中,提出自成一家之言的战场观。著者非常重视多方史料的相互印证,听取了参加过缅北——滇西作战的日本军人小林宪一(日军第33军配属飞行队长),木下昌巳(日军松山守备队炮兵少尉小队长),早见正则和森本谢(均为日军第56师团上等兵),尤其是朝鲜籍日军原“慰安妇”朴永心等人的证言,通过对各方资料的分析研究,再现了日军拉孟守备队(1942~1944年)全军覆灭的过程,同时记录了滇西被日军杀害者亲属的战后生活。
《战争灾害与社会变迁:腾冲抗战的社会人类学研究》(72)荻野昌弘,李永祥.战争灾害与社会变迁:腾冲抗战的社会人类学研究[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12.是中国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和日本关西学院大学先端社会研究所关于“腾冲抗战”的合作研究成果。该书从人类学视野出发,以腾冲抗战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和平与发展这两大时代主题,用人类学特有的田野调查、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方法研究战争灾害与社会变迁。这一研究成果,其突出特点是将战争灾害纳入“灾害人类学”视野进行研究和探讨,具体内容既包括对腾冲抗战国民党老兵、少数民族、“慰安妇”等群体的关注,还包括对腾冲抗战遗址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建言献策等。这种将腾冲抗战和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置于灾害和社会变迁理论框架内的研究,是对滇西抗战研究的新尝试,也是目前中日共同研究滇西抗战的代表性成果之一。
日军占领滇西后,对当地民众犯下了种种令人发指的战争罪行:“无差别轰炸”使数以万计的滇西平民死于非命,大量财产灰飞烟灭;丧心病狂的霍乱与鼠疫细菌战,导致云南数地疫情蔓延,死者无数;强征“慰安妇”和“三光”作战惨绝人寰。日本学者伊香俊哉多年来一直从事中日战争史的研究,多次赴中国进行田野调查与史料搜集。伊香的研究成果多能不回避日本的侵略责任,并对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有所思考。《中国云南省所见日军对当地居民的屠杀(1942~1944年)》(73)田中利幸.戦争犯罪の構造[M].東京:大月書店,2007.是其代表论文之一。因为缺乏日军方面的资料,伊香俊哉整理出滇西地区现住民口述资料中关于战时日军虐杀当地住民的内容,并分析了日军对滇西住民态度的原因。此外,文章还对日军在滇西地区实施细菌战、性暴力罪行,尤其是第56师团司令部对龙陵当地居民的支配体制做了详细论述。在此研究基础上,伊香俊哉于2014年出版专著《如何记忆战争?——日中两国的共鸣和争执》(74)伊香俊哉.戦争はどう記憶されるのか——日中両国の共鳴と相剋[M].東京:柏書房,2014.,该书重点考察了中日两国战争记忆的形成过程与彼此差异。全书涉及滇西抗战的是“战争记忆的积累与相逢——云南、占领与‘玉碎’的记忆”(第二章)和“铭刻在云南的战争记忆”(第三章)共两章。著者在滇西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认为双方的战争记忆依然处于“争执”的状态:滇西地区的战争记忆中包含了因日军入侵、占领而遭受的各种损害,对他们而言,日方要前往滇西祭奠日军阵亡者、收集遗骨是“自私自利”的行为;日方人员关心的不是日军曾在当地做过什么,而是自己的战友或亲属曾在那里“英勇”战死。但与此相对,在云南所积累的受害记忆,与战后在中国成为战犯的日本军人亲笔写下的加害记忆,也有不少相通之处。这正是伊香所谓的“争执”与“共鸣”,他希望通过其研究,能够增进中日两国之间战争记忆的共享。同样对滇西地区战争灾害进行研究的还有日本学者望月睦幸的文章《云南省——战争伤痕的追踪》(75)望月睦幸.雲南省·戦争の傷跡を辿って1~2[J].季刊·戦争責任研究,1995.,文中对滇西民众“战争记忆”的分析与伊香俊哉有类似的结论,此处不再赘言。
日本作家、民间“调查日本战争性暴力组织”成员西野瑠美子在日军“慰安妇”幸存者的调查研究中,发现了曾被日军从南京转移至滇西的朝鲜籍“慰安妇”朴永心。2003年11月,西野瑠美子随中、日、朝三方组成的调查团,带领朴永心赴南京和龙陵等地指认日军慰安所。在此机缘下,西野著成《战场的“慰安妇”——拉孟歼灭战中的幸存者朴永心》(76)西野瑠美子.戦場の“慰安婦”——拉孟全滅戦を生き延びた朴永心の軌跡[M].東京:明石書店,2003.一书,主要记录了朝鲜籍妇女朴永心1939年被日军以招工之名骗至中国南京充当日军“慰安妇”、1942年被日军转移至北缅和滇西各地慰安所继续“慰安妇”、1944年被中国远征军俘虏、1945年被遣返回国等内容。沿着朴永心被迫充当“慰安妇”的人生轨迹,读者既可从中窥见日军“慰安妇”制度在南京、缅甸及云南的实施情况,也可深切地体会到日军“慰安妇”制度的罪恶性。
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浅野丰美则大大拓展了资料收集的范围,在美国和台湾进行调研时,他获得了滇缅战场原日军“慰安妇”的若干照片和不少文字资料,以此写成《在缅甸、云南最前线的慰安妇们——死者之言》(77)浅野豊美.雲南·ビルマ最前線における慰安婦たち——死者は語る[R].“慰安婦”問題調査報告,1999.一文,内容涉及缅北、滇西日军“慰安妇”被盟军收容前后的日常生活以及当时的战线情况。该文依据上述资料,融入社会史、国际政治史的研究视角,着重考察滇缅战场“慰安妇”的生存环境,为分析“慰安妇”制度的性质提供了新的研究维度。该文指出,日军“慰安妇”的征集是否具有强制性和军队的参与程度,一直有论争。但这两个问题是论述“慰安妇”被征集的过程与慰安所的运营情况,因此有资料方面的制约,以往的研究不得不以静态的制度分析和统计为主要方法。浅野认为日军“慰安妇”制度的性质最明显的体现应该是“战场”这种可以区分生死极限的场所。通过对滇缅战场日军“慰安妇”制度的动态分析,可以看出“慰安妇”并没有被日军充分告知危险形势的信息,而且被军队长官独断地强制留在前线,最终与日军一同“玉碎”,这充分说明了日军“慰安妇”制度并非以被征妇女“自由意志”为基础而建立的制度。
1993年,日本中央大学吉见义明教授等人在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图书馆里,查阅到了日军侵华期间的《井本日志》,这是原大本营参谋本部负责联络日军细菌战实施事宜的作战参谋井本雄男大佐的工作日记,学者们破译了日记中的一些暗号,揭开了日本陆军细菌作战的真相。根据吉见义明与伊香俊哉合写的《日军的细菌战——简明日军总负责人的真相》(78)吉見義明,伊香俊哉.日本軍の細菌戦——明らかになった陸軍総がかりの実相[J].戦争責任研究,1993,(2).一文对《井本日志》的分析,滇西细菌战是日军参谋本部1942年制定的一个庞大细菌战计划——“昭和十七年(保)号指导计划”的一部分。日本太平洋战争研究会副代表森山康平的《胡康·云南的战役》(79)森山康平.フーコン·雲南の戦い[M].那覇:池宮商会出版部,1984:71~140.考证了缅北密支那、云南芒市、龙陵、腾冲等地日军防疫给水部的部署和人数。1954年在富士书苑出版的《秘录大东亚战史——马来·缅甸篇》中,由日本朝日新闻社社会部记者野村正男执笔的《云南行》一篇,记录了战时作者在滇西的所见所闻,该篇记载:为了避免霍乱和鼠疫波及驻扎滇西的日本军队,“拿着注射器的日本士兵积极地进行着注射天花、鼠疫、霍乱、疟疾疫苗的工作”(80)池田佑.秘錄大東亜戦史——マレービルマ篇[M].東京:富士書苑,1954:176.。
参加过滇缅作战的日军老兵门胁朝秀所著《滇缅公路·中印公路——日军对盟军的作战》(81)門脇朝秀.滇緬公路·中印公路——日本軍対連合軍の戦い[M].松户:あけぼの会,1994.是一部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的研究成果。著者以滇缅公路、中印公路为主线,重温了日军侵占滇西、中国远征军缅甸、滇西反攻作战的历史进程,着重介绍了日军第56师团第56步兵团长水上源藏、步兵第148联队长藏重康美、日军驻腾越行政本部长田岛寿嗣等相关历史人物。书里图文并茂,穿插了多幅史料价值较高的军事地图、历史图片以及作者走访滇缅公路、中印公路沿线战争遗址遗迹的照片,使读者在历史与现实的对照中感知滇西抗战的历史。
在日本学者秋畑进《西双版纳、茶马古道、援蒋公路战争遗迹的寻访》(82)秋畑進.シプソンパンナー、茶馬古道、援蒋ルートの戦跡を訪ねて[J].ヒマラヤ学誌,2008.一文里,也有对日军经缅甸入侵云南西部历史背景的相关介绍,其着重回顾了日军轰炸保山后引发的霍乱、日军占领龙陵与腾冲等史实。全文用较大篇幅介绍了位于保山市的滇西抗日战争纪念碑,位于腾冲的来凤山战场遗址、国殇墓园、倭冢、滇西抗日战争纪念馆,位于龙陵的惠通桥遗址遗迹、松山战场遗址、龙陵抗日战争纪念馆、抗战广场的碑文,以及位于畹町和瑞丽等地遗址遗迹的现状。字里行间,作者流露出寻访滇缅公路战争遗迹后的感慨:无论日军用“舍身”战术如何顽固地推迟败北,那些筹划并实行作战的参谋、司令官等人也要担负重大责任,而误导国策的日本领导人,其责任更是不言自明。
除上述三大类研究外,还要注意日本对滇西抗战有关战争纪实文学方面的研究。代表性的有楳本捨三的战争纪实文学作品《壮烈拉孟守备队——玉碎殉职的日军官兵记录》(83)楳本捨三.壮烈拉孟守備隊——玉砕に殉じた日本軍将兵の記録[M].東京:光人社,2012.,古山高丽雄的战争文学三部曲《断作战》(84)古山高麗雄.断作戦[M].東京:文藝春秋,2003.《龙陵会战》(85)古山高麗雄.龍陵会戦[M].東京:文藝春秋,1985.《胡康战记》(86)古山高麗雄.フーコン戦記[M].東京:文藝春秋,2003.,以及横田进的《战友在云南长眠:缅甸云南战线追忆录》(87)横田進.戦友よ雲南に眠れ:ビルマ雲南戦線追想記[M].佐世保:芸文堂,1983.等,这些作品为研究滇西抗战提供了一个别具价值的侧面。
就目前所见日方滇西抗战史料,本文所作的梳理仅是择要而言,遗漏在所难免。从滇西抗战日文史料利用的现状来看,更有深度的挖掘、整理、翻译与评估等诸多方面的工作亟待加强。这些工作的价值主要在于:首先,补缺拾遗。对日本所存滇西抗战史料进行梳理与利用,可以从这些历史亲历者的记忆中,建构出历史的“整体感”。由于撰写日军滇西作战回忆录的作者是当时战争的参与者或相关者,他们可为滇西抗战史研究提供详细的情节、过程和背景等方面的重要信息,这既弥补了档案资料不能充分开放的缺憾,更使隐藏在纸背之后的历史实况得以彰显,进而赋予滇西抗战史书写以丰富性与生动性。其次,互为佐证。单从史料内容来考察,日方档案类文献所涉及的层面就极为博杂。其中不仅有大量关于日本在滇缅战场军事战略、策略的规划,也有详密的战役、战术制定过程,还有日军在滇缅战场的军事建设与具体入微的战场战事描述。这些史料,其记录视角虽然各有侧重,但均能从不同维度为滇西抗战研究提供翔实而立体的佐证史料。再者,纠正讹误。目前国内关于滇西抗战的研究成果丰硕,这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不足也很明显。尤其很多研究大量采用、信用的是事后,甚至是时隔半世纪以上的当事人口述、回顾或现地调查采访资料,极少使用甚至未使用日军的官方史料,导致某些战事记载出现讹误。若将中国与日本的史料互参、互考、互证,有助于纠正讹误。
另需注意的是,与我国学者相比,研究滇西抗战的日本学者,其研究思路更为灵活多元,除善于借鉴各学科的优长并在研究中交相为用之外,他们也尝试在更宽的视域里展现日方对滇西抗战的不同解读,譬如对战争记忆研究的重视,就对国内学者拓展、深化滇西抗战研究有所启发。当然,囿于立场与历史观的局限,日本有关滇西抗战的史料,其表述方式的令人不适以及侵滇日军回忆录文献中“误、伪、隐”等较为突出的问题,也要求国内研究者在利用时务必明辨真伪,多方考证,谨慎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