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丽华
低年级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大多是诗歌、童话、散文、寓言等,内容精彩,题材多样,语言典范、内涵丰富,有较强的可读性。下面就以统编版二年级教材为例谈谈笔者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常常采用的品析句子的策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指出了朗读的重要性,反复朗读句子,将平面的文字转换成立体的声音以后,不但能使阅读时的思想集中到一处,也能使思维豁然开朗,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
《太空生活趣事多》的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介绍了在太空中睡觉的有趣现象:“不过,要想睡上一个安稳觉,航天员必须把自己绑在睡袋里。”教师就让学生自由阅读这句话,说说自己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了哪些有趣之处。然后集体讨论,朗读“不过”这个词的时候应稍作停顿,因为这个词表示后面句子的意思与前面的“舒服”一词发生了变换。“必须”要加重语气读,表示强调一定要这么去做。“绑”是动词,说的是航天员在太空中睡觉时与地球上睡觉的不同的状态,读出强调的语气才能感受到太空中特有的有趣现象。朗读是品词析句的最根本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去提高品析句子的能力,在朗读中理解句子;在朗读中增进感情;在朗读中提升语感。
课文中有不少精彩的动词,对于句子的表情达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果生硬地把词典中的解释抄给学生,势必会让学生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倒不妨用学生喜爱的表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品析句子的意思。
《雷雨》中有一个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学生对句子中的“压”字很不理解。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这个句子时,首先出示几幅乌云满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大团大团的乌云密密层层挤在一起的形状,说说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然后设置疑问:“满天的乌云又厚又密,还在天上,怎么说是压下来呢?”让学生在座位上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表演一下“压”的动作,现场评一评这三个动作中哪一个动作最形象地表现出了乌云压下来的样子。再让学生想象一下乌云这样压下会给人带来“闷热”“喘不过起来”的感觉。学生读句子,看图片,做动作,形象的表演诠释了句子中动词的意思,使学生对动词的正确使用有了非常直观的印象,非常有利于品析句子。
“一字千金”常常用来称赞诗文之精妙。某一个精彩的句子,往往就是因为一个关键词用得好,整个句子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阅读课文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细细品味,可以体会出句子的精髓。
《咏柳》中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两句诗句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点难度,教师就抓住“碧玉”“丝绦”这两个关键词来引导学生品析。多数学生没有见过碧玉,不知道碧玉是何物,教师就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碧玉的外形特点,提醒学生尤其是要观察碧玉的颜色和光泽,再想想它和柳树在哪个部分相似,让学生明白诗人用“碧玉”一词来形容春天柳树上鲜嫩发亮的新叶,是为了表现柳叶的美丽。理解“丝绦”一词,教师也可以采用相似的办法,借助图片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丝绦”就是衣裙上长长的丝带,让学生比较丝绦与柳树的相似之处,进而使学生明白,“绿丝绦”在诗句中指的就是垂下来的长满叶子的柳条。关键词品析完以后,学生就弄懂了这两句诗句意思,脑海中就能鲜明地想象出春天柳叶青绿可爱,柳条轻拂岸堤的画面。
童话故事是学生非常喜爱阅读的,学生们对故事情节的发展特别感兴趣。但是故事中有些句子的意思比较含蓄,这就有必要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把这句话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结合课文前前后后的提示才能有准确的理解。
《小马过河》中“小马为难了,心想,我能不能过去呢?”一句写出小马第一次过河的心理活动,小马为什么会“为难”呢?它在过河时遇到了哪些情况?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河水哗哗地流着、妈妈不在身边、离家已经很远了等这些情况使小马一时间想不出什么好办法,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时教师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在什么情况下自己也会感到为难,再结合下文中老牛、松鼠的截然不同的对话内容使小马“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以及小马犹豫要不要回去问妈妈等内容,思考小马内心所想的内容,这样就能明白课文中的“为难”的意思就是指小马碰到了很多意料不到的情况后,拿不定主意。联系上下文看上去“瞻前顾后”,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对课文的整个写作思路有了清晰的了解。
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加生动,二年级的课文中就出现了不少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句、拟人句、夸张句等经常在课文中出现,修辞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刻画得入木三分,阅读时要好好品析。
《黄山奇石》中的第二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就说‘仙桃石’吧,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仙桃石比喻成一个大桃子,让人感觉非常神奇。为了让学生体会仙桃石的神奇,教师出示仙桃石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石头的样子的确很像一个大桃子,并用自己的话说说仙桃石的外形特征。教师提问:这么大的“桃子”人间少有,它是怎么来到山顶的呢?读一读“飞下来”和“落在”两个词,做一做一“飞”一“落”的动作,悟一悟这两个词语的作用。学生很快就发现这两个词把石头写活了,不由得让人感受到一块大石头宛如一只小鸟一般轻盈自如地从天上飞下来,正好停在山顶的石盘上,给人带来了妙不可言的感觉。比喻句的绝妙之处就在于把一个很平常的事物说得非常生动、形象、具体,给人深刻的印象。
教材中的课文,是“有意思”的课文,也是“有意义”的课文,注重人文教育内容的有机融合,简短的文章起着育人的功能,很多课文的结尾部分就很发人深省。
《千人糕》的最后一个自然段里孩子听了爸爸的话,仔细想了想,说:“爸爸,这糕的确应该叫‘千人糕’啊!”通过孩子认同爸爸所说的话结束了课文,也揭示了课文所要阐述的道理。教师让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后,提问:一块普普通通的米糕为什么叫它“千人糕”呢?“千人”是不是指一千个人呢?文中的小孩有没有弄懂这两个问题呢?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引导学生从“的确”一词中品析文中孩子的恍然大悟:如果你是那个孩子,现在吃着米糕,还会觉得它很平常吗?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在交流讨论,创造性地说出“千人衣”“千人桌”等词,悟出了这些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品析句子是提高学生语言感受能力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读、多品、多悟,在体验语言的无穷魅力中提高语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