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活动式教学解读身边的地域民俗文化

2020-02-23 11:08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民俗风情民俗文化民俗

语文这门学科是作为传承我国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主要方式,它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基层教师,我们应该以我国的民俗文化,特别是苏州本土的民俗文化,充分发掘其中的精华,把地域民俗文化融汇于中学语文的教学之中,对中学生进行爱国、爱家乡的教育和民俗美的熏陶。新版统编教材重视民俗文化教育,反映出国家重视民族文化教育,重视本土文化教育。用活动式教学解读身边的地域民俗文化有不同的方法,不拘一格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民俗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中最低层次的文化。它形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和平日的积累。它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精神和文化水平。民俗文化的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民俗文化不仅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而且与语言的关系密切相关。一方面,语言和民俗文化相互作用。语言所揭示的内涵深受民俗文化的影响。民俗文化可以揭示公共心理和人们在语言现象中凝聚的成色。与此同时,民俗文化时代的演变将不可避免地反映在语言中;另一方面,语言和民俗文化是不可分割的。由于语言的发展必须积累大量的民俗文化内容,对语言的理解离不开对民俗文化的理解。总而言之,语言和民俗文化与一个人的双手同样重要。另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语言教学忽视了对民俗文化的解释,只关注语言的各种要素,那么学习者就很难理解和掌握汉语。

民俗文化和语文教学之间是密切联系的。民俗是文学在生活中的反映,语文教材可以很好传播民俗文化。新版统编教材八下语文第一单元有四篇写民俗民风的课文:《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和《灯笼》。新的统编教材专门设立这样一个体现民俗民风的单元,意味着编者认识到民俗民风在我们中华语文宝库中重要地位。这四篇文章,有的表现传统文化习俗,有的展现各地风土人情,通过教师在上课的讲解,学生看到了各地不同的民俗风情,感受到了各地浓郁的地域文化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习俗和不同方式,初步领会到了民俗的意义和价值。这也体现了在国家大环境重视民族文化教育,重视本土文化教育,基础教育充分领会精髓的一大改革。

强化民俗文化特别是当地民俗区域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是对教材的一大补充。可以让学生去了解身边的民俗文化,获得第一手的当地文化资料,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亲近他们的精神家园,寻找文化之根,提升民族和乡土自豪感,培养他们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增强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和能力,肩负起传承灿烂文化的使命。

二、区域民俗文化在教学中的作用

民俗文化是区域发展历史中特殊传统和习俗的积累,拥有独特的背景和底蕴。在一个地区不断发展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居民迁移、自然变迁不断冲淡这个地区曾经的发展痕迹。一些独特的区域文化如:区域宗教信仰、民间手艺、经济活动等也逐渐随之消失,而有幸保留下来的,急需被挖掘和保护。

1.注重区域民俗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对语文的准确理解

各地民俗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自己身边的地域民俗文化更可以激励学生的自豪感,况且地区民俗文化作为一种非常近非常有效的资源,完全可以得到学生课外的充分利用和吸收,用活动教学的形式去走进身边的民俗文化,认识并传承身边最容易疏忽的区域特色的文化,这个应该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2.注重区域民俗文化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新版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这反映在教学与自学文本之间的区别。语言要素清晰地反映在不同层面,设计更多的操作活动,注重方法指导和其他方面,并从“教学”向“学习”过渡。因此,对区域民俗文化的实践和主动教学的设计可以更好地反映教材的主要目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语言的核心素养。

3.注重区域民俗文化可以帮助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每种语言的发展和演变都与民间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时间的流逝必然会在中文中留下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然后,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不仅是中国学生,甚至外国学生不仅接触到汉语词汇,语法,汉字等内容,而且还无形中触及了各种中国民间文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在学习汉语的同时,学生也在学习中国民间文化。

三、在实践中发挥民俗文化的教育作用

以活动为基础的教学是一种新的形式,其概念的定义在学术界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基于活动的教学研讨会对其概念有两点观点:认为以活动为基础的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素质,并通过有意识的参与和发展自己的主动意识和能力。激活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活动。和创新思维。另一种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鼓励教师参与活动,改善他们所处的环境,使他们能够和谐地发展自己的精神和他们的个人经历。在区域民俗文化中开展活动式教学可以有效地结合这两种观点。课本上的教学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把对学生民俗文化的培养延伸至课外,毕竟民俗文化产生于民间。组织学生开展对民俗文化的课外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苏州的区域民俗文化,这种形式比简单的在课堂内讲课还要深入人心、深入生活,收集和整理民俗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比如苏州直水乡妇女的服饰、昆曲、桃花坞木刻年画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可以采用讲座、知识竞赛、主题班会、汇报表演的形式让学生真正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从而争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师通过传统节日进行节日文化教育,使学生真正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文化内涵,如端午节有赛龙舟的习俗,不但是为了纪念投江而死的屈原,还可以办一些采风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民俗特色的节庆活动,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丰富课外生活既可以深化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指导学生收集材料,让课内教材延伸到课外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分布较为零散,大多穿插在各种文学作品当中,且根据文章表达中心有挑选性的描写,这就造成了学生对相关民俗文化的了解停留于表面。且中国地大物博,民俗文化含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学生通过教材中的文本只能认识部分地区的风土人情。因此,教师组织课外阅读课程,让学生从阅读中系统了解民俗文化,领略祖国多彩习俗。

教师在课内文章的阅读教学课堂中引导学生感受独特的民俗文化,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这些文章中有不少是通篇介绍民俗文化的,以它们为基础,在教学完成之后,增加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延伸阅读。通过对不同作品的阅读,即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又可以比较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

统编教材八上收录了四首《诗经》古诗:《关雎》《蒹葭》《式微》《子衿》,教学重点之一是学习赋比兴的运用。笔者所在地常熟白茆当地自古至今流传下来有一种苏南独特的“白茆山歌”,也很好的传承了赋比兴手法。它属于古老的吴歌一脉,是白茆塘流域的常熟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的结晶,是常熟人值得骄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歌词内容反映出常熟地区古老的民俗民风。四首《诗经》古诗学习后,再通过课外对白茆山歌的活动式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这块土地上过去人们的生活图景。

笔者指导两个老家在白茆的学生准备搜集白茆山歌的资料,让他俩上了一节课。以白茆山歌为例,谈《诗经》对其影响——简略探讨赋比兴手法在白茆山歌中的运用。比较通过比较歌词,发现歌词中有《上梁歌》中唱道:“上楼一步高一步,下楼步步后来高”,进而了解到常熟的民俗农村造新房安放主梁时要唱歌,而且安放主梁的走步有讲究;《拜堂歌》中“中间打个和合结,一对夫妻百年长图”了解到农村结婚时有和合被,打和合结的寓意;《十二月花名生肖》“正月梅花”“二月杏花”“三月桃花”“四月蔷薇”“五月石榴”“六月荷花”等,这种类型中花名随时令变化,既是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了他们的生活情趣。这些歌词不仅很好传承了赋比兴的手法,更是当时水乡人民丰富的生活画卷,反映了我们祖先淳朴的民风民俗,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后来有学生留意到农村造房结婚时的许多习俗,拍摄小视频照片回校交流,让大家明白了身边许多流传下来的古老习俗的含义,大大增强了区域自豪感。

2.用活动式写作去寻找身边民俗风情

写作是一种创作,写作的素材中有了个人独特的感知,会更灵动。活动式写作是带个人独特眼光去寻找发现素材并赋予素材独特思想的一种有效方式。

笔者所在的城市是知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所在学校地处老城区,旁边就是园林和古老的小巷。城内七条河水潺潺流过,流经了几千年历史。河畔,黛墙黑瓦的民居枕河而居,狗吠、炊烟、传统店铺,似乎在这里凝固住了时光。古城,保留着当地传统的生活方式,是了解城市民俗风情的最佳名片。

笔者设计了一系列活动式写作教学,让学生去贴近这座城市最传统的民俗民风。

第一次作文《园林一景》是在学完了《苏州园林》后,带着学生来到隔壁的园林,观察园林的布局,选择一处最喜欢的景点,用刚学到的写景方法进行描摹,并观察园林中的人的休闲方式,在景物中融入人的描写。孩子们的作文中写到了园林美景,和看到了老城区居民喝茶、赏鱼、听评弹、票友在亭子里唱越剧等古老的休闲方式。学生通过此次作文了解到了古城区百姓传统的休闲方式,许多的民俗,也增强了写景的写作能力。

第二次作文《行走在古城区》利用双休日时间和父母亲人去走访老城区最长的一条街巷河东街,了解古城区居民的传统日常生活,感悟这个吴地城市居民的风情。孩子们和家长行走在古城区,看到的是小桥流水人家的居民在河埠头洗衣服;水井边洗刷,聊家常;用木柴生炉子煮水;巷子里有传统美食梅花糕海棠糕的传统做法;扯蓬豆腐干茶叶蛋在煤炉上咕咕冒气;传统的裁缝铺在老街还存在,偶有传来“磨剪子要锵菜刀”的悠长声音。学生通过此次活动走进老街,感知到了这儿的人保持了这座城市传统的生活方式。知道了古老和现代并存,传统的魅力。

第三次作文《寻步南门》带领一起去城市最古老的商业区南门台上。这里河道四通八达,店铺林立,房子依然是明清建筑,曾经在明清时期和建国初期商业繁盛一时。就算在如今信息化商业大潮冲击下,它还是顽强坚挺着,虽然马上会面临拆迁重建的命运。那么赶在这片残破的老商业区命运改变之前,可以去寻找到久已失落的城市商业风情的影子吧。我们除了看到还有一家生意不错的“老虎灶”,还找到了历史一百多年的老浴室,旧时的买铁器的、农具的、农村祭祀用品的、渔具的等各种传统五金,没见过的生活用品一应俱全。我们听老板介绍各种用途,眼前彷佛看到各种农村最传统的生活图景,展现出一幅幅真实的民俗风情。

寻找到的民俗风情用文字记录下来,每个学生的心里会对身边的民俗风情有最深切的了解和感知。

3.小组合作,领学分享

一个人的资源有限,利用集体智慧,学生会得到更多的信息。小组合作进行领学分享就是一种很好的活动式教学。

小组分配好内容,采集不同民风风俗,回来汇总领学分享。笔者组织了一系列采风分享活动。有的小组采集到农历大年三十跟着家人去山上烧香、吃豆腐花、吃山前豆腐干,祈福的场景;有的采集到本地农历三月初三虞山上祖师庙古老的庙会,烧香、挑花灯舞蹈、头上插花的阿婆用方言唱歌献给祖师的民俗;有的采集到端午节尚湖龙舟竞赛的欢腾情景;有的甚至采集到了亲人去世后,道士做道场有许多的内涵(这个也是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回来后小组长分工给组员,有做课件的,有写文字稿的,有去查阅资料拓展的,然后小组起来领学分享,请同学老师点评。

通过多次这样的活动式教学,越来越多的地区民俗风情被大家发现,学生了解了自己身边居然有这么多丰富多彩的民俗画卷。爱家爱国的凝聚力自豪感也大大增强。

4.活动式教学方式不拘一格

去展示身边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可以运用的教学方式还有很多。笔者曾经尝试过以地域民俗文化为内容的手抄报比赛、讲故事比赛、黑板报展示、家长进课堂讲述那过去的事情、对联创作、美术展等有趣的形式。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甚至在全校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些多样的活动式教学也走出了传统沉闷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极大激发了他们的寻找热情和深入了解兴趣,由老师教变成学生主动去学,去钻研的良好效果。这个也和统编教材注重方法引导,倡导教师要从“教本”向“学本”转变的理念是一致的。

四、实施活动式教学的成效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时代,新事物层出不穷,许多传统的民俗风情已经被许多人忘却甚至抛弃。身边的民俗民风是我们身边最宝贵的财产之一,对它的教学可以补充和扩展教材内容。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乐意去获得第一手的当地文化资料,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寻找文化之根和逐渐失落的精神家园,提升民族和乡土自豪感,从而增强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和能力,肩负起传承灿烂文化的使命。

猜你喜欢
民俗风情民俗文化民俗
冬季民俗节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民俗中的“牛”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民俗节
知青文学中的陕北民俗风情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电视剧《三国》中的酒韵与民俗风情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贝锦三夫《武陵王》的艺术特色与思想内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