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学友 李润竹
(1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情报研究所,山东济南 250014;2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山东济南 250358)
情报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是科学情报及其活动所涉及的各种规律,涉及情报信息的标引方案、信息检索、信息计量、情报分析方法等。对于情报学的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公认的体系结构。何杰山[1]提出将情报学的体系结构分为情报学基础理论、情报学方法论和情报学应用推广服务。每年对学科发展中学术会议、学术著作、学术论文进行整理和分析,有助于了解情报学领域的研究重点以及发展趋势[2-8]。本文将情报学领域2019年开展的学术交流、学术著作以及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情况进行综述,以获得2019年我国情报学研究进展情况。
2019年,我国情报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活动精彩纷呈,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术交流活动异常活跃。本文按照学术活动先后顺序梳理如下:
2019年1月6日—7日,由《农业图书情报》编辑部、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等共同举办的“2019年全国图书情报青年学术论坛”在黑龙江顺利召开。此次论坛聚焦图书情报领域新兴技术、前沿追踪与最佳实践,旨在发现和培养优秀青年人才,促进全国图书情报领域青年学者在图书馆情报学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学习与创新。
2019年4月16日—19日,由湖南省图书馆学会、湖南图书馆等共同主办的“2019图书情报武陵山高峰论坛”在湖南张家界召开,论坛以“新时代、新气象、新业态”为主题,汇聚了包含高层次专家、普通青年学者不同层次研究人员,围绕图书情报学科前沿议题展开研讨,有力地促进了图书情报高端人才培养和学科服务地方经济。
2019年4月17日—19日,第14届中国竞争情报国际年会在上海举办,来自美国、以色列、西班牙、新加坡、英国、日本、韩国、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战略情报和大数据分析等领域的近百名专家参加了本次年会。本次年会以“竞争情报与大数据分析,引领决策者洞察未来”为主题,从竞争情报的理念、战略、技术、方法与实践等角度开展了研讨。
2019年4月26日—28日,由南京农业大学主办的第九届全国情报学博士生学术论坛在南京举行,此次论坛以“智能、智慧、智库——新时代的情报学发展”为主题,来自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260余名博士生导师和博士研究生及行业代表参加会议。
2019年8月1日,由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竞争情报分会、北京科技情报学会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专业委员会和北方科技信息研究所联合举办的“第九届技术竞争情报助力科技创新”研讨会在贵州铜仁成功召开。研讨会从竞争情报核心概念、科技前沿识别跟踪、产业竞争情报和企业竞争情报等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国竞争情报的发展趋势。
2019年8月13日—17日,上海市科技情报学会和上海市行业情报联盟等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了“2019年情报新技术新方法新工具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暨专题培训”。此次研讨会有力推动情报新工具的开发利用,促进了情报手段的现代化,有利于情报成果又好又快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2019年9月23日—26日,上海图书馆联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际科学技术信息理事会共同举办“竞争情报上海论坛暨国际科学技术信息理事会年会”,该论坛“开放科学与开放创新”为主题分享全球开放科学的新工具、新技术和新发展,企业开放式创新的新实践和新成果以及竞争情报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2019年10月11日—12日,由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办的“2019年全国情报学博士生学术论坛”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论坛以“智慧时代的情报学创新发展:知识融合”为主题,搭建开放自由、兼收并蓄的学术交流平台以促进我国情报学学科发展。
2019年10月17日,由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竞争情报分会和北方科技信息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第二十五届中国竞争情报年会”在贵州贵阳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各行业的200多位代表参加会议。会议以“竞争情报——改革开放再出发”为主题,分别从竞争情报理论研讨、实践经验、战略创新、工具运用等多个角度和层面展现当代中国竞争情报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成就。
2019年10月25日—2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编辑学会学术期刊编辑委员会主办,河北大学管理学院承办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科研创新学术研讨会——2019年全国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术期刊高峰论坛”在河北保定召开,来自全国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领域的近四十位期刊主编、编辑以及河北大学管理学院120名师生代表参加了会议。
2019年11月8日—10日,中国情报学年会暨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发展论坛在武汉举办,会议以“新时代、新使命、新作为”为主题,成为情报学界的标志性会议,表明情报学与情报工作进入了新阶段。
2019年11月23日—2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主办的以“新时代社科情报学能力建设与创新路径研究”为主题的“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在天津召开。来自全国高校系统和社科院系统等从事社科情报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18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此次会议。此次学术年会内容覆盖社科情报学的前沿热点、理论发展、技术方法、工作实践等多个重点领域,旨在不断强化新时代图书情报学科的核心能力建设,探索我国社会科学图书情报事业的转型与创新路径。
2019年11月27日—30日,上海科技情报学会、上海市行业情报发展联盟联合《竞争情报》杂志社在湛江举办了“2019年区块链情报研究与运用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近50名代表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2019年11月28日—29日,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与图书馆联合主办了“第十一届亚洲图书馆与情报学学术研讨会”,会议主题为“亚洲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的合作、发展与创新”。来自日本、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中国的90多位学者和从业人员围绕知识组织、知识图谱、语义网、关联数据、本体、信息素养、信息行为、信息计量等领域的问题展开交流。
2019年12月7日—8日,2019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研究生教育论坛暨青年学者论坛在湖北武汉召开。论坛的目的是推动国内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通过论坛搭建平台,为青年学者提供交流与展示的机会,促进学科发展。
2019年12月13日,“2019年全国知识组织与知识链接学术交流会暨大数据环境下情报检索语言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围绕文献编目、规范文档、领域本体、关联数据等知识组织和情报检索领域的重要内容探讨大数据环境下知识组织与知识链接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推动情报检索语言更好的融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
通过对2019年情报学学术会议的总结发现,大数据、人工智能、竞争情报仍然是情报学领域2019年学术活动的核心内容,同时在学术交流中更加重视青年学者的培养及在科研活动中的作用。
本文利用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资源以“情报”和“信息”为检索关键词,以图书为文献类别,检索后经人工筛选,得到2019年度情报学领域相关学术论著相关情况。
综合理论方面,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图书情报学四十年》(李广建)从历史回顾、基础理论、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组织与检索以及用户与信息服务等10个方面全面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图书情报领域所取得的成果。时事出版社出版了《大战略情报析论》(李冬伟,唐永胜)以大战略情报的定义为逻辑起点,梳理分析了战略情报的历史演进及其在战略决策和实施中的地位、作用,系统论述了大战略情报的内容体系、能力构成和博弈互动等。
学科相关理论方面,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的《情报工程学概论》(马费成,赵志耘)介绍了在大数据背景下,情报学研究与情报工作面临的巨大挑战与发展机遇。科学出版社的《应急响应情报体系》(苏新宁)介绍了应急响应情报体系所涉及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描述了情报在突发事件应急响应中的演变过程。金城出版社的《孙子兵法情报思想研究》(熊剑平)分析了《孙子兵法》中的情报观、情报搜集、情报分析和反情报理论等,从战略情报要素认识的完备性、情报评估的重要性及情报理论的科学性等方面提出来对构建中国特色现代情报学理论的重要借鉴意义。
竞争情报理论方面,科学出版社的《动态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力研究》(刘冰)以动态竞争环境为研究背景,以核心竞争力、动态竞争等为理论基础从动态竞争视角对“企业竞争情报力”概念进行界定和阐述,构建了形成企业竞争力的理论体系。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的《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技术竞争情报方法体系研究》(刘志辉)基于社会调查了解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现状,对其技术竞争情报的需求进行分析,尝试从方法论研究的视角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竞争情报活动提供方法体系支撑。
信息检索方面,有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检索》(黄如花)、江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检索与利用》(刘敏)、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吉家凡)、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信息检索》(姚中平)、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大数据时代信息资源检索与分析》(康桂英)、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专利信息检索与利用》(李招娣)、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文献信息检索实用教程》(杜辉华)、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王国平)、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检索与利用》(王红兵)、西安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检索与图书馆利用》等众多信息检索领域的专著。
情报分析与研究方面,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的《专利分析与应用》(吴颖)通过对专利情报分析定义和方法的总结,指出在信息社会发展的背景下,专利情报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互联网+”环境下的涉烟情报信息分析与研判》(杨登慧)从涉烟情报信息分析的产生和发展,情报信息采集、存储、研判等方面探讨了大数据时代烟草专卖管理工作的新要求。
信息服务方面,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数字时代图书馆与情报服务研究》(肖静,张慧敏)结合网络环境和新媒体环境对图书情报服务的形式和图书情报服务的资源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的《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研究》(张理华)探讨了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影响以及高校图书馆在大数据时代所做的发展与创新。
情报方法实操应用方面,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图书情报知识图谱实证研究》(张小娟)研究了我国图书情报学的研究热点和核心主题的时序演变,为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提供新视角,有利于推动我国图书情报研究的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面向应急管理的情报支持研究》(李阳)从情报学视角探讨了应急管理相关理论与实践,探索了应急管理情报支持的实现路径。金城出版社出版的《分析情报:国家安全从业者视角》(George,Roger Z.)汇集美国情报界24位顶级专家的研究结果,阐释情报分析的20个核心主题,分析了美国情报界的得失,给出新形势下做好情报工作的新方法;《情报分析案例:结构化分析方法的应用》(Beebe,Sarah Miller)包括了外国情报、反情报、恐怖主义、国土安全、执法情报和政府决策等内容。
情报学领域代表性学术成果多发表于CSSCI来源期刊上,因此本文选取了CSSCI来源期刊目录(2019—2020)中情报学期刊作为来源期刊,包括《情报科学》《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学报》《情报杂志》《情报资料工作》《图书情报工作》《图书情报知识》《图书与情报》《现代情报》等9种期刊。利用中国知网平台,根据刊名并限定文献出版时间为2019年进行检索,共获得2049篇论文。在检索结果中进一步限定为“情报学”,并从中剔除征文、索引、通知、简讯等内容,从而获得基础文献597篇。本文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通读与整理,借鉴2017—2018年情报学进展的维度划分[7-8],从以下几个方面对2019年我国情报学领域的产出的学术论文进行梳理与分析:
2019年,随着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国家情报法》对情报学界的影响仍然持续作用。在此背景下,情报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论文主要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对情报分析方法的影响及未来的融合发展。
人工智能对情报学研究的影响。许明全[9]指出随着我国情报机构向智库转型,特别是情报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情报工作需要转型创新,突出引导和预见作用,着力打造高端智库;情报工作者要重视情报分析,情报分析是基于全局的分析,比数据分析更精准、精细。冯秋燕等[10]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了新型情报工作体系,阐述了人工智能与情报工作的融合发展。
大数据技术对情报学研究的影响。方秀文[11]指出在大数据背景下,单纯以文献单元为特征的加工整理和存储分析已不能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应扩展数据来源和数据存储,加强多源科技情报资源的集成,推动资源开放获取和协作。苏玲等[12]认为我国情报学和传播学两学科在大数据主题下的研究存在部分重合,但在具体的理论和方法上有所差异。张惠娜等[13]指出在大数据背景下,社科情报工作需要提升数据采集、管理和服务能力。蒋勋等[14]提出了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情报挖掘分析技术,形成了知识组织的新模式。王知津[15]提出大数据时代情报学和情报工作不变的是历史使命、根本任务、研究对象、学科边界;改变的是研究内容、方法、工具、技术以及机制模式。张云中等[16]认为大数据分析技术引入情报研究已成为发展趋势,但是限于现阶段大数据技术仍不能满足情报分析需求,还不能替代情报人员的智能性和主观能动性。唐晓波等[17]以“事实数据+工具方法+专家智慧”的情报方法论为基础,构建了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模型,为人工智能与情报方法的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高伟等[18]构建了面向大数据的情报分析方法和技术体系,发现分布式处理相关方法与技术将成为大数据环境下情报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技术。
情报分析方法的发展。周新跃等[19]提出了一种新的情报分析方法——联想关联思维法,该方法为情报分析方法在科研创新中的应用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彭靖里等[20]通过追溯和对比分析了近50年来发展情报学理论与应用的历史概况,认为发展情报学的研究成果已在学科重点问题设定、理论体系基本假设修正和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突破。李博闻等[21]认为传统方法论体系研究已难有进一步发展,并提出了基于“相似度”的方法体系构建新思路。
对于情报学学科建设方面,陈芬等[22]指出目前我国情报学学科发展存在理论基础薄弱、在社会发展与国家安全领域没有发挥支柱作用等问题。
信息检索是情报学研究领域发展比较成熟且重要的一部分,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学术信息的获取行为也随之发生改变,袁红等[23]通过信息觅食视角研究学术信息探索式搜索行为特征。李广丽等[24]认为运用深度学习、知识表示学习理论优化信息检索系统,可更好的满足用户知识需求,提升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质量。梁阜等[25]根据组织双元理论和创新搜索理论构建了能够影响渐进式创新和突破性创新的外部知识搜索宽度、知识搜索深度及双元性理论框架。李月琳等[26]通过梳理信息检索系统评估、数字图书馆评估的相关理论模型,探讨了知识服务平台的评估要素和评估标准。吕叶欣等[27]构建了单元信息知识组织模式,实现单元信息细粒度组织、语义化揭示及多维度关联。袁红等[28]通过对录屏数据的分析,从检索策略、学习行为、深度探索和搜索绩效4个方面对查询式搜索和探索式搜索进行了比较研究。陈博等[29]提出了一种基于文本挖掘和可视化技术的主题自动标引方法,该方法实现了文献内容级的可视化主题自动标引,快速精准地定位到章节、段落和句子。刘爱琴等[30]设计了面向非相关文献的知识关联检索系统,从更细的粒度层面揭示文献之间的知识关联。
王晰巍等[31]对比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发现,未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会主要集中在视觉搜索和语义搜索等方面。
信息计量学是情报学研究中的基础领域之一,包括文献信息计量、媒体信息计量、网络信息计量等等。相关的研究有李佳培等[32]对社交媒体计量指标与引文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对引文量具有显著影响的指标是学术因子、政策因子、同评因子等3个公因子。赵丹群[33]将网络信息计量学划分为3个发展阶段,当前正处于第3个发展阶段: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渗透进网络信息计量学当中,对未来研究将产生重大影响,科研人员需强化自身理论研究与创新。任全娥[34]认为大数据背景下文献计量学研究体系的发展变革与学科融合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魏绪秋等[35]对动态替代计量学数据的学术论文持续关注度进行了研究,认为替代计量学数据不仅具有动态特征还具有稳定性特征。郭颖等[36]利用替代计量学指标对国内学者影响力进行了研究,认为该指标体系可以用于我国学者影响力评价,但是评价层面不同于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赵蓉英等[37]利用替代计量学数据对开放获取期刊的论文影响力进行了研究,相对于小样本体系,该方法具有指标类型丰富、数据量大等优势。张洋等[38]利用替代计量学研究了学术会议的评价问题,结合机器学习模型,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的不足,提升了学术会议评价模型的准确率。秦奋等[39]基于Scopus数据库对替代计量学指标与引文计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替代计量学指标与引文量无显著相关性,各自研究角度也不相同。《图书情报知识》也组织专题讨论了大数据时代一些区别于传统计量学的数据形式如何应用,这些极具研究价值的大数据需要得到学术界的足够重视[40-43]。
学术评价方面,余立平等[44]提出了一个评价学术期刊知识扩散深度的CJH指数,其与影响因子、h指数总体呈现正相关关系,能反映出于扩散因子完全不同的知识审读扩散能力。王莉军等[45]提出了基于文本挖掘和文献计量的科技论文评价方法,根据论文的质量与论文相似度加权计算得到论文质量评价值。狄冬梅等[46]在科学计量视域下对学者学术生涯进行了解析研究,结果表明定量评价辅以定性评价结合数据可视化技术,可以直观地再现人文社科学者的学术生涯发展轨迹。
此外,众多学者还利用文献计量学及科学计量学对职业教育[47]、政府数据开放利用[48]、图情领域的信息抽取[49]、企业知识转移[50]及引文路径识别[51]等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理论的研究是为更好的服务做准备,信息服务与用户研究也是情报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数据时代,对智慧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即是机遇也是挑战。钱丹丹等[52]通过分析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和构成要素,运用分层理论研究了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架构组成。毕强等[53]提出了大数据时代图书馆服务发展的两种新业态:基于数据挖掘的知识发现服务和基于数据融合的创新性应用。王雪峰[54]以吉林艺术学院图书馆为例研究了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场景的构建,认为基于超级IP和用户画像理论能够清晰的揭示不同群体用户的特征。李通[55]对智慧图书馆微观知识生态系统运行机理进行了研究,认为当前我国该领域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在理论和时间研究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欠缺。曹树金等[56]提出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应以读者需求的精准识别为起点,重视读者体验,构建以读者为中心的智慧图书馆。徐海玲等[57]通过概念格构建了高校图书馆群体用户兴趣画像,揭示了不同群体用户的行为需求。崔涛等[58]对国外大学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现状进行了研究,对国内高校图书馆的相关研究给出了重要的参考。
情报分析与研究对以往关注的重点领域,如情报分析方法、竞争情报分析及专利分析等仍然持续关注,2019年的研究更加注重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环境下的情报分析与研究。
祝振媛[59]研究了情报分析中的情报任务,梳理了情报任务与情报需求的关系。刘明月等[60]构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情报分析自动感知过程体系。王丽婷等[61]对学术论文的引用和使用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论文的引用和使用具有一定程度的统计正相关性,他们均可作为文献价值的表征而引入评价指标体系。陈悦等[62]认为论文标题和摘要区分度、论文使用次数和热点持续能力等因素对被引频次具有正向影响,论文长度对被引频次具有福相影响。盛丽娜等[63]从学科角度对论文长度与被引频次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虽然论文长度与5年被引频次在不同学科中是有差异的,但是大多数学科中,当论文长度小于等于25页时,论文长度与被引频次具有正相关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企业的竞争情报需求越来越迫切,石进等[64]对企业竞争情报态势感知系统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企业竞争情报态势感知系统的架构。随着网络信息的不断发展,研究人员对新媒体及网络社区舆情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如郭勇等[65]对社交网络舆情意见领袖进行了研究,张艳丰等[66]在因果要素关联视域下构建了社交媒体倦怠用户画像模型,高俊峰等[67]提出了网络舆情场内观点簇丛的情感计划度测算方法,周昕等[68]根据成本分化,构建了舆情危机风险分型模型,将舆情危机分解为等级系数和加成系数,黄微等分别从网络舆情的热度测度模型[69]、衍进指数构建[70]、传播要素细分[71]、知识库群互操作要素[72]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黄倩等从犯罪主体的新视角,提出了“情报源—主体—案件—犯罪问题”的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的研究模型,揭示未成年人犯罪规律。王丹等[73]利用超网络和动态网络分析方法,对微博舆论情感倾向进行分析,提供了不同引领策略。
2019年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情报学研究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浪潮中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表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国内学术交流活动精彩纷呈,一些学术会议已逐渐吸引了众多的研究人员参与,成为学术分享与争鸣的主要平台,起到了促进学科发展、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学术著作方面,国内也出版了诸多优秀专著,即有对过去情报学工作的总结,也有情报学学术教材的呈现。期刊论文方面,学者们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与情报学各个分支的融合发展,如何更合理有效地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促进情报学研究的发展,使情报分析更精准高效,促进情报学应用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