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教学内容虽然语言凝练简短,但其意象丰富,许多古诗内容之间也存在关联,需要教师深入挖掘。目前基于关联理论的小学古诗教学强调教学的巧妙设计与实践应用合理融合,处处体现教师巧思,同时也保证学生能够深入到古诗学习过程中身临其境,感受古诗内涵魅力。在《示儿》与《题临安邸》这两首古诗的教学过程中就能架构这样的关联体系,深度挖掘古诗内涵,体现创新教学的优越性。
关联理论是基于某一个语境所构建的具有语境关联效果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与教育领域中。在教学中采用关联语境构建认知基础,为学生营造语境内容,教师需要做好相应教研工作。例如,在古诗教学中就需要明确诗句的上下句关联,将诗篇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甚至是学生意像全部整合起来,保证满足学生学习认知关联,实现学习过程升华,同时也下潜到一定深度挖掘古诗内隐中所存在的深层次意义。在本文看来,基于关联理论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必须达成多重条件内容,例如,教师可为学生设计关联意像,结合图文内容展示教学设计内容,并引导学生实践应用,学习古诗。再者就是做到信息关联,将不同古诗文章中的共同点通过关联信息联系起来,比较品读中引领学生感受多样表达,殊途同归追求同样内涵。实际上它所追求的正是一个关联想象的过程与结果,实现读品结合,提升教学品质。
《示儿》和《题临安邸》都是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的经典古诗,二者在创作内容背景与思想感情上有相似之处,所以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关联理论实现二者教学设计与讲解关联,一脉相承贯穿两首古诗完成教学过程,为学生学习形成共鸣。《示儿》只有寥寥28字,但字字肺腑,将诗人陆游那种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加、真挚感人的情感全部表现了出来。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就要着重把握一个“悲”字,通过诵读、感悟、体会引领学生感受全诗内容,领会诗人陆游的真实情感变化,最终达到升华学生爱国情怀的目的。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处处体现《示儿》中的人文性特征,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做到教学设计言简意赅,掷地有声。
在《示儿》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同时渗透美育与德育的知识点,一方面在德育上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伟大诗人陆游的爱国情怀,做到对学生爱国情怀的有效激发;另一方面则要为学生渗透美育内容,让学生感受到《示儿》的古诗韵味与意境之美。例如,在教学之前教师就希望学生能够大量搜集资料,帮助他们提前理解古诗内容。在研究诗人陆游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讲述了《示儿》的历史背景,当时女真族进军来犯南宋,南宋军队节节败退,最后中原大部分地区被金军侵占,国不将国,南宋皇帝逃到杭州吃喝玩乐,不议国事,中原百姓生灵涂炭、苦不堪言。在这个背景下,陆游作为一名爱国志士励志抗金,但无奈朝廷奸臣当道,陆游始终不被重用,收复中原梦想成为泡影。一生壮志未酬的陆游报国无门,写下了这首绝笔诗,向儿子交代了自己的遗嘱。通过讲解古诗背景,教师就希望学生能够深度思考分析,陆游《示儿》中的内容为什么实质上是一封遗嘱,遗嘱的内容是什么?陆游写下这封遗嘱的目的是什么?当时的心情又如何呢?结合教师所提出的一连串问题就引导学生在此深度阅读古诗文句,详细揣测陆游当时悲伤的心情。为了细化教学,教师也希望让学生具体分析每一句诗句中陆游的心绪情感变化,并根据情绪变化来尝试变化声音、语速诵读古诗,与作者同步体会情感。
在教学中,为了深刻反思《示儿》内容,教师还为学生设计了一道开放性题目,基于关联理论实现学生学习知识内容与情感的有效迁移。比如,说“陆游悲伤不是因为而是因为,可以见得,在陆游有生之年的最大愿望是?”通过这一开放题目,教师就希望学生能够回答填空部分,并且深刻理解“但悲不见九州同”“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两句中陆游内心的悲愤、无奈与遗憾,真正理解这首古诗的历史内涵与情感内涵。为了体现关联性,这里教师可以设计过渡,成功从《示儿》过渡到《题临安邸》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提问学生“为什么南宋不能统一?”“为什么统治者不去治理国家,他们在作什么呢?”结合这些问题就关联过渡到另外一位南宋爱国诗人——林升。林升在临安的墙壁上题诗,写下了《题临安邸》。
《题临安邸》古诗教学设计内容的提出是基于关联理论,从《示儿》一课过渡而来的,两课在古诗创作背景,创作者方面都有异曲同工之处。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为学生分析展示两首古诗内容背景的相同点与异同点。相同点就是二者都表达了诗人对于故国的留恋,二者都希望收复中原之地,都拥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在其中;而不同点则在于作者不同,出发点不同,具体来讲就是《示儿》表现了陆游希望恢复中原、统一国家一生至死不渝的爱国愿望。而林升的《题临安邸》中则融入了更多的冷言冷语讽刺,相比于《示儿》中的无奈,更多的是愤慨,所描述的场景也更加热闹喧哗,表达了作者对于北宋统治者的不满。《题临安邸》中作者深入到杭州统治者的生活状态中,描述了北宋时期社会的样子,同时也颂扬了陆游作为一名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的可贵可取之处。整个教学中教师要讲林升的那种比兴寄托创作手法教授给学生,带领学生共同深刻揭示出一个客观的社会现实,那就是宋朝通知集团的穷奢极侈是不会改变的,在愤恨之中也衬托出了作者的无奈。在《题临安邸》教学中,教师希望多采用议论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适当关联《示儿》背景为学生一气呵成讲解古诗内容。特别是这句“直把杭州作汴州”中真实衬托了作者无奈的情感,意为宋朝已经无药可救,北宋无可避免的走上了覆灭的道路。这种悲叹的情绪教师要传达给学生。
在关联想象教学中,如何做到读品结合是一大难点,作者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所追求的应该是尽善尽美的教学设计,将《题临安邸》中的时代背景、场景、作者的思想情感都与《示儿》关联起来,让学生能够体验在南北宋时期时代中令人唏嘘、无奈的社会现实。这种关联是需要体现在教学设计各个方面的,只有这样才能达成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情感共鸣,也为教师顺利推进教学进程创造更多契机,实现教学优化。而在教学中,教师要处处把握这些细节,巧妙地利用关联理论思想内涵,确保教学中关联有机化、个性化。
综上所述,在古诗背景与诗人情感两方面,教师都能基于关联理论创建设计教学情境,顺理成章的在教学设计中过渡两篇课文,体现教学过程的奇思妙想,贯穿学生学习情感,升华教学内涵,这是小学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当合理把握并呈现给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