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阶段,文言文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高考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然而,大多数学生在文言文考试中拿不到理想的分数,这主要是由于其文言功底较差,翻译时通常会出现漏译、错译等问题。对此,教师应整合教学内容,给学生渗透文言基础知识,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其主动学习,在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同时培养其自主阅读意识。
课本文言文内容比较系统,对于学生学习来说具备很好的梯度性,但需要教师抓住侧重点进行教学。对此,教师要大力整合教学内容,调整具体篇目的教学顺序、教学侧重点,并把增强学生文言文功底的任务放到首位。
如在《师说》一课教学时,在上课前教师要先结合学生的实际将文章所涉及的一些新的基础内容给学生呈现出来,如字词的用法、文章的结构等。上课时教师要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将其中不懂的内容标注出来,然后一一讲解。针对文章中一些较难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原文进行分析,如文中写到,“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作者一直用举例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与途径,并从批判的角度说明“达者为师”的道理。在学生学习完文章后,教师要让学生进行总结,将其和以前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对比,以便积累基础知识。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地翻译文章,从而使学生对文章的认知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整合教材内容,注重引领学生积累基础知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功底。
文言文在考试中通常都有翻译题,而在这项考试中,学生大都拿不到高分,其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理解不了古人的思想,因而无法顺着其思路根据字词准确推敲其含义。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带领学生区分文本特质,使其了解各种文学体裁,让其根据课文的大意理清文章逻辑,进而提高其翻译能力。
如《劝学》篇幅较长,且逻辑结构严谨。为了促使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教师可先让学生摒弃自己的主观臆想去阅读文章,即让其去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并初步推测作者在文中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在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一定认识后,教师要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去深入分析,并挑出一些句子来促使学生去接近古人思想。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句话主要是说学习的道理,且以自身为例,揭示了后天学习的道理;再如“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揭示了学习的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些关键内容整合起来,在讨论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认清文章的框架,并沿着文本框架去了解古人思维,最终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体裁、逻辑、结构层次和具备初步的翻译能力等,认识到作者劝人多学善学的思想。同时,为加深学生的认识,教师也可将一些类似的文章拿来对比,如《伤仲永》《论语》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区分文本特质,并促使其学习和了解古人思想,能使其对文章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
高中生之所以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差,一方面是基础知识不过关,另一方面则是其阅读的素材太少。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文章内容给学生穿插一些其他形式的素材,如视频、简易动画和情节紧张的故事片段等,既给学生丰富了课堂内容,也在较大程度上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促使其能主动阅读一些课外素材,从而提高其文言文阅读能力。
如在《六国论》一课教学时,教师可先在网络上寻找一些相关资源,从战国时的地图入手,结合一些视频、图片等资料给学生做简单介绍,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上课时教师要以有趣的开场白展开课堂内容,如战神白起的传记、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等,既让学生了解足够多的信息,同时也让学生对文章有较深的了解。在学生对六国有了大概了解后,教师再让学生去阅读文章,逐步推敲文章中的信息,沿着六国兴旺—逐渐灭亡—后世应吸取的教训这一主线进行总结,并建立大致的文体框架,教师可予以补充。最后,教师再向学生详细讲述。在学生学习完后,教师还可给其推荐一些类似的文章,如《过秦论》《赤壁赋》《阿房宫赋》等,并向其推荐相关的视频音频资料、阅读方法和要求等,以促使学生在课外也能进行高效的阅读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导入阅读素材,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养成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程度,也是对我国古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对此,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来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可从阅读兴趣、积累基础知识、翻译能力、感悟文章主线等方面引导学生,并利用多种有效措施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