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成都市新津区坚持以打好就业促进工作“组合拳”为抓手,着力促进城乡劳动者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的就业,确保全区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向好。
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取消稳岗返还补贴申报环节,利用大数据对比,直接为少裁员或不裁员企业返还稳岗补贴,实现补贴快审快发。疫情期间发放稳岗返还补贴2642.9万元,稳定就业岗位5.2万个;及时兑现社保减免缓政策,直接为3000 余户参保单位减免社保费2.02 亿元。
鼓励企业扩大就业岗位。及时兑现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就业见习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扩大就业岗位。2019年以来,累计发放企业吸纳就业补贴141.1万元,其中,疫情期间发放补贴46.4万元,新增岗位4000 余个。
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题。建立线上线下招聘双向驱动,创新建立“常规招聘+专场招聘+委托招聘”协同推进的“2+3”就业招聘模式。今年以来,开展各类招聘会81 场,提供岗位信息4.6万余个,达成就业意向1.05万人次。
以需定培,满足群众需求。整合相关职能部门培训资源,大力实施全民免费技术技能提升行动,深入开展重点群体技能培训、失业人员培训、劳务品牌培训。2019年以来,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18 期,培训612 人,为1222 人发放职业技能提升补贴205.4万元。
以产定培,满足产业需要。引入优质社会培训机构开展智能制造和农博文旅产业技能人才培训,实现“培训+取证+输送”全链条服务。2019年以来,开展技能人才实用技术培训53 期,培训2191 人,输送技能人才660 余人。
以岗定培,满足企业内需。今年以来,引导企业组织在岗员工开展岗前培训、适岗培训和转岗培训,为33 家企业发放在岗员工技能培训补贴292.6万元,惠及员工2261 人,新增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 家。
鼓励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2019年以来,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岗位就业、开展志愿服务,提供事业单位专技人才招考、“一村一大”和大学生公益性岗位200余个;提供见习岗位260 个,吸纳见习大学生153 人;落实大学生就业补贴政策,向948 人发放大学生求职创业补贴131.52万元。
托底帮扶特殊困难群体。建立“主管部门+镇街+村(社区)”三方联动机制,实施未就业特殊群体“一对一”帮扶,鼓励就业困难人员通过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就业等形式灵活从业。2019年以来,发放灵活就业社保补贴23.54万元;完成85 家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审核确认工作,目前已安置233 名残疾人就业。在社区建立女性居家灵活就业基地,带动妇女就业100 余人,人均增收1000元/月。今年以来,为7651 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失业补助金共计1089.36万元。
强化农民工服务保障。实施去冬今春农民工服务保障五大专项行动,建立返乡农民工、返岗务工、就业需求三本台账,开发“求职登记”小程序,收集农民工就业意愿1560 条,开展就业推荐3560 人次,促进上岗就业989 人。疫情期间,统筹多方力量主动为外出农民工提供免费健康服务,为10560 人出具了健康证明。
强化创业要素保障。依托新津青年(大学生)创业园、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花源校区大学生创业街等创业载体,为创业项目提供低成本场地支持和综合配套服务;完善自主创业扶持体系,健全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机制。2019年以来,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担保贴息贷款支持699.1万元,发放创业补贴62万元。
提升创业能力水平。与成都艺术职业大学、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区技工校建立“院地合作”“校地合作”机制,探索培训学员进公司“经营”、进商店“销售”、进田地“操作”创业新模块。2019年以来,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875 人,围绕文旅创业项目,开展返乡下乡创业精品课程培训8 期,促进416 人成功创业。
营造良好创业氛围。搭建创新创业工作展示与路演交流平台,举办“青年创业大赛”“创业之星评选”等活动,树立创业典型,激发创业热情;建立集企业家、创业讲师、草根代表等为一体的创业导师团队,通过创业项目问诊、“金点子”创享会等方式,为创业项目提供有针对性的创业指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