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增负”的实践困境及破解建议

2020-02-23 02:17裴英竹
社会科学家 2020年4期
关键词:金课学业大学

裴英竹

(梧州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0)

一、大学生“增负”产生的时代背景

对中小学生要有效“减负”,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的中国教育现象应该扭转[1]。这是2018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向中国教育发出的时代强音。随后,大学生“增负”成为热门话题。在传统思想观念中,人们对“增负”往往理解为给大学生压担子,增加学习时间、增加作业量、增重学业任务。新时代高等教育“提质增效”背景下,对于大学生“增负”的含义,众说纷纭。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其学业挑战度,激发其学习动力和专业兴趣,聚焦每一个大学生学习成果的“内涵建设、质量提升”[2];大学生“增负”不只是简单地增加大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压力指数”,而是一种旨在确定合理的学业负担,并将其转变为促进高质量学习活动的体系性构建[3];给大学生“增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三增”——增学分、增课时、增作业,而是要增加“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特别要聚焦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4]。简括起来,对大学生“增负”,不仅仅在于增加大学生学业的“量”,更重要的是增加大学生学业的“质”,目的是使大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成为促进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笔者看来,大学生“增负”的本质就是回归大学生刻苦读书、成长成才的本分与天职,体现“立德树人”背景下高等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阶人才的初心与使命,是对发展大学生核心素养理念、价值及其生命力的充分认知、高度认同和积极践行。

高等教育是高阶教育,培养高阶人才需要花费比基础教育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这是教育逻辑。然而,现代大学校园里较普遍的境况是,学校“清考”难落实、教师“水课”已泛滥、学生学习属“放养”,甚至有的大学生浑浑噩噩、颓废虚度美好的大学时光,人才质量遇质疑。这些现象,与聚精会神、热情奔放、胸怀大志、刻苦钻研、书韵飘香蔚然成风的大学校园氛围存在较大差距。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国大学“一味地追求数量的发展造成了教育质量的下降”[5]和“严进宽出”的情况;另一方面,主要是大学生艰难度过“玩命的中学”后,在盲目享受“快乐的大学”中迷失方向。“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强出于学”(张之洞,1896)。培养高阶人才,使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给大学生合理“增负”是大势所趋。文章试图从大学生“增负”实际困境中寻找破局之策。

二、大学生“增负”的必要性分析

(一)大学生“增负”理论依据

大学生“增负”的理论依据很多,包括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理论、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理论、辩证逻辑理论、积极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理论、核心素养理论等。现以积极教育理论和核心素养理论为例予以分析。

1.积极教育理论。积极教育是“以增强人的积极体验为主要途径,最终达到培养人的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人格而实践的教育”[6],是教育与幸福并重的教育,“是一种学业发展与人格发展并重的教育”[7]。“把传授专业知识、培养能力素质和促进人格健全与职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8],“使人真正成人”是积极教育的主张。“充分挖掘学生心理潜能,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9]。这充分说明了大学生积极教育不仅符合心理学科学发展规律,同时也是纠正当前我国大学生荒废学业、追求享乐、盲目“快乐”等“三观”偏离航线的有效途径。

2.核心素养理论。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是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和情绪的集合体”[10],以培养学生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为目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与理念,是素质教育的关键。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研究构建大中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理念,提出“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问题。合理“增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合理“增负”是博弈逻辑论背景下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最优策略[11]。

(二)大学生“增负”制度支撑

1.推进“四个回归”。2018年教育部明确了高等学校要坚持“以本为本”,积极推进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的“四个回归”,要求切实加强大学生的学习过程管理,“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坚决取消‘清考’制度”[2]。上述以及“新时代高教40条”和“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等这些要义,既是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高素质人才能力的制度依据,也是大学生“增负”的制度支撑。

2.“双一流”建设。2018年教育部等三部委《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问题导向,兴趣驱动,能力提升,人格养成”为育人宗旨,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符合国家需要、推动科技进步、引领社会发展、适应国际竞争的拔尖创新人才。“双一流”建设,离不开一流学生。把大学生(包括更高阶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成为出类拔萃的创新人才,意味着必须合理“增负”,加大大学生学习深度和学业挑战性,实现其知识技能建构由客体到主体的转变,这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

(三)大学生“增负”现实需求

1.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76%,提升到2019年的48.1%[12],提前实现了“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然而,人才培养质量离人民群众要求接受越来越好的优质大学教育需求仍存在差距。人才培养是大学教育的首要职能,人才培养质量是大学教育的生命线,评价大学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就是每一个大学生学习成果。从投入理论而言,大学生学习成果取决于学校投入程度外,更主要的是学生的时间与精力的投入程度。大学生“增负”是学校促进大学生增加学习投入最重要、最直接的方法,也是大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2.经济社会发展对高阶人才的需求。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大学生不及格率总体较低,毕业率长期维持地95%以上,表明我国大学确实存在“严进宽出”情况[13]。而毕业生就业难度却持续走高。2019应届毕业生对就业压力感知较去年更加明显,认同就业形式有难度的比例为88.1%,同比上升5.3%[14]。“严进宽出”表明“清考”制度下学校的放任和学生的放纵。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侧面表明大学生素质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的需求存在差距。给大学生适当、科学、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能力,既是大学生适应社会、改善就业必然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阶人才的需求。

三、大学生“增负”的实践困境

面对大学生追求消磨时光、有毒的“快乐大学”及由此折射出高等教育发展中一系列瓶颈问题,客观分析大学生“增负”的实践困境,为寻求大学生“增负”落地生根奠定基础,很有必要。

(一)有待科学的宏观政策

长期以来,我国对于高等教育的一些宏观政策,如专科学校升格本科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硕士点建设、博士点建设等,以及社会评估机构对大学排名评价制度和教师职称评定制度,不管是教学型大学还是研究型大学、部属类大学还是地方性大学,无不赋予高影响因子的论文、科研课题、发明专利、荣誉奖励等科研类成果偏高的比重,把大学的人才培养这个最基本职能偏离了目标航线,导致了大学重科研、轻教学的局面。“大学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习近平,2018)。然而,上述这些政策制度,既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也与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背道而驰。既忽视了“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也漠视了大学教书育人的本位和培养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初心。

(二)有待完善的大学顶层设计

尽管《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高校课堂教学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等文件强调“全面整顿教育教学秩序,严格本科教育教学过程管理”“加强学习过程管理……切实把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要求落实到学校人才培养各项工作、各个环节中,新方案要从2018级学生开始实施,持续抓四年、全程管到位”“坚决取消‘清考’制度”,要求“各高校要加强顶层设计,创新观念理念,积极开展改革试点”。但事实上,因教育体制机制不合理、教育监管部门主体责任缺失等原因,“领导精力投入不到位、教师精力投入不到位、学生精力投入不到位、资源投入不到位等方面的问题”[2]未得到根本扭转,尤其在最高层面上,或者说在制度或措施上,在人员配备、办学经费、场地设施投入上,普遍存在“只见雷声不见雨声”“雷声大雨点小”。

(三)有待修正的教师师德师风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战场,也是大学生获得理论知识与学习能力的主渠道。教师是“立德树人”和知识传播与文化传承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执行的主体,是大学生“增负”践行者。然而,目前,滞后的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尤其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高校教师系列职称评定制度改革,大学未能给试图潜心教书育人的教师予以足够的激励与支持,教师的收入分配和职称评审,甚至职务晋升、评优评先、访问访学,以课题、论文、科研奖励等各类科研成果“业绩”论“英雄”、决胜负。出于利益最大化考虑,教师要么乐于经商办企业,要么热衷于搞科研、评职称,理念、时间、精力和行动对教学投入严重不足,“水课”泛滥,没有心思创造出让大学生收获满意的“金课”。而更有甚的是,教授不授课比比皆是。现行大学教师普遍存在的不良师德师风,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的自由散漫“放养”和学习兴趣与专业知识的“缺养”。

(四)有待固牢的大学生学习目标

“快乐的大学”是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后遗症。为考取大学,多少学生在“亚历山大”中经历“玩命般”的十余载寒窗苦读,终于考上大学熬出了头,却在大学校园里迷失了大学学习目标。在相对自由宽松的大学生活里,一旦理想信念缺失,大学生思想及言行就会受到高校体制、社会环境、网络文化、戏子文化等影响而“过山车”般变化,随意挥霍美好的学习时光与精力,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受到巨大冲击,逃课和宅寓成为家常便饭,“几乎94.7%的同学表示自己逃过课”[14],沉迷于追偶剧、聊QQ、发微信、刷微博、打游戏、甚至出入社交娱乐场所,学习心态变了,学习时间少了,学习兴趣淡了,学习动力损了,学习效率低了。当盲目追求“快乐的大学”生活恰逢“水课”和“清考”中轻松毕业的异常状况,大学生合理“增负”的实践困境在所难免。

四、大学生“增负”的建议对策

所有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高素质人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制胜法宝。大学生“增负”,为各行各业培养高素质人才,既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及其家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有助于增强中国大学的国际竞争力,更有助于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尽管当前大学生“增负”面临种种困境,但仍有破解突围之策。除了从宏观政策上进一步完善诸如升本、评估、硕博点建设此类以及社会评估对大学排名的评价指标和完善职称评定制度外,具体的实践建议更可贵。

(一)彻底取消“清考”制度

大学要做好大学生“增负”的顶层设计,转变教育理念,在“四个回归”上下功夫,积极寻求大学生“增负”实践困境的解决之道,以取消“清考”制度为契机,适当提高学业评价标准,形成大学宽进严出的教育机制,构建教学、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真正让大学管理严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知识涨起来、素质培起来、成果实起来,营造良好的大学文化和教风学风校风。取消“清考”制度,是我国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杜绝“放水”的标志性事件[15],也是促进大学生“增负”的有效途径。严格按照《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指出的“提升高校学业挑战度,严把考试毕业出口......坚决取消毕业前补考等‘清考’行为”,正确引导教师和大学生增加教学的时间与精力投入,促进教师重视教育教学,促进大学生刻苦学习钻研,切实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

(二)倾力打造五大“金课”

课程是教育最普通、最微观的问题,也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更是“立德树人”成效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具体体现。学生从大学里受益的最直接、最核心、最显效的是课程[16]。目前,课程更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短板、瓶颈和关键所在。毋庸置疑,“一盘子水课”通行既是挫伤大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也是摆在大学面前必须解决的难题。因此,学校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17]。大学要有的放矢地向课程要质量,提升课程实效,提振大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这就要下大力气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在笔者看来,“金课”就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既有挑战难度却被学生乐意接受的含金量高的课程。它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16]。中国“金课”包括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和社会实践“金课”[16]。让大学生在“金课”沐浴下,提高学习兴趣,自觉自主学习,积聚知识、创新知识、培植能力素质。

(三)关注教师职业发展

大学生“增负”工作的立足点、关键点是教师,需要“四有”好老师负重前行。大学生“增负”工作的真正贯彻落实,需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学校要从思想、文化、制度、经费、设施、进修等方面关注教师职业发展。构建宣传、教育、监督、考核、激励、惩处“六位一体”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深入推进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将教学质量作为教师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的首要内容,不唯科研成果作为评价依据,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教授上课制度;建立健全青年教师蓬勃发展机制,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热心从教、安心从教,不但积极开发“金课”,创造教学的惊奇感、神秘感和吸引力,而且使教师成为大学生思想的引路人、学术的指导者、生活的贴心人。在大学校园里,形成教师全力教、学生致力学的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

(四)激发大学生学习热情

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学生学习兴趣,一方面来自教师。教师博学多才,成为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全科卓越教师;课程含金量高,“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1];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把“各专业学科的前沿成果纳入课程内容中”[18];教学方式方法创新,“师生互动、关注过程、严格要求”[19];正确引导和培植大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满意度,“专业满意度越高的学生学习投入度越大,进而学习效果越显著”[20]。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另方面来自其自身。虽然高考选专业存在家长“一言堂”,或中学生对大学专业生疏认识,或教师“水课”满堂灌等原因,导致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厌倦或不感兴趣或兴趣度不高。但学习兴趣可以培植的,除教师引导外,大学生要敢于面对和挑战,胸怀未来,立志成才,及时调适学习心态,可从专业课外阅读、心得写作、参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项目锻炼、文体竞技比赛等外围突破,在获得荣誉感、满足感和实践能力中倒逼专业兴趣的培养,继而提振专业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完善多元化学生评价

教育评价是大学教学和大学生负担的指挥棒。现行大学生评价制度存在缺失,重结果、重分数、轻过程、轻质量,导致“清考”制度下大学生过于放纵、盲目轻松、浑浑噩噩、荒废学业、游戏人生。所以,必须“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21]。完善多元化学生评价,注重增值性评价和培优性评价,把控多方面结果评价,实现“宽进严出”。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以评价改革引领“增负”,激励大学生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珍惜大学时光,追求知识与奋斗的快乐,自主学习,奋发学习,润泽品德修养,丰厚人文底蕴,扎实理论功底,提升专业技能,积累职业素养,培植创新创业能力,争取学习成果多元化,使自己获得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五、结语

大学生“增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手段,目的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大学生要正确处理好学习与生活、快乐与奋斗、“增负”与成才的关系,明确学习目标,不负韶华,刻苦学习,努力成才,使自己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在最好的青年时期应该肩负起该有的责任和义务”[22]。大学生“增负”是必然的。通过分析大学生“增负”的实践,可以看到,仍存在较大困境,但可以通过学校、教师以及大学生三方齐心协力,标本兼治,那么,大学生“增负”的实践落地与效果指日可待。

猜你喜欢
金课学业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艰苦的学业
以本为本“金课”打造之精讲精练与发散思维在微积分中的应用举例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基于“金课”标准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思考
大学求学的遗憾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