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学理性提升

2020-02-23 02:01:22
运城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理性马克思主义思政

张 如 意

(运城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部,山西 运城 044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在此前多个场合,习近平也多次提及思政课教学的理论性问题,这一系列的论断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当前移动互联网已经深度介入日常生活,深刻改变了高校师生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对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增加思政课教学的理论含金量,提升教学的学理性,对于最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新挑战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9年中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已经达到了99.1%,中国已经彻底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时代性融合已成客观现实和必然趋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意识形态灌输的主渠道,其“理论”二字必不可少,但是在移动互联网已经介入日常生活的今天,由于移动互联网特有的信息传播、呈现、获取方式的影响,思政课的“理论”特性有淡化的危险,思政课教学在搭上技术发展的便车之时,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信息获取的便利与信息呈现的碎片化

移动互联网使人们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利用智能终端和安装其上的各种APP实现了随时随地浏览信息,信息获取的便利程度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与这种便利性相对应的是,人们浏览信息的节奏也在加快,频繁地切换与各个信息载体之间,完整的、有深度的、重逻辑的信息不再受到阅读者的青睐,“大量、零散、较简洁、快餐式、条目式的海量符号语言与非符号语言信息”[2]经由不同的内容生产者的生产出现在人们的浏览序列里。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往往体量较小,经常以短新闻、短视频、简易图表等形式出现,具有较低的理解门槛,很少对事物进行全面而严谨的反映,普遍缺乏内在的逻辑性、系统性。对于高校思政课的教育对象青年大学生来说,他们是天然的移动互联网使用者,他们受这种碎片化信息的影响也相对更深。表现在思政课堂上,学生们对时事政治似乎都有所了解,但是这种了解不是宽广的知识面,而是较多不成体系的知识片段,对事物的理解仅停留在表层,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呈现出认知事物时的“宏观确定性”和“具象模糊性”。学生的这种特性对于思政课教学有利有弊,一方面教师可以更加轻松地与学生实现教学兴趣点的对接,吸引学生注意。另一方面,如果教师教学的学理性不够,与学生停留在同一个理解层次,不能够更加系统性、理论性地延伸课堂教学,整堂课就会流于热闹的低层次互动,不能实现教育效果。

(二)信息资源的丰富与信息摄取的同质化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每隔几年就会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互联网技术诞生之初人们普遍认为其会带来不同于传统传播时代的去中心化的效果,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的来源和节点。事实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确实印证了人们的猜想,尤其移动互联网技术诞生之后,资讯的生产和传播门槛愈来愈低,大量所谓的“自媒体”应运而生,极大丰富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资源的总量。但是在经过初期的野蛮生长之后,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呈现出“再中心化”的趋势。例如,在与思政课联系紧密的社会热点、时政要点信息的生产过程中,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要求对于时事新闻的报道要第一时间第一手,这导致对于热点事情的关注往往是一哄而上,短时间内会产生大量同一主题的资讯,生产方式的低门槛又导致生产的资讯内容大同小异。与此同时在各种信息资讯的载体发展上,头部集中趋势明显,少数几个投渗透率较高的资讯类APP如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等往往承担了绝大部分资讯的分发工作。虽然这些APP声称对用户进行个性化推荐,但是主要社会热点的新闻、传播声量较大的“爆款”依旧是热门推荐,占据着信息传播的中心位置。因此,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人们信息的摄入有着明显的“同质化”现象,表面上每个个体浏览的都是独家深度解读,实际上则是人手一则的时兴“爆款”。这种信息的同质化对于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当教师和学生浏览的是同样的信息,获取的是同质化的解读,如何结合思政课特有的理论体系讲授出新闻背后的新闻,信息之内的信息,最终形成具有马克思主义立场的结论。

二、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学理性亟待凸显

对于上述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生产传播的特点对思政课形成的挑战,破解的关键在于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凸显学理性。这种学理性的凸显是对思政课课程属性的回归,是对理论教育的魅力的回归,更是对成长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成长发展需要的回归。

(一)学理性是思政课程的本质属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学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这是对思政课课程属性的精辟概括。政治性自不必说,体现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属性,确保教育的方向性问题,但政治性不等同于空喊口号生搬教条式的宣教,政治性的实现仍然需要借助于学理的逻辑来实现。思政课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课程的理论基石,形成建筑其上的完整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内在有着严谨的逻辑自恰和理论脉络。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对思政课存在着天然的排斥,原因就在于一些教师不会用学理讲政治,不善于用学理回答社会生活中的重大政治问题,只是简单照搬教材内容,宣讲文件口号,形成了思政课在学生中只有政治性的刻板印象,没有凸显出课程的学理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根本上讲是要以理服人的。把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道理讲清楚讲透彻,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说服力的根本。”[3]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的斗争日趋白热化,高校思政课作为意识形态灌输的主渠道、斗争的主战场,如果不能更好的凸显学理性,以学理提升说服力,还停留在以政治讲政治的层面,无疑不能承担起历史和人民赋予的使命。

(二)学理性是理论教育的魅力来源

高校思政课的学理性外在地表现于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相比于中小学的思想品德课或政治课,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强调“理论”特性,更加注重以完整的、系统的理论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武装。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即是说理论教育只要能进行的彻底,能系统而逻辑严密将理论呈现出来,并不会因其外在形式的高门槛而拒人于千里之外。事实上学理性正是理论教育的魅力来源,这种魅力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显得愈加珍贵。当学生在便利信息条件下对教学内容具有一些碎片化的、一知半解认知的时候,谁能把背后的理论用严密的令人信服的逻辑讲清楚,谁就能赢得学生。观察各个大学的思政课我们可以发现,思政课既可能是一个学校抬头率最低学生最不喜欢的课,也可以是最受学生欢迎的热门网红课,关键还是在于教师能否以学理的方式回应学生关切,展现理论的魅力,让学生从中真正有所收获,简单重复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是不可能让学生感受到理论的震撼力的。例如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的“深度中国”选修课聚焦当代中国理论与实践的重大问题,通过专题授课的方式,从深刻的理论高度,前沿的学术角度确保了每堂课程的干货满满,从而成为学校的“爆款”课程,深受学生欢迎。

(三)学理性是学生发展的现实需要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关键课程,它不仅要灌输给学生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四个自信,更要在学生精神世界的成长、思维方式的培养上给予养分。如前文所述,成长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认知方式已经深受这个时代信息生产传播方式的影响。长期接受碎片化和同质化的信息会使学生容易形成较为简单浅显的理解事物的方式,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和辩证批判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思政课简单迎合学生的兴趣偏好,教学过程偏重热闹有趣的新闻热点互动,“把大量时间用于组织活跃课堂氛围的活动,追求课堂的积极回应与热闹效应,对理论的讲授蜻蜓点水、浅尝辄止”[5],或者一味追求课堂金句,热衷营造课堂鸡汤,执着“小道理”忽略大智慧,就会导致教学感性有余理性不足,很难对学生知识、能力、思维方式的提高提供应有的帮助。“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6]一个民族是这样,每一个要全面发展的个体亦是如此,理论、抽象的思维方式是学生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素质。只有从学术和理论的高度对教学内容进行把握,通过系统而富于逻辑的教学过程讲清讲透马克思主义理论,回应社会的现实问题,才能在完成价值观建立的同时渗透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学理性提升的路径构建

思政课教学是否具有学理性关键还是在教师,教师的学术理论水平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学理高度。立足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独特性,思政课教师提高课堂的学理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一)夯实理论之基,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学理性

马克思主义是思政课的理论底色。在思政课教学的内容体系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处于核心地位和基础地位,不但为思政课提供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架构,更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传道者,思政课教师必须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成果。首先要肯花功夫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从理论的源头而不是第二手资料中去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还要熟稔国家历代领导人的理论体系和重要讲话的精神以及党史上的重要文献,从而全面的而不是零碎的,深刻的而不是表层的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其次思政课教师要注重科研对教学的支撑作用,以科研促进教学,在科研中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最后要能够系统的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展现出课堂的理论深度。例如在讲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中的农民阶级问题时,不单要讲毛泽东对中国农民阶级作用的认识,还要回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中,去理解经典作家对待农民阶级的态度,以此作为对比才能更加突出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用中的历史作用,给学生呈现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脉络。

(二)拓展学科视野,彰显哲学社会科学相关理论的学理性

思政课的内容体系中除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中国化成果,还包括大量的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理论,教学过程中这些非本学科的理论是否能够透彻讲解也影响着思政课学理性的彰显。例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的供给侧改革理论就是一个典型的具有经济学色彩的理论,如果没有基本的经济学素养做支撑,很难真正给学生理顺其中的逻辑。思政课教学内容中还有大量类似的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甚至自然科学的内容,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视野要广”,在具备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业知识外,及时拓展自己的学科视野。“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7]思政课教师不能躲在自己的圈子里打转,要勤于并善于从哲学社会科学的相关学科中汲取相关知识,例如《纲要》课与历史学、政治学,《基础》课与哲学、伦理学,《概论》课与经济学、政治学,《原理》课与西方哲学、中国哲学之间应该形成良性的交流和互动,实现思政课教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有机衔接,最大程度地避免知识盲区。只有这样才能将教学问题讲透彻讲清楚,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吸引力,提升课堂教学的学理性。

(三)善驭新兴技术,彰显理论运用的学理性

“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4]很多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兴趣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思政课教学没有与他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距离感。因此只有寻找到思政课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最大公约数,激活教学过程中主客体的共鸣,才能有机会展现教学的学理性。移动互联网衍生的很多新兴技术为思政课教师寻找教学共鸣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应该注意的是这种便利并不是天然的,它对教师使用新兴技术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新兴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结合应该是有机的而不是割裂的,新兴技术的使用是教学的方式而不是教学的目的,不能为了使用而使用,要善于驾驭新兴技术,进而彰显理论运用的学理性。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首先要走进学生中去,熟悉他们的生活方式,熟悉他们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方式,通过移动互联网及其衍生的新兴技术准确把握学生的所闻所见、所思所想,进而了解学生关注的网络和现实世界的热点,产生的困惑,找到教学过程可能产生共鸣之处。其次,思政课教师要有勇气直面学生的困惑,运用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梳理问题的脉络,结合使用新兴技术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更加亲和地展现解决问题的逻辑,给学生以令人信服的回答。最后,越是晦涩的理论越要鲜活地表达,思政课教师要学习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表达方式,用学生爱听爱讲的话语方式来诠释理论,这并不妨碍理论的系统和严谨。只有这样思政课的理论体系才是鲜活的而不是枯燥的,思政课的学理性才能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猜你喜欢
理性马克思主义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汽车科技(2014年6期)2014-03-11 17:4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