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亚,格根图,王志军,贾玉山
(内蒙古农业大学 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在建设新农科的大背景下,社会对于草业科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由传统的专业知识型人才和生产服务型人才转变为拥有具备草业科学专业背景知识和熟悉产业运营的复合型人才和具有国际视野,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草学领域教学、科研、生产和管理方面的卓越拔尖人才。然而,当前我国草业科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教学模式严重滞后、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生源质量差、招生难等问题[1]。在这种现实情形下,如何改革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指导者,借助多种教学工具,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构建适应新形势的多元化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成为草业科学专业本科教育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分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助精神,改善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效率,促进学生共同进步。智慧教学工具可以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丰富了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与众不同的学习新体验[2],也为教师提供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全流程常态化教学提供了便利。本文以《牧草及饲料作物加工贮藏学》为例,从该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学情分析、教学改革反思、教改措施与挑战四个方面介绍课题组所采用的分组学习+智慧教学工具的教学方式产生的背景及采取的具体措施,旨在为草业科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思考。
目前,我国农林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仍在使用计划经济时代以生产分工为依据的专业设置[3]。在建设新农科的大背景下,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农业专业人才,各高校定期开展本科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的修订调整工作。教学培养方案的修订,不可避免地涉及到针对某些课程的调整、学时压缩等问题,如何做到削枝以强干、压量不减质也将是草业科学专业课程改革的难点。
近年来,我国草地畜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家畜数量的增加和草地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家畜对饲草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如何生产高质量和高数量的饲草料就成了制约草地畜牧业发展的首要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草业科学专业人才的时候使学生具备草业科学专业背景知识的同时熟悉产业运营情况,找准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运用创新思维制定相应对策。以《牧草及饲料作物加工贮藏学》课程为例,学生应该认识到该课程是连接养殖业和种植业的重要课程[4],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应该同时了解与之相关的养殖业和种植业背景知识及产业运营情况,突出草业科学专业主线,全面掌握兄弟学科和交叉学科产业发展情况。
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相继提出了“推进粮改饲”“发展草牧业”“乡村振兴”“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以及“农业高质量发展”等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战略政策,这些政策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科技支撑。科技兴农势必对农业领域高素质科技人才的需求量大增,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缺乏社会认同与支持,涉农专业生源日益萎缩,招生情况每况愈下。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高考录取中,部分涉农专业出现零报考,导致多个省份在高考录取时,对涉农专业实行降分录取,这直接造成了农业院校整体生源较差,部分涉农专业招生难的问题。根据东方城乡报2015年报道,安徽科技学院农科专业由于报考生源严重不足,迫于无奈,该校在2014年对农科生进行了降分录取[5]。中国教育报在2009年对中国农业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周旭峰采访时了解到,尽管中国农业大学的师资队伍、学科实力在各类排名中都基本稳定在前10位左右,但学校的生源情况却一直排在30位以后[6]。王曙雅在对2008-2013年全国26所涉农院校涉农专业生源质量进行调查中发现,2008年到2013年高考录取的涉农专业学生中高分学生逐年减少,生源素质急剧下降,给入校后的教育培养带来极大难度[7]。而已录取的学生多是“被学农”的学生,据调查,2008-2013年涉农专业第一志愿录取率不足计划招生人数的50%[7],近半数的学生为调剂录取,即使是第一志愿录取,也有相当多的学生不喜欢涉农专业,对专业方向不感兴趣。
以往分组教学中发现,由于学生习惯于“填鸭式”教学,缺乏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8],加之分组未考虑学生性格差异,小组内分工不明确,出现“小组发言人”现象,在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中,总是那几个学习成绩优秀、性格外向的学生较为积极,其他学生常常感觉技不如人或羞于表现,造成学习机会的不公平,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
以往利用智慧教学工具进行课前线上预习和课后线上复习中发现,如智慧教学工具线上操作繁琐,预习和复习内容拘泥于课本理论,枯燥无味,时间太长,学生在完成任务时会敷衍了事,不能保质保量完成线上学习任务。教师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摸索智慧教学工具,确得不到的学生的认可,也看不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每节课的课前,借助思维导图软件,制作该节课各知识要点图,提前发送给学生(图1),以简单明了的发散图形,全方位和系统的描述课程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所学课程进行深刻和富有创造性的思考,并能够高效的记忆。利用雨课堂等智慧教学工具线上安排课前预习讨论与答疑讨论,讨论内容为生产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发送的背景材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均以小组形式完成。
图1 青贮饲料调制加工课程思维导图
(1)签订学习合同。第一次课中,教师依据每一位同学上学期末所有课程考试情况,与每一位同学签订本课程学习合同,作为平时成绩管理的重要依据,合同内容与评定方法如表1所示。完成成绩目标,即可得到相应的平时成绩,如课上布置作业时恰好不在,则双倍扣分,可省去点名等低效管理方法。在充分考虑学习成绩、学习积极性和男女学生比例的基础上,完成学习小组的分组。
(2)课后预习与课中回答问题。本课程中,预习题均为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由小组讨论,共同完成,每节课开始时回收预习题纸质答案,并随机确定各组不同组员陈述答案,锻炼学生回答问题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防止其他组员偷懒,针对所答问题答案的准确性由其他组监督,并提出建议给予的分值。
(3)课后总结。每次课后,要求每组学生准备1个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科学问题,或以图形方式总结前课内容,下次课中对各组的问题和总结予以展示和解答(如图2所示)。
(4)组内监督。平时成绩构成,除学习目标合同外,末次课上各组长根据整个学期本课程中组员的变现,为每位组员打分,防止组员偷懒的同时,公平地提现组员成绩。
图2 常规青贮饲料调制流程图
考核方式的革新是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式之一,也是提现教学效果的方式。考核方式的革新面临三个挑战:
(1)学校制度的挑战。在学校考核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尽量丰富考核方式。例如,增加阶段性测验,借助“雨课堂”等教学工具,采取在线抢答、学习积分等方式。
(2)学生成绩的挑战。在符合学校考核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多样的考核方式,能够公平公正的提现学生成绩。例如,增加平时成绩比重,丰富平时成绩构成。
(3)老师改革的挑战。考核方式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欲望,又要真实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这就要求老师不断摸索和革新教学方式,丰富课堂内容。
笔者在2017年和2018年两轮《牧草及饲料作物加工贮藏学》授课中采取了该教学模式,学生整体成绩及知识点掌握程度显著提高,尤其是平时学习懒惰的同学,积极性非常高,但在一些环节上需因材施教,制定方案。
(1)平时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期末成绩未有明显提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通过分组学习,学生整体积极性增加,而平时成绩差距缩小;另一方面,考核内容中实际应用内容比重增加,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而非死记课本上的纯理论。
(2)分组方式上不可只考虑学习成绩和男女比例,还应兼顾学生的积极性;组长任命的首要条件是责任心,其次是积极性。
(3)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要利用好智慧教学工具,内容要丰富多彩,具有趣味性,切勿发送枯燥冗长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