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仙伟 张倩倩
1 浙江省台州医院 浙江 台州318000 2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岭中医院 浙江 温岭317500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发病率最高的外周性眩晕,临床表现为头位相关的反复发作的剧烈短暂眩晕,单纯经过手法复位患者往往遗留“残余头晕”症状,行走不稳感,易反复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笔者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联合Epley复位治疗后半规管(PC)-BPPV65例,收效良好。
选取2018 年7 月1 日~2019 年6 月30 日在我 院就诊的65 例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治疗组34例。其中对照组男10例,女21例;发病年龄22~71岁,平均37.56±6.81岁。治疗组男12例,女22例;发病年龄24~74 岁,平均40.17±8.32 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1 对照组:Epley 手法复位,可重复2~3 次,直至各个头位均无眩晕或眼震诱发出来,当操作成功,患者恢复坐姿时,不会出现眼震或眩晕。
2.2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炙甘草、石菖蒲、生姜各6g,茯苓、天麻各9g,法半夏、白术、陈皮各12g,党参、大枣各10g)治疗,水煎服,日1 剂,每次100ml,早、晚分服。两组疗程均为2周。
3.1 疗效标准:痊愈:眩晕或位置性眼震完全消失;有效:眩晕或位置性眼震减轻,但未消失;无效:眩晕或位置性眼震无变化,加剧或转为其它类型的BPPV。
3.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总有效率相仿,无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残留头晕”症状对比:采用中文版眩晕障碍(DHI)量表评分,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DHI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DHI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组别对照组治疗组例数31 34治疗前43.42±7.58 42.54±8.85治疗1周后39.56±7.15 31.63±7.39*治疗2周后34.18±7.34**22.28±6.33**△△
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属中医学“眩晕”范畴,《金匮要略》指出“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痰湿中阻型是其常见临床证型,现代之人,多饮食不节,易损伤脾胃,脾胃虚弱,气机升降不及,聚湿生痰,痰浊中阻,清阳不升,精微物质不能上充于清窍,浊阴不降,湿浊上蒙清窍,清窍失养,故见眩晕。“湿性黏滞”,临床见本病延绵反复,易产生“残余头晕”症状,笔者采用方剂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从脾胃论治。脾胃居中焦,一升一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影响气机升降[1],方中既有益气健脾之品,又有理气除湿化痰之药,针对湿邪的论治,重在降浊,调节中焦之气机,而轻升清;方中党参健脾益气,陈皮、半夏理气祛湿化痰,白术、茯苓益气渗湿,天麻平肝息风止眩,配合石菖蒲芳香宣窍祛痰湿,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使脾胃升降各司其职,水湿痰浊各循常道,人体气血津液运行正常,乃治疗眩晕之根本。
本观察结果表明,虽然两种方法临床疗效相当,但治疗2 周后治疗组眩晕障碍量表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提示中医在临床诊疗的独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