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

2020-02-22 21:45孙雪凡
实事求是 2020年5期
关键词:特色体系国家

孙雪凡

(北京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2488)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1]这一重要论述高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形成、性质和作用,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作出了重要判断和明确定位。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给我们提供的不是教条,而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马克思主义不是套语可以用来嵌入所有的东西,也不是标签可以随意地贴到各种事物上去,一味照搬照抄只会使活的马克思主义沦为僵死的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既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国家政权理论认为,国体即谁为统治阶级的问题,政体即国家政权组织形式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领导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实际经验,但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是无产阶级居于统治地位,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必须确保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这就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探索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国体和政体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国家政权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实践,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国体和政体,国体即人民民主专政,政体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总结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关于加强无产阶级自身团结、争取同盟军以及掌握领导权的规律性认识,逐渐形成了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在解决民族问题上,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探索出独具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制度既能够维护祖国统一,又能够保证各民族权利平等;这一制度能够保持全国各族人民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能够保证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享有国家发展的伟大成就。列宁早在十月革命前夕就指出:“不实现民主,社会主义就不能实现,这包括两个意思:(1)无产阶级如果不在民主斗争中为社会主义革命做好准备,它就不能实现这个革命;(2)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如果不实行充分的民主,它就不能保持它所取得的胜利,引导人类走向国家的消亡。”[2](P70)我国的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这种全过程的民主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过程,能够保证我国的各项政策和制度的制定最大限度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诉求。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经济制度领域的理论创造,这一制度能够深刻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能够在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方面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国独具特色的制度和治理体系不是天外来客,而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之上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成果。

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产生的巨大影响史无前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为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提供了思想武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制度是“交往的产物”,制度的完善只能够从实践中来,尤其是从国家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来。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经过不断地探索、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在新时代焕发出璀璨光芒。马克思主义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在于改造世界,科学的理论一经结合实际就有了巨大的力量。在当代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将我们的制度优势转化成国家治理效能,使得我们的国家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

一个国家的制度和治理体系与其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息息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仅体现了中国历史传承的根脉,也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3](P66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过去我们曾经走过弯路,照搬过本本,也模仿过别人,经历过迷茫和挫折,经历过数次碰壁、觉醒、实践和突破,最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一步一步探索出来的,是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的。中国有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56个民族,没有人能够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中国的问题究竟应该怎么解决,我们只能一步一步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之所以能够不断地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其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从本国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一个国家所采用的制度必须同这个国家的历史相贯通、同这个国家的国情相适应、同这个国家的文化相契合。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具有鲜明本土特点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封建社会,中国逐步形成了包括郡县制度、土地制度、税赋制度、科举制度、监察制度、军事制度等在内的一整套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近代以来,面对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四处求医问药,西方的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各种制度模式我们都尝试过,最后都失败了,我们尝到了不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带来的苦果。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逐渐完善国家各项制度和治理体系,制定了《共同纲领》、“五四宪法”,确定了国体、政体以及国家结构形式,逐步构建了完整的国家政权组织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日趋完善,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无尽的动力。世界上没有所谓普适的制度模式,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立足实际、传承历史、结合时代的实践结晶。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亦步亦趋地靠走别人的道路实现自己的发展振兴,也根本不存在一条可以引导所有民族实现发展振兴的道路,任何实现成功发展振兴的民族都源于找到了适合本民族实际的发展道路。只有将历史与现实统一起来,将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将形式与内容统一起来的制度才能称得上是好制度,只有把握好国情、把握好实际、把握好历史的制度,才最可靠、最管用,才行得通、走得远。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鲜明的人民性

判断一个制度优劣的关键就是要看这种制度是为谁服务的。人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根本秉性。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当然,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全面深化改革攻坚阶段,深水区风险重重,许多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积存在方方面面,社会不同群体利益的诉求存在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矛盾越来越突出、问题越来越复杂、斗争越来越激烈,这就迫切需要制度来提供根本性、系统性的保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来都不是一个抽象的提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从来不是虚幻的乌托邦,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更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和口号上,必须要扎扎实实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当中体现出来。从经济制度层面来说,要能够适应利益格局调整和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客观要求,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上能够更加体现公平正义,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从政治制度层面来说,要做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从顶层设计上来说,要充分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从文化制度层面上来说,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致力于凝聚人心、汇聚人力,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深厚支撑。从目标导向上来说,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原则性问题。区别于西方国家为利益集团站台的政治制度,我国始终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4](P18)治理好我们这样大的一个国家,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时时刻刻紧紧围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个最核心的目标。除了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之外,还要让人民群众有参与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机会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治理。针对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我们要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导向,不断提出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明确指出其显著优势就在于始终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始终和人民群众一道,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动国家发展。此次疫情防控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我们的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军事等多个领域,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注重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充分彰显了国家治理的人民性。“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5](P43)我们干事创业,路子对不对、干得好不好,一个最根本的衡量标尺就是人民群众是否支持和拥护,我们的制度设计、政策制定和落地实施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目标来运行的。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始终坚持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保持永续生命力的现实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始终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人民民主制度,持续不间断地从人民群众中获得原动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一贯追求。毛泽东讲,我们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新路就是民主。不同于西式民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能够将国家层面的民主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起来,保证全体人民平等地享有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在内的一系列民主权利。我国的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这种制度设计有利于整合各方力量,防止出现党派纷争、党派之间相互倾轧的现象;这种制度有利于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有益于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共同繁荣,能够有效地避免出现民族冲突甚至是国家分裂的结果;这种制度能够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权力,能够切实地保证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是代表整体利益的党,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不断进行自我革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保持永续生命力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行进中不断完善,并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当然,这一制度和治理体系并非完美无缺。制度和治理体系本身也是在不断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成熟和完善的。2020年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对我国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暴露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问题倒逼改革,我们必须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建立健全应对风险的机制,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要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一个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除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还需要我们时刻秉承兼收并蓄的态度,消化和吸收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推进整个制度和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中华民族不是固步自封、闭门造车的民族,而是一个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善于吸收借鉴、取长补短。1890年8月21日,恩格斯在给奥·伯尼克的信中说:“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6](P588)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人民的幸福安康、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需要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相较于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就体现在我们能够全面地、系统地推动各个领域的综合性改革。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已经在各个领域诸如加强党的领导、推进依法治国、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健全国家治理体系以及提高治理能力等方面及若干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重大突破。

探索自己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保持永续生命力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了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看一个主义适不适合,就要看其能不能解决历史课题。中华民族面临生死攸关时刻,我们也尝试过别的主义和道路,然而各方主义和道路轮番上演之后,都没有解决中国的问题。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带领着长期处于黑暗中的中国人民迎来了黎明的曙光。在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关于中国所走道路的争论不绝于耳,说中国是“国家资本主义”“资本社会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等,不一而足。中国自信地向全世界宣告,我们不管怎么改革、怎么开放,在根本性问题上绝不会动摇,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绝不会丢。西方国家企图使社会主义各国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企图将我们纳入到资本主义阵营中去,我们必须要旗帜鲜明地抵制。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即便是发展起来了,也会沦为一个附庸国。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和模式从来不可能成功,邯郸学步也只能贻笑大方。世界上有一些接受了西方“输出民主”的国家,不是沦为西方的附庸,就是政治生态急剧恶化,陷入内乱甚至战争。历史上,我们是有过这方面教训的。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如果革命党领错了道路,革命必定失败。我们要掌握好思想武器,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地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将马克思主义拓展到新境界。

从西方之乱和中国之治的对比中可以显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越性。近年来,西方国家纷乱不断,其制度模式受到严峻挑战。英国脱欧加剧了世界政治经济的不确定性;逆全球化的趋势不断蔓延;恐怖袭击持续不断;金融风险、债务危机、福利陷阱等严重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之治。改革开放以来,在诸多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性风险等方面,我们的制度体系呈现出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以及高效的执行能力,在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之时充分彰显了制度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资本主义历经数百年逐渐实现制度的成熟定型,形成了一整套有代表性的资本主义国家制度体系。与之相比,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史仅仅几十年,在这短短几十年的岁月里,历代共产党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入,构筑起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相辅相成的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2020年5月21日,日本《朝日新闻》网站报道:新加坡和法国联合实施的一项国际民调显示,在全球23个国家和地区中,各国的受访者对于中国的新冠肺炎应对措施满意度最高。[7]抗疫成绩背后折射的是政治制度优劣的较量。美国政治作家萨拉·弗朗德斯撰文称赞中国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的做法,称中国所采取的措施在资本主义国家前所未闻。法国前总理拉法兰称:疫情面前,中国政府展现出强大高效的组织和动员能力正是中国制度的优势。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劳伦斯·库恩称赞中国在此次疫情防控中表现出的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称这在全球卫生史上没有先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彰显。

从当前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舆论评判风向转变可以佐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越性。过去几十年,国际舆论界对于中国制度唱衰和叫好声参半。2001年8月,美籍华人学者章家敦曾在其著作《中国即将崩溃》一书中预测中国5年之内将崩溃。5年过后,他又预计“5年之后中国一定崩溃”,以至于一些学者嘲讽他说要不要看下一个5年。美国学者沈大伟公开在《华尔街日报》刊发名为《中国即将崩溃》的文章,直指中国将陷入崩溃。近年来,美国一位著名经济学者认为中国是“攫取型政治制度”,直指只有像西方民主制度那样的“包容型政治制度”才能实现国家的持续发展,其断言中国的发展不可持续。事实证明了这些唱衰中国制度的观点错得多么离谱。可喜的是,国际舆论界对于中国制度的评价风向标也在逐渐地发生转变。2009年,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亚洲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马丁·雅克在其著作中预测,中国将走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独特发展道路。2014年10月,其在《金融时报》网站发表的题为《西方对中国经济崛起的短视看法》的文章中指出,尽管中西方采用截然不同的治理体系,西方应该重新认识中国的统治体系并向他的成功之处学习而不应该将其看作是脆弱和无力的。日裔美籍学者福山在其著作《政治秩序和政治衰败:从工业革命到民主全球化》中,表露出对美国政治衰败的失望。在后续的公开场合和作品中他一改在《历史的终结》中的言论,认为中国政府的政治治理能力是其能够成功应对金融危机的根本,中国政府能够迅速作出重大、复杂的决策,并能够有效地将政策落地,美国应对危机的能力却相形见绌。诺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埃德蒙·菲尔普斯甚至断言:谁能成功解释中国经济的快速进步,谁就能是下一个真正的诺贝尔奖得主。“如何找到中国发展的密码”这一议题成为各国学者争相研究的对象。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中国的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表示,尽管世界各国国情不同,但是中国在脱贫攻坚上取得的经验值得世界各国学习。中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成功实现了如此多的人口脱贫,是制度优势的充分彰显。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有益于推动中国实现进步和发展、能够确保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助推中国实现进步和发展的巨大力量。新中国成立70余年,我们办成了许多具有全局性、战略性、长远性的大事,逐渐形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接续力量办好事的制度优势。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我们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站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上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集中各方面力量和资源办成了很多大事好事。我国的制度和治理体系能够迅速地、最大限度地聚合民心民力,能够保证全党全国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不断迈进。摆脱贫困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夙愿,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人口全部脱贫是我们党向全国各族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这一点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没有任何的退路和弹性,这场硬仗必须打赢。历时8年的艰苦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任务,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这一伟大成就的取得是党的领导下千万个扶贫干部奋斗的结果,同时也是我们制度优越性的彰显。全国共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到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充分彰显了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够实现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面对着一些复杂的问题我们必须具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必须能够一棒接一棒地跑下去。我们逐渐探索出了一套成熟定型的制度,这套制度能够保证政权的平稳过渡和有序更替,能够保证不因领导人的更替而出现政局不稳、政策不断被推翻的西式民主闹剧,能够保证政局稳定、保持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两党制的政治体制有诸多弊端,不同的政党代表不同的集团利益,在这种情况之下,国家的整体利益就会被政党的部分利益所代替,整个国家就会被撕裂。例如,特朗普上台之后将奥巴马时期的诸多政策几乎全部推翻,这样就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严重损害了国家的长远利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为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保证。我们的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能够持续推动经济健康稳步发展;能够保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时刻保证人民群众的利益;能够为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制度保证;能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持续不间断地提供助推力量。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是由这个国家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同时又反作用于这个国家的经济基础。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在重大科技攻关、促进区域协调一体化、军民融合发展、脱贫攻坚、抵御国内外重大风险挑战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得益于我们形成了一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能够有效地将制度优势转化成治理效能,持续推动拥有十四亿人口的中国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能够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13个显著优势,这13个显著优势是在深刻认识历史经验和规律基础之上不断探索和检验出来的理论结晶。对于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之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给出了全面、系统、科学的回答。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我们要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上取得显著的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要更加完善,能够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能够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分的权利和自由的制度;是能够保证正确处理好党际关系、民族关系、外交关系、宗教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安定、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的制度;是能够有助于实现民族团结、国家振兴的制度。归根结底,这一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有助于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安居乐业,有助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结语

1980年,邓小平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8](P333)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经济迅猛发展、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完善、人民幸福感逐渐提高、国防实力不断增强、国家影响力逐步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的新型国家制度,具有显著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是我国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保证,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选择,为人类探索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制度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当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时,某些人就妄自菲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表现出极大的不自信,甚至有一些专家学者提出应当寻求“另一种制度”,更有人公然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主张套用西方的政治制度。面对这些错误思想我们必须敢于亮剑。从历史的角度,管窥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历史、建国七十年历史,中国发展欣欣向荣、日益向好,制度的优越性不言而喻。从国际的视野来看,同世界上坚持其他制度的国家相比,中国制度优越性不言而喻。“经国序民,正其制度”,我们要坚决破除一切不利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利益固化藩篱,朝着制度成熟定型的目标迈进。也许唱衰中国的声音会一直存在,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将日趋完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猜你喜欢
特色体系国家
特色种植促增收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完美的特色党建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