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建武
古诗词是祖国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古诗词的语言凝练而精粹,结构跳跃,想象驰骋丰富,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较好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也体现了我国的文化精髓。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古诗词鉴赏中获得审美体验,要让学生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要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因此,引导学生鉴赏古诗词,解读古诗词文本,这不仅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教学所肩负的历史责任。
题目给我们的信息是较为丰富的。如可通过题目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诗歌的类别,甚至时间和地点也可通过题目而有所了解。以《送友人》(李白)为例,根据题目即可知该诗为送别诗,而送别诗所表达的多是依依惜别之情,结合内容来看首联道出了送别的地点(城外),颔联则写情,颈联则写诗人的心情,尾联借马鸣之声衬托离别情谊,在青山流水、红日白云中,两个好友相互作别,依依惜别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解读古诗词,首先要看的就是题目,根据题目而获得第一感知。以《山居秋暝》为例,结合题目来看,所写为秋天之景,再结合内容看,“天气晚来秋”很好地和题目相呼应,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来写秋之美,也衬托出了作者的心志高洁。再看题目中所写为“山”,再结合内容看,“空山”“新雨”“明月”“松间”“清泉”“石”,写山水,空气之新、山水之明、景物之美秒,不可言语。引导学生结合诗歌的题目来探究内容,找准切入点,解析诗歌,才能走进诗歌。
注释的内容是较为丰富的。有的注释会对作者的生平进行简介。如《春江花月夜》的注释就对诗歌的出处、作者进行了介绍,从中可了解“吴中四士”的相关内容。也有的诗歌注释会介绍写作背景,或暗示诗歌的内容及情感,乃至用典和意境。如《与诸子登岘山》中的注释就对“代谢”作了相应解释,并标明了出处。又如《燕歌行》中对“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的相关历史事件作了相应的解释。
教师在解读古诗词时应引导学生留意注释,一是对关键词的解释要关注。如《送魏万之京》中对“傲霜”的解释为“薄霜”,指“秋意已深”;二是根据注释了解基本常识。如《从军行》(杨炯)中对“西京”“牙璋”“凤阙”的解释;三是要了解一般的修辞应用。如《望月怀远》(张九龄)中的“不堪盈手赠”就解释为“月光如此美丽,却不能一把赠送别人”。在赏析诗歌中,要引导学生认真看注释,根据注释读懂诗歌,要注重结合注释翻译诗歌,弄懂其基本内容,再深入探究。
同样的景物,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经历不同,心境不一样,所蕴含的感情自然不一样。同是夕阳,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叹,也有“夕阳在西峰,叠翠萦残雪”的描写,更有“岸明残雪在,潮满夕阳多”的赞美。因此,在读古诗词时,对诗人的遭遇、经历、境况要作全面地了解,要从诗人的角度逐渐走进诗歌,结合诗人的遭遇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感和表达的观点。
以《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为例,这是一首边塞诗,创作时间约为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当时,岑参担任安西北亭节度使判官,在此期间封常清曾几次出兵作战,岑参参与战争,对征战的艰苦深有体会,故而创作了这首边塞诗,诗歌中抓住边塞的景物写其艰险,以此衬托士兵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若在读此诗中对作者的生平没有了解,难以体会诗人所写的边塞环境的恶劣,对士兵们不畏严寒、严阵以待的士气也难以获得感悟。同时,当敌军闻风丧胆,唐军凯旋后士兵们的喜悦也难以体会。而当了解了诗人的经历,对此则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意象是诗歌鉴赏的核心,也是体会诗歌的关键。以张镃的《竹轩诗兴》为例,结合“竹轩”“柴门”“狭径”,可见诗人生活的环境是简朴而清幽的,也可见作者的生活是闲适自得的;结合“倦卧”“闲吟”来看,诗人的态度是洒脱而无所牵挂的;再结合“竹”“雪”“梅”等意象来看,诗人有着高雅的人生志趣。
再以《月下独酌(其一)》(李白)中的“月”为例,“月”的意象所包含的情思一般为冷清、离情别绪、思念、团圆等,结合本诗来看,应有“冷清”和“高洁”之意。结合诗歌来看,“独酌无相亲”,突出“独”,诗人似乎是自斟自饮,没有可以亲近的人。于是只能“邀”明月,以物为朋友,排遣孤独,但“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还是“孤独”,诗人并没有停留在自己的“孤独”之中,而是把人生的孤独升华为与天地为友,“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在无边的寂寥中,宁愿和月影为伴,孤独酌酒,却不愿同流合污,何等的高洁。
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紧扣诗歌题目、注释而赏析诗歌,走近作者,弄清意象,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走进诗歌,走进古典文学的世界,感受诗歌的魅力所在。新教材从第一到第四册,每册都安排了一个诗歌单元,共收录了现代诗歌和古代诗词共26首。对于诗歌的解读,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是品味语言。诗歌的语言或清新自然,或华美绚丽,或雄浑豪放,或委婉含蓄,品味诗歌语言时可以从炼字、押韵、用典、修辞、结构等几个角度入手,反复朗读和吟诵。
二是把握情思和意境。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韵味无穷的艺术境界,它诱发和开拓我们审美想象的空间。把握意境的方法是想象画面,潜心静悟。如《诗经》中的《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柳枝飘拂的画面,一是寒冬时雨雪纷飞的画面,主人公的感情就蕴含在这两个画面中。用春风杨柳来渲染昔日士兵离家戍边时的依依惜别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这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雨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雨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人教版教科书教师用书第三册)
三是体会思想感情。优美的古诗词往往情思意境深邃,人文蕴含丰富。如苏轼的《定风波》,将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途中遇雨,通过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巧妙地把自然界的风雨和政治变化中的风风雨雨联系起来,表达了作者在种种打击和挫折面前不退缩、不丧气、坦然处之的旷达心境。又如曹操的《短歌行》虽充满了深沉的忧叹,但是其中洋溢着一股慷慨激昂、积极进取的精神,给人以力量和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