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教育研究院 陈冠灵
绘本作为幼儿活动的材料,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渗透了包括正直、善良、勇敢、坚强、合作、自信、独立、快乐、宽容等品德教育。通过绘本阅读来促进幼儿品德养成,其实就是利用绘本的内容,引导幼儿在欣赏美丽的画面、精彩的语言、有趣的情节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吸收绘本内容,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品德。如果教师仅仅将绘本阅读限定在语言领域,只是把绘本作为训练幼儿听说的材料,势必会极大地削弱绘本及绘本阅读的价值。
目前,一些教师在组织和开展绘本阅读活动时,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绘本选择随意,忽视幼儿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导致幼儿无法领会绘本所传递的内容。第二,采用讲故事的单一阅读形式,没有捕捉绘本的关键画面进行深层次的引导,导致幼儿被动接受绘本内容。
笔者从筛选适宜的绘本、利用多元化的阅读形式、拓展延伸绘本阅读等方面,谈谈通过绘本阅读促进幼儿品德养成的策略。
通过绘本阅读活动来促进幼儿品德养成,首要的条件是选择的绘本应适宜于幼儿阅读。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他们的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是有差异的。教师选择绘本时,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该年龄段幼儿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小班幼儿喜欢看画面形象比较大、文字少的书,可以推荐他们阅读《我真的很棒》《大卫上学去》《给爸爸的吻》《独一无二的我》《小猪变形记》《熊叔叔的生日派对》《爱吃水果的牛》等。这些绘本故事内容简单。中班幼儿观察力增强,可以阅读画面较为复杂的图书。适合中班阅读的绘本有《达芬奇想飞》《爷爷一定有办法》《跳芭蕾舞的牛》《花婆婆》《大脚丫跳芭蕾》《幸福的大桌子》《蒂莉和高墙》《鸭子骑车记》《犟龟》《猜猜我有多爱你》《爱心树》《我不想离开你》《妈妈心·妈妈树》等。这些绘本故事从主人公个体拓展到主人公身边熟悉的人与事物,比较适合中班幼儿阅读。由于大班幼儿自我意识增强,会对周边世界感到好奇,因此适合大班幼儿的绘本有《蜗牛阿蔓的远方》《世界真好》《唯一的我》《小小的小小的兔子》《刺猬的拥抱》《青蛙小七在冬天》《这件事情很重要》等。这些绘本能够带领幼儿感受人际关系的美、亲情的美、环境中的美等,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美的熏陶。
选择绘本,除了要根据幼儿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外,还要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小班幼儿初离家庭,需要“学会爱的表达”,教师可以选择《妈妈抱抱我》《我爱妈妈》《我爸爸》《给爸爸的吻》《忘了说我爱你》《最好吃的蛋糕》等绘本。我们在中班开展主题活动“我爱爸爸妈妈”过程中,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推荐了绘本《我妈妈》《猜猜我有多爱你》《逃家小兔》《像爸爸一样》《我的爸爸叫焦尼》《爱心树》等。同样有关亲情的主题活动,在大班我们开展了“父爱如山”活动,推荐给幼儿的绘本有《狐狸爸爸鸭儿子》《世界上最好的爸爸》《不一样的爸爸》《爸爸带我看宇宙》。
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幼儿的需要,选择适宜的绘本并推荐给幼儿阅读。关于情感情绪养成教育,教师在支持小班幼儿“学会快乐”时可以推荐绘本《快乐是什么》《我为什么快乐》《我好快乐》等;指导小班幼儿“正确发泄情绪”,教师可以选择绘本《小绵羊生气了》《我不想生气》《菲菲生气了》等。教师在指导中班幼儿“如何面对恐惧和不安”时,可以推荐绘本《讨厌黑夜的席奶奶》《吃掉黑暗的怪兽》《糟糕,身上长条纹了!》《鳄鱼怕怕 牙医怕怕》《我不害怕》等。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绘本中有关品德养成的内容比较广泛。如果在绘本阅读活动中没有重点地指导,幼儿只会停留在听的层面,这就无法发挥绘本中蕴藏的教育价值。因此,教师利用绘本阅读活动开展品德教育,要把握活动的重点。
大部分的绘本页数多、故事容量大,因而教师在选择绘本作为教学内容时,可以适当地节选或者调整其中的内容。例如在绘本《大卫,不可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绘本整理成“大卫在浴室”“大卫在吃饭”“大卫该睡觉了”“大卫在客厅里”四个版块,让幼儿遵守在浴室、餐厅、卧室、客厅里的规则。绘本中有几页是大卫在挖鼻孔、大卫去拿饼干盒的画面,虽然也是行为习惯方面的内容,但与四个版块不匹配,所以教师就删除了这几页,这样一来,教学重点更集中,幼儿也更好理解。
在品德养成教育活动中,教师既可以将绘本阅读贯穿活动的始终,也可以在导入环节利用绘本阅读导入活动,还可以在小结环节利用绘本阅读作为总结。如某教师在教育幼儿学会分享时,开展了绘本《乔比不愿分享》的阅读活动。《乔比不愿分享》用简洁的画面和文字描述了乔比开始不愿意和比鲁分享,到后面发现还是一起玩更开心的心理转变过程。教师根据绘本内容,设置了做客的情境,并组织幼儿围绕绘本内容展开活动,以边阅读边情境表演的形式帮助幼儿体验了分享的快乐。
绘本故事中蕴藏的丰富情感,有的无法用语言表达。绘本阅读,更多的是幼儿在与绘本互动的过程中,感受绘本的情感,领悟绘本的内容。教师要利用适宜的问题,引导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讨论绘本的内容,从而丰富他们的经验。
绘本《亲爱的小鱼》中有三处情感升华的要点。在阅读过程中,围绕着这三处要点,教师组织幼儿展开了讨论。第一处是猫对着鱼缸思考。教师提问:“小鱼长大了,鱼缸已经装不下了,怎么办呢?”幼儿的回答多样:“放到河里。”“放到大海里。”……教师接着问:“可是小猫非常喜欢小鱼呀!怎么办呢?”教师的问题其实不需要幼儿回答,只需要留点时间让幼儿去感悟、去理解猫内心的矛盾,从而支持幼儿初步体验“爱要懂得付出”“为了心爱的人可以牺牲自己的快乐”。第二处是猫面对大海时的背影。教师提出:“快乐的小鱼游走了,那猫呢?看着猫的背影,你有什么感受?”教师指导幼儿感受猫的无奈与难过,懂得“爱需要付出”。在第三处,教师引导幼儿猜想快乐的小鱼是否会回来,感受“爱是有回报的”。教师提问:“小鱼回到大海后自由自在地生活,为什么又选择回到小猫的身边和它在一起?”有的幼儿说:“因为小鱼也深深地爱着小猫。”有的幼儿说:“小鱼还想回来和小猫一起生活。”有的幼儿说:“小鱼想回来和小猫说‘我爱你’。”……教师在适当的时机提出适宜的问题,有助于帮助幼儿理解绘本的内容。
幼儿的良好品德是逐步养成的。教师可以借助绘本中的内容,直观地引导幼儿在阅读绘本的同时对照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行为。例如某教师所执教的小班,部分幼儿有攻击性行为,教师便投放了“我是好孩子”系列丛书里的《小手不是用来打人的》《小脚不是用来踢人的》《语言不是用来伤人的》等,设计了“今天你是好宝宝”的表格,在引导幼儿阅读的同时指导幼儿注意表格中的以下内容:“今天你问好了吗?”“你和小伙伴交朋友了吗?”“你的小手会脱衣服了吗?”“你的小脚运动了吗?”……教师在离园的时候与幼儿互动,引导幼儿根据表格说说自己的行为,并对幼儿良好的行为给予鼓励。对于中、大班的幼儿,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根据绘本的相关内容,自主设计相应的行为观察表格,用图示和符号记录自己的行为,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
幼儿阅读绘本故事后,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与鼓励幼儿创编班级德育故事的绘本,把自己生活中的德育故事表现出来。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儿创编的故事绘本各种各样,有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故事如《抗击疫情,我们在一起》,有表现同伴之间分享的故事如《我的好朋友》,有表现孝敬长辈的故事如《我爱奶奶》,有表现保护环境的故事如《小草,你别哭》……
幼儿在日常活动经常遇到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绘本,引导幼儿自主学习并解决问题。当幼儿间有纠纷的时候,幼儿所说的话往往与事实有较大的出入,一些教师和家长会认为幼儿小小年纪就说谎了。其实,幼儿对行为准则的认识还不清楚,辨别是非能力及控制力较弱,不能正确分析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涉及诚实守信的绘本,根据幼儿发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绘本阅读。如绘本《我不说谎》讲述的是诚实会给自己带来快乐,而绘本《狼来了》告诉我们经常撒谎会使自己失去诚信。教师根据幼儿日常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开展绘本阅读活动,一定要讲求指导策略,切勿直接训诫。
部分绘本中的角色深受幼儿的喜欢。幼儿常常会有意识地模仿绘本中角色的各种行为。教师就可以有效地运用绘本中角色的正面形象,鼓励幼儿:“你会像××这样做吗?”当幼儿出现良好的品德行为的时候,教师需要适时鼓励:“你做得真棒!和××一样,继续努力!”当幼儿出现不适宜行为的时候,教师可以温馨提示:“绘本中的××可不是这样做的。你可以看看绘本,看看他是怎么做的。”教师需要关注幼儿的行为,及时结合绘本中角色的正面形象与行为,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审视自己的行为,调整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品德。
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幼儿品德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和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的行为表现,推荐相关的绘本,指导家长在家中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利用绘本中角色的良好行为促进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品德。
一个人的品德养成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教师应有效地利用绘本所传递的社会性教育功能,让幼儿在绘本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感悟绘本的内容,塑造美好的心灵,为幼儿良好品德的养成奠定坚实的基础。